|
初烧的朋友们很容易为一些老烧所鼓吹的“煲机”“煲线”“煲耳机/喇叭”所困惑——为什么这些东西需要煲,新的时候状态不如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到底“煲机”的机理是什么,哪些东西是需要煲的?
& I7 e3 X6 q. n9 G5 F1 o4 D' S1 H! W! s* Y9 M& `( j. o
$ I; r( H1 o: U# I$ W
! w+ R; W; k M$ c/ H7 a
简单地说,对hifi器材来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是需要煲的:& _& I. {0 e- T, q
* I6 Z) S7 J6 X0 y6 @: a2 }9 ?
1)存在一个界面(interface),即电流要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跨越一个不同物质间的“界面”。这种情况就要煲,煲的其实是这个界面,也就是说,通过实际通电使用,使两种不同物质紧密接触一段时间,电流跨越这个“界面”时间久一些,之后就会更顺畅地跨越这个界面。
0 F3 \- x+ W' m- f$ I9 T% `3 e* T) A6 f& K& B5 l: z( d
, k5 ~" {2 [9 }; y6 [! P
! m% `9 Q5 l3 F. L* }5 W9 a! s& }& N
对一个hi-fi系统来说,电信号要流经很多这样的“界面”,包括它在电路板上、电阻、电容、晶体管,一直到各类接插件。开机运行时间越久,电信号跨越这些界面就越顺畅,声音就越好。很多老烧会注意到,一根线新插入机器,和在机器上一直插着用了一段时间,声音是不同的,一般插得越久声音会越好,这就是因为,线刚被插到机器上时,插头处的“界面”是新的,电信号跨越这个界面还不顺畅,而用了一段时间后,这个界面就“熟”了。
9 o! O& a k7 s* C
+ ]# ~/ J/ ?: o# W, ^% a# q' D& P4 _
; l# C6 S5 v% I% \- \0 r
4 H, o& S& R0 ~CD机、解码器、放大器等,每次新开机声音往往不好,而热身一段时间后声音会越来越好,也有这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r2 H8 d! m7 p. e, W: b( T0 T1 c$ D
4 N) l8 C% P% d H% g8 N6 j2)存在一个活动器件(振动器件),需要一段时间的活动,类似于热身,才可以达到较佳的活动状态。喇叭、耳机需要煲,这是一个主要因素。
' l9 t( Q) _" t. b, b& n2 d, l" x2 v
/ [. r ]. F: O1 \" ?, a
) z8 y7 T7 [: M
/ P/ _3 n# N' D3 y; k Y3 P$ R其实相对于耳机来,喇叭更难煲。很多喇叭,在开声的头几个小时、甚至头几天里,会是很难听的,根本不能以此时它的表现来判断它。资深的发烧友很多人有这种体验。甚至有发烧友只买拆样试听的喇叭,因为买回去就是很好的声音。6 H0 G% _) W* n; ?2 ^5 M) G' S
1 y. |+ |+ q3 L- {* }! m7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