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太高温〞,以人类的触感而言50度以算是高温,60度以算是烫,70度一般人很难触摸超过5秒,但这种温度对大多数製作良好的零件而言并不算太高温,一般的零件大多可工作到一百度甚至两百度,所以区区数十度对零件而言可说是小意思。又以电子的角度而言,适当的温度有助于电子更活耀,一般而言电晶体于60~80度之间因电子的活耀度增加可使其 fT (增益频宽积)更好。这也就是机器要热机之后往往会更好听的原因。虽说温度上升热噪讯也会上升,不利于整体性能,但熟重熟轻就全看设计用途而设定了。不过太高温(80度以上)毕竟不是一件好事,有些只注重外观而设计不良的机器,外表虽不热其实内部晶体热的很那更是要不得,理想的机器是里外热度均一,约在40~60度之间,这代表著机箱要有良好的导热系数。也就是散热片够大并且外置,或者利用风扇帮助散热。
正视高传真:
高传真这三个字对现今的音响玩家似乎已不具吸引力,现在大家都只在乎所谓的 Hi END ,但从某些角度而言高传真比 Hi END 来的更确切也更难达成,因为Hi END 的定义较为模糊,而且与价钱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高传真的定义则很明确而且直接与声音有关系。
前文所述我们已然知道,不管是B类或者是AB类都无法改变放大元件于正负半週导通与截止所产生失真的事实,在鱼与熊掌难以间得的状况之下,电子线路科学家们用心思索著如何能在同一线路里同时拥有A类的低失真与B类的高效率,在种种努力之下,于1982年动态偏压A类(DYNAMIC BIAS CLASS “A”)正式问市。
之后与动态A观念相仿的众多新A类如雨后春笋般一个又一个的被快速发展出来,如:Threshold的动态A类, PIONEER 的Non Switching , Technics 的 New Class A(synchro-bias)与浮压A类,JVC的Super A , Onkyo的Linear Swinthing,KRELL的浮动A类等….,严格来说这些新A类放大器不论从设计方向,工作方式,偏压大小都与纯A类放大有别,却因都具有Non-Cutoff的特性而在失真方面能与纯A类相比美。因此不能因为它们不是存A类而否定他们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