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Zotope对声音的完美处理 · 廖海廷专访
. G4 W/ d/ K* w/ e" @
; I; ]1 i3 P* ?) X+ _/ x音乐人简介:7 o5 N) v0 C$ L- o9 b2 c3 ]
; t- o: E; x1 L" U
2 O' ?6 M2 }% ]7 m0 a
) w! Q5 t5 @8 j6 n0 h1 b
廖海廷是击乐⼿/⾳乐及声⾳设计/模组合成器爱好者。海廷使用Ableton Live来创 作、演出、剧场执行、教课及发展声音的可能性。她现任新北市辅仁大学专案助理教 授兼艺文中心行政组长、『 噪音印制 』音乐品牌发起人、音乐/声音的自由工作者。 k* w- p' [2 `
+ t* ], {7 _, g1 T1 T0 m- n8 ?$ m9 e1 t, Y
; I' e8 X8 ]( ~/ V0 D0 c
2004年海廷自澳洲昆士兰省音乐院毕业后前往意大利Fabrica驻村,开始结合现代音乐及表演艺术的创作。随后她前往法国,以“评审⼀致通过第⼀奖”取得法国国立巴黎高等音乐院(CNSMdP)⽂凭。& T0 `6 N! W3 W3 n+ S O
/ f; s. I+ _- \
) E0 j0 T: S' B$ E! p! K& ~. I
1 U) n! s: J" Y. |( q8 }+ ^
8 H4 g" {6 A' ?1 _- b% Y' Z海廷致力于实验⾳乐与不同艺术类型的创作及演出,也将⾳乐创作及演出的经验注入到教学中。
/ U1 N+ O# S8 W5 H/ `0 _4 @- X. B7 ]" U" ]
$ g6 k3 j. t- L B0 V7 D/ \2 b
O$ G/ G P* @( a" ^8 S5 C2012起她在台湾的⼤学⾥教课。⽬前在新北市辅仁⼤学设有电⼦⾳乐实作课,并全程使⽤Ableton Live来做教学。课程内容从基础到进阶,包含⾳乐、声⾳设计及演出。
/ u/ _- f2 M- ]+ R
2 x3 [$ U# x2 n: m! V: ~ T
+ {7 d r/ t) h- z8 W! g/ ^; w7 }0 I# `
同时,她也是台湾声响实验室 C-Lab 1与法国IRCAM合作的Spat Workshop的授课教师之⼀。
) Y6 x" ^# r8 U
; t5 J& ^7 a5 _9 N- m, K
0 p Y& P! D, q
: b" e' g* v- Q' @6 n& `, ]7 F本期音乐人专访,带你揭秘音乐人廖海廷在音乐中的创作灵感,带你走进她的音乐世界!; v# y) m. J- O4 V+ b
6 y* h& D1 |! l9 w/ r3 [2 @
/ K& o; k5 {5 S* l# D
1 f1 Z( ]$ y2 S7 P9 _; T4 {Pan: “可以说说你和 module 和击乐之间的关系吗?” 1 a# b( P9 C. C. O
$ z/ o) i( e7 y
. s! ~9 N! @# O+ X: V3 y' v9 I" @$ Y0 Z% M; `
海:“module 跟击乐都很有节奏性,所以很好去对应~ 我通常是会先做⼀个patch,然后录好 module 的段落后,再从击乐去找⾳⾊跟乐句”# R$ b' s! k0 c9 s# t: @1 t6 [2 K) y
$ z; y3 p( `# B! S0 ?
: y8 i+ @. o& f% K0 v; y. I i& t3 y* b
Pan: “我对 module 并不熟悉,以印象来说,好像听到的声音(少数听过的)会有比较多的重复性的元素,而且节奏性比较强烈。如果我这样问:「如果在一个创作里面不使用sequencer,你会打算做什么样的搭配呢 ?」”
$ E1 w+ k# p i. i- p. } E6 p+ o4 g# @6 c. i- G9 D1 N
8 y9 s2 U% z6 M. h/ W
$ Y! [, K4 U1 }+ N6 R% O海:“如果不用Sequncer,我应该会使⽤⽐较多具象声⾳的素材去建构我的叙事性, 但那是指使⽤电脑的情况下。如果玩模组不⽤ Sequencer,可能就会⽤⼤量的LFO去玩⾳⾊跟效果 。但是要怎么发展⼀个声⾳,还真的是得多尝试看看” " @: K. K5 D$ h1 {: Q
5 g8 b( [: k, \# z! b
( S" @1 _; F, b; ~. n% w' i) s5 G$ S
Pan: “这个是我很好奇的部份。当然,如果有sequencer,我们可以即时的切换拍子的组合。但还是能感觉到⼀些规律性的东西,不管时值多短。” - b. L0 O4 K3 X8 _" S# [" W
, L' P7 S$ p- o# O( ?. N+ b8 x C4 C
+ \/ `2 y% Q7 s2 A0 I5 a( Z1 G* v; I: }
Pan: “感觉创作的方向,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手边有的工具影响” $ n3 S4 F0 |0 @+ j8 Y2 A# v v) S
1 \4 Q9 |, k5 h ^% A) D7 B7 v) O6 z! |* X
6 x' l C- L3 B7 D1 z3 y$ |0 F) w; {9 N4 E
海:“完全是唉,就连玩器材或做演出,每次决定要⽤什么器材,便似乎会决定创作的方向” 3 e. Q, H+ r2 \. V7 j) m8 F" u Y
' G U( d+ @' j: @7 ^, x6 q8 M
6 h" [" L7 k4 m6 @
P0 N; f/ K8 h$ {; X* cPan: “可以当成是配器编制来理解吗?像我就会好奇你跟李俐锦那场,选用钢片琴的原因,还有当下怎么回应她还有Carl Stone的东⻄?” ( Q6 a9 j. c) \8 U2 e
0 b& k" O' h: f
2 E: [, [# e: X/ A. Z E
* l% s' N& ^6 Y% R& S5 L1 p) {海:“Carl Stone 那场其实玩小鼓比较多,铁琴跟⼩⿎正好很对⽐,可以做满极端的事情。那场选择铁琴也因为还有⼀个⼈声要去搭,如果完全是节奏可能会太抢”
% `* G1 t# G/ y; }8 x9 j( H5 q' ? S$ B: j6 L
5 S( X6 ]' Q2 h- x! p3 K- n: \- d
Pan: “非即兴/即兴创作(表演)对你来说差别在哪里呢?” ) M' @1 V; I; k$ X# {/ [' m6 A, E
: X @$ }+ h( h5 N% R0 V- B4 _! I
6 `- `! u5 @6 N; R
; _. }5 Q) g' A& J7 |( K4 n
海:“我觉得即兴对我来说是⼀个不能有太多思考,只能够以现有本能去回应跟发起的当下~ 感觉是平常的各种累绩在某些时刻被触发,不太是能够被训练的,⽽⾮即兴的演奏我就希望以更缜密的⼼态去编排跟结构” 5 J- w2 f8 ~; z, d
: @: @/ t0 g7 Z; \$ {
- d' P" z& c/ U- p. u3 E* x" v5 ]% M3 u
Pan: “那你创作时,会寻找文本吗?” ) \, ^1 E1 s8 Y5 v& l2 d0 y; Q
/ J. N8 b; a! v5 x. ]6 H# m& ?9 ]" w4 V& q8 r L* m
" K- Y0 }% l* P: x( |
海:“好像不能说刻意找⽂本,但是我⾃⼰需要找到⼀个创作的线性逻辑” ( n- s& q1 D, E. U0 x- F
. J( k6 `9 M, C1 Q% u t/ [
6 m- P- z6 X x' |) q e+ Z1 Q: y; C2 T0 `/ {
Pan: “是,会先画图或是写些文字叙述吗?又或者有其他的方式?”
6 q8 z0 l0 `1 i: `$ Z! }" p
! |$ Y5 s% i# m3 P9 s C1 t* x7 Q7 P/ P
) K5 N% A% B5 w/ V( V" e9 F海:“都有,应该是会试着⽤很多⽅式去摸索那个创作的脉络。你刚说的画图也有,⽂字叙述也有,我通常会拉⼀条线性,然后开始拉这个过程,会试着把所谓的big picture拼贴起来”
( j. z1 C' b0 l8 ~' k Q; h& k* @1 [- g: p; H
6 _3 G. X$ O6 [+ Y! @# V
$ Z' q4 \! U$ l' D8 xPan: “Big picture 会以声响的物理性质,还是声响印象/效果,又或者其他东西做依据呢?”
' e" a* h2 }' b5 ^# i. ?( x
7 P: _5 O r0 d$ [ C( G
3 Y* F( z' b! {; [ g' I5 B4 p
2 |( @( B8 L: T+ P3 O: X+ u海:“都有耶,我其实就是拿⼀张纸,⽤笔在上⾯画,想结构,然后在不同的位置上画或写各种关键字”
7 |: }- n5 h Z4 d7 E0 I t3 x9 a+ j0 l( H0 ^ A0 b, r
) C/ G/ _! g0 Z) Z/ b: q
1 S) ~. h7 Z9 y4 GPan: “另外也问过⼀个同学说,电脑那么方便,为什么还要用module?她说,因为有乐器的温度。那同样的问题问你,你觉得是如何呢?”
( } Z, G$ z" r2 w: l8 X- f2 c$ g$ `' r- [! K
6 y! v. R$ d, x0 _' m
2 {& {7 u: I: y" |
海:“哈,这是当然的。对我来说还有⼀个挑战,就是类⽐要⼀个⼀个慢慢弄。在现在这么快的时间⾥,玩模组可以慢下来。也可以学习怎么使⽤模组,⼀个⼀个声⾳慢慢弄起来” + A0 r" I" n# y* i8 \
' ~3 A' d: x1 M! q i- ]
% r! I( x2 E2 @, P3 n/ D" ?- q2 X. o F# }
Pan: “ 关于iZotope suite里面的R4和Nimbus,你使用的频率相较于后面新出的verb有相对少些吗?对他们的异同处有什么感想呢?”
# |, ?3 x* V6 C. P/ X/ p: ?$ M. c3 j
7 N" D' L5 A/ Y ^
: e! p& d! U6 Q3 Q& q, q9 S海:“⽐较常⽤的还是 RX 8,因为⾃⼰常常去录⾳,录⾳技术也没有那么好,回来就得东修修⻄修修,⼜或是在家宅录⼈声之后得处理,iZotope真的好聪明喔!⾄于R4和Nimbus, 因为我其实真的没有认真的使⽤过, 所以我觉得我也不太能回答。我可能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够去试。就是在下次做东⻄的时候可能会多试试看然后觉得到时候再跟你讲了这样” * O( T- R% E. N6 z
7 W3 a2 F# K8 F1 E0 d
# w$ R3 \& |7 J1 }% e5 S5 Q
, m+ |* c/ @/ s4 W/ Q- Q2 G$ D9 MPan: “可以说说你在巴黎高等音乐院求学的故事吗?为什么想去,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回忆?你在法国待了多久呢?” 2 _ s# ?4 z8 U Y# r8 {! S1 r
# |" r4 c: }& g! v: k. E
% ?; O n+ u6 s, k0 D2 I$ a
- L: w" u; i. s6 f% J
海:“其实我想只要是在法国学⾳乐,或甚⾄其他国家的⼈真的都会以⾼等⾳乐院为⼀个⽬标。不管是巴黎⾼等还是⾥昂⾼等,我觉得都是⼤家会很想要进去,就是学⾳乐的⼀个最⾼殿堂。对我来说,其实当初也没有觉得⾃⼰有机会可以进去,中间也是经历蛮多蛮多尝试,失败啊或什么都有,然后才进到巴黎⾼等。印象深刻的回忆,其实在想这⼀题想蛮久的就是不知道说是会是⽣活上还是学习上 的。那我讲⼀个在⾳乐学习的⼀个⼤环境好了,就是我会感受到蛮⼤的不⼀样是整体环 境。因为在法国,每⼀区都有⼀个⾳乐院,然后有市⽴⾳乐院,有区⽴⾳乐院,再来是⾼等⾳乐院,也就是国⽴的⾳乐院。他们的⾳乐教育我觉得,资源和环境是很⽀撑的。我⾃⼰回到台湾来再看台湾的学习,⼜或者是曾经在台湾学习过的话,我觉得氛围的确差很多。但有趣的是我们如果在台湾念⾳乐系好了,如果在台湾是⾳乐系的⼈,你还是学⻄⽅⾳乐,那这是去到外⾯去学⼈家的语⾔,这件事情到后来对我来说其实也会有蛮⼤的⼀个意识跟冲击。那我在法国总共待了五年,前⾯也念了很多不同的⾳乐院,也跟许多法国来⾃不同的地⽅的⼈当过同学。所以后来进到巴黎⾼等的时候,其实会觉得这个真的是⾦字塔的顶端:意思是说,⼤家听到巴黎⾼等觉得好像很光鲜亮丽很厉害,没有,其实在⾥⾯我每天⽪都绷很紧, 因为你可以看到旁边你的同学们,可能都⼩你⼗岁,然后⼤家都很厉害,都是你打开电视可以看得到他们,就在国家交响乐团⾥⾯,就已经是厉害的枪⼿,甚⾄已经考进去了。真的是满竞争的,然后你也要⾮常努⼒,同时我觉得运⽓也⾮常的重要,所以也算是非常幸运有经历过这⼀切。”
v+ }# N' w6 ]2 q3 C5 g
( }6 @7 N& G$ S3 R; v. K4 G; J9 w- w" a1 S, d# t6 r
, l# \3 A7 `0 ZPan: “前阵子去立方计划空间看了 <谐波失真> 这个展,觉得现在玩声音的实在不仅限在音乐家或声音艺术家,但是他们使用声音素材的切入点好像跟前述两个角色不太一样。面对这类的作品,你会怎么想,以及如何去接收?”
7 C) W) B: x) H. [$ ~) U- g \% d9 S0 e1 E+ _+ A
, Q$ `- ^: s; {: @6 d0 r8 j7 D' J P
( a. |4 E W6 G; V
海:“我很⾼兴你也有去看谐波失真。因为我其实是看到⼀个策展⼈在Facebook上⾯分享,然后我就想滑垒过去看。看完之后其实我⾮常⾮常⾮常喜欢这⼀个展。说实在我对于声⾳在展场这件事情⼀直没有太多的研究,也没有太多涉略,只有⼤概听闻⼀些作品,但是⼀直都没有特别的,就是,除了那个物理性之外,我⼀直都没有特别的想法或太多的共鸣。但是在这次看到谐波失真,看到他使⽤声⾳的⽅式,这对我来说,所有技术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是虽然是这么说,我觉得他的声⾳的处理也⾮常的有趣跟精准。甚⾄回来的时候,我⾃⼰甚⾄还重新再做了⼀些 research, 然后写了⼀些笔记下来。我觉得他们在使⽤声⾳,声⾳作为⼀个⼯具也好,或是表达的媒介也好,陈庭榕这位艺术家在使⽤声⾳的⽅式,融合了他的装置⼜或是他的物件,对我来说进到这个展场⾥,它有⾮常⾮常多的符号。⼀个观者进到⾥⾯,其实有点像是在解谜,然后它有很多模糊的地带,我觉得是很有趣的。再来他的歌词的⽂字上⾯的使⽤,他的拆解,我觉得这个艺术家想要表达他的政治性啊,或是他的这个时代和当时的状况,我觉得就是声⾳让这⼀切变得完整。如果我再去仔细听他的声⾳的作品,我认为他处理这样的细致。光是⾳乐我觉得他其实是声⾳的层次⾮常的⼲净⽽且清楚,再来是词的使⽤,我有读到,他有刻意在⼀个展间把 “你”抽掉,在另⼀个展间把“我”抽掉这样⼦。我觉得,哇!好有趣,就是我在思考所有声⾳的物理性或是⼼理,听到声⾳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觉得就是⽐较在⼀个声⾳ 的纯粹表现这样。但是他转译了这⼀个声⾳,然后转化的声⾳到另外⼀层意义上⾯, 我觉得这是⾮常值得学习的。然后还有很多我其实觉得好多好多,包含他使⽤那个没有号嘴的⼩喇叭,物件的使⽤跟改造怎么置⼊那⼀个他想要表达的意义进去,还有他选⽤的各种材质之间的... ⽐如说⾦属,玻璃啊,⼜或者是他播放⼯具的各种选择,然后还有⼀些空照图,可以⽤影 像去认识⼀个地⽅,其中⼀个作品叫做 <经过⼀个恒点>,他所谓的政治性,重新去塑造的形象⼜或是假像,我觉得是⾮常⾮常喜欢的⼀个展。” ' \ W: f8 D+ E8 R" J' C' \
& v/ R& F0 y+ T( \0 H7 O# v
7 ]6 m- ]# y$ D9 {' [Pan: “ 谢谢!”
& A9 K8 h& l! _& a' }8 j- N
' x+ S% [( k/ v c* ~5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