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73|回复: 0
收起左侧

[乐器] 民族乐器简介

[复制链接]

263

积分

2

听众

102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263
发表于 2008-7-19 14: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族乐器简介
 三弦
民间弹弦乐器。三弦,又名弦子。它的前身可能是秦代的弦鼗。三弦一词最早见于唐崔令欽的《教坊记》(762年):“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之搊弹家”。
约在十九世纪中期,直隶(现在的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说唱艺人马三峰,又根据小三弦的形式,创造了大三弦,受到当时北方说唱艺人们的欢迎。从此以后,大小两种三弦,同时流行。特别在伴奏说唱音乐方面,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小三弦,一名曲弦,音色清亮,用于昆曲、弹词等戏曲和说唱音乐的伴奏,以及十番鼓、十番锣鼓等器乐合奏。大三弦,又名书弦,音色宽宏低沉,一船用于北方大鼓书、牌子曲等音乐的伴奏。
汉族和某些少数民族,都有三弦。汉族的三弦有椭圆形木质、两面蒙皮的扁平鼓头(即音箱),以琴杆为指板,无品位。
三弦形制由琴杆、琴鼓(鼓子)、琴弦、琴轴、码子等部位组成。汉族琴鼓椭圆形木质,两面蒙蟒皮,呈扁平状,上置码子,张三根弦,琴杆较长,以琴杆为指板。演奏时,将琴斜置于腿上,左手握琴按弦,右手持拨子或用大、食、中三指弹奏。
汉族三弦演奏技法,右手主要技巧有弹、夺弹、双弹、扫、滚、拣、勾、摭分、摭、分、扣、摭弹等;左手主要拉法有打音、拈音、擞音、吟音、摆动、虚音、滑音、泛音、伏弦、绞弦等。

弹拨乐器。汉武帝时,我国人民参考了筝、筑等乐器创制而成。阮为圆形音箱,直杆,四根弦,有十二个柱位,每柱横贯于高低不同的四弦之间,为四弦所共用。这样的构造可以说明,我国对平均律的使用,在当时已经开始。到唐代阮已有十三个柱位,唐武则天时,改称阮咸,近代称为阮。后来的阮,有张四根弦的,也有张三根弦的。柱位也比汉汉代有所增多。经过一系列改革,现已增加为二十四柱,扩大了音量,改善了音色。近年来,还试制了一种双层共鸣箱的中阮。这种中阮具有音色柔和的特点,同时增大了音量。在器乐合奏及伴奏里,阮是重要弹拨乐器之一。一般常用的有大阮和中阮两种。


 琴  
古老的弹弦乐器,又名七弦琴。琴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琴的出现,当然远在《诗经》成书之前。到春秋时代,琴的弹奏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了。春秋时代相传伯牙以弹《高山》、《流水》著名。晋嵇康(公元223—262年),以善弹《广陵散》而著名。魏晋南北朝时代,琴曾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时代,曾用于伴奏清乐。
琴身是个狭长木质音箱,上加厚漆,有七根弦。琴宽的一端为头部,下面有七个可以调音的小轴,叫做轸,腰部下面有两个系弦的足,琴面外侧有十三个圆形的标志,叫做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徽已经存在,它用以标明泛音位置,同时据以规定徽分或按音位置。古代琴人根据徽位和徽分弹奏,曾先后运用纯律和三分损益律两种律制。琴的形制有仲尼式、联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多种。基本结构由琴面、琴底、琴首、琴轸、雁足、琴腹、琴徽、琴弦等部位组成。琴弦悬空系于琴面上,琴面上无码和品位。演奏时,琴平置于桌上,左手抚弦按徽,右手在近岳山处弹弦。它的定弦,根据调性和曲调的不同,有着多样的变化,多以五声音阶定弦。最常用的一种是从琴外侧的第一弦起至内侧第七弦。近年来,把琴的音箱改革;把丝弦改为尼龙缠钢丝弦,使音量有所增加。此外,改用螺丝旋轸,以固定琴弦。
琴常用的演奏技巧有一百多种,传统将其归纳为按音、泛音、散音三种基本类型。散音可分为单散音(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复散音(抹勾、叠涓、抹挑、勾剔、撮、拨、刺、打圆等)、滚拂散音(历、滚、拂、滚拂、背锁、短锁、长锁、轮等)三种。散音即空弦音,七弦七个,散音音色坚实有力,低沉浑厚。琴的泛音有九十一个,音色清脆明亮。按音是琴曲演奏技巧最有特点的部分,按音可分为单按音(主要有吟、猱两种,但仅吟就有长吟、淌吟、定吟、绰吟、注吟、细吟、游吟、荡吟、急吟、缓吟等近二十种,猱亦有细猱、撞猱、迎猱等十多种)、复按音(叠涓、抹挑、勾剔、撮、反撮、拨、刺、半轮、如一、双弹、掐起、抓起、带起、同声等)、游移按音(下、上、淌、唤、往来,分开、进复、迟复、应合等)三种。
现代著名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等人。
琵琶
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琵琶,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因此,秦、汉至唐一段时期,琵琶二字曾成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那时候,不管琴杆长的、短的,圆形音箱的、梨形音箱的,木面的、皮面的,弦数多的、弦数少的,横着弹的、竖着弹的,凡是奏法相似的,一律称为琵琶,而不是某个乐器所专用的名称。到了宋代,才开始使用琵琶这一名词,而沿用到今天。
远在秦、汉时,曾出现了两种琵琶。约在公元前214年,我国人民曾参考鼗鼓的形制创造出一种直柄、圆形音箱、两面蒙皮,用手弹拔的乐器,叫做弦鼗,又名琵琶。约在公元前105年,我国人民又参考了筝、筑、箜篌等乐器,创造出一种木制直柄,圆形音箱,有四根弦,十二柱,竖抱着,用手弹拨的乐器,也称之为琵琶。后人称这种琵琶为秦琵琶,另方面,又因晋阮咸以善长弹此乐器闻名,而称之为阮咸,简称阮。
东晋时期(约公元356年左右),有一种曲项琵琶,通过印度传入中国的北方。南北朝时期(公元551年以前),又传到南方。它适应着我国歌舞艺术的发展,在隋唐时代就大大地盛行起来,被视为当时重要弹弦乐器之一。在唐代大曲中常用它来领奏。琵琶除了作为独奏乐器以外,也用于伴奏歌曲、歌舞、曲艺、戏曲及器乐合奏。
宋、元、明、清时期,琵琶形制已逐步稳定,宋末以后,琵琶艺术上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已有高度发展。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一书中就记载了琵琶套曲《海青拿天鹅》的演奏情景(《滦京杂咏》反映的是公元1268—1323年,即南宋未度宗到元初莫宗之间在滦、京的见闻),全诗如下:“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伫。新腔翻的《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明、清时期,从不少的小说笔记中都可以了解到琵琶艺术在民间的发展。明朝的王猷定在《虞初新志·汤琵琶传》中就记叙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在演奏《楚汉》一曲时生动感人的景象:“……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年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众骑蹂贱楚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现在的琵琶,吸取了曲项琵琶的形式,结合秦琵琶的优点,经过改革后制成。原先外来的曲项琵琶是木质、梨形音箱,曲颈,四弦,四柱(即相位,没有品位),用拨子弹奏。经不断改革,吸取了阮多柱、手弹等优点,发展为十四个柱,由横弹改为竖弹,由拔弹改为手弹。在形制上,在音域上,在演奏效果上,已与原先的曲项琵琶大不一样。
建国后琵琶演奏艺术获得飞跃的发展。由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增加为三十一个柱(六相二十五品),有十二个半音,可转十二个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音色明亮,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琵琶形制主要由头部、颈部、腹部组成。头部包括琴头、弦槽、弦轴;颈部包括山口、相、琴枕、琴颈;腹部包括品、面板、复手、琴背、琴弦。
琵琶演奏技法可归纳为单音技法(弹、挑、勾、抹、剔、泛等);双音技法(双弹、双挑、摭、分、扣等);和音技法(扫、拂、扣双、三分、三摭、三扣、双分等),持续音技法(摇、滚、轮、吟、猱、推、拉、擞、带、打等);汇组指法(勾控、摭分、摭扫、夹扫等);特殊技法(煞弦、绞弦、并弦、拍、提、摘等)六类,共计七十多种。
著名的传统琵琶十三首套曲有《海青拿天鹅》、《阳春古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夕阳箫鼓》、《满将军令》、《汉将军令》、《平沙落雁》、《月儿高》、《陈隋古曲》、《普庵咒》、《塞上曲》、《青莲乐府》。创作乐曲有华彦钧的《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刘天华的《歌舞引》、《改进操》、《虚籁》、杨大钧的《蜀道行》、王惠然的《彝祖舞曲》、吕绍恩的《狼牙山五壮士》、杨洁明的《新翻羽调绿腰》以及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
近现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有汪昱庭、李廷松、卫仲乐、孙裕德、秦鹏章、杨大钧、林石城、吴梦飞、刘德海、王范地等。


柳琴  
民间弹弦乐器。柳琴,因它形状象柳叶,所以叫柳琴或柳叶琴。俗名土琵琶,金刚腿。是苏北鲁南一带的柳琴戏及安徽泗洲戏的主要伴奏乐器。
原来的柳琴是二弦、七品,丝弦,用拨子弹奏。经过多次改革,制成了高音柳琴,将二弦七品改为四弦二十四品,依半音排列,扩大了音域,便于转调;又改丝弦为尼龙弦,增大了音量,使音色更加优美。丰富了民族乐队弹弦乐组的高音部。
柳琴发音刚劲清脆,锐利明亮。常用的演变技法右手有弹、挑、双弹、扫拂、滚奏等;左手技法有打弦、带弦、泛音、推拉等。演奏时,琴斜置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琴拨赛璐珞、塑料或牛角制,呈三角形、四边形或长条形片状。
柳琴独奏曲有《春到沂河》(王惠然曲)以及柳琴与乐队的《山寨风情》(张进曲)等。
箜篌
中国古代弹弦乐器。我同古代有卧箜篌、坚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其来源和形制都不相同,但这三种形制的箜篌目前均已失传。
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工人结合,借鉴坚琴并参考我国民族乐器的制作原理,改革研制了雁柱箜篌。雁柱箜篌以古代竖箜篌造型为基础,然后用侧面琵琶形状做成了双面立式共鸣箱,在共鸣箱上利用古筝压振原理做了双排导音码,并在共鸣箱后装置了双排弦揉音压颤的机件。另外采用了竖琴的弦长、弦距、音高排列德重要科学部分装成了雁柱箜篌。其琴体由琴座、琴柱、弦轴板、立式共鸣箱(桐木制)、双排导音码、压颤机件、凤头、音孔等部位组成。琴高1.78米,重40公斤,七声音阶排列,72根弦(36根同度弦),目前多用于独奏或伴奏、合奏。


热瓦甫
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地区的弹拨乐器。曾译名“喇叭卜”、“拉瓦波”。按其形制、流行地区及定弦方法的不同,通常分为喀什热瓦甫、乌孜别克热瓦甫和多朗热瓦甫等多种。
喀什热瓦甫主要流行于喀什等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琴身长130厘米,共鸣箱呈半球形,上蒙羊皮或蟒皮。琴头向后卷曲,指板上缠有28个丝弦品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张主奏弦1根,共鸣弦4-7根。演奏时,左手持琴横于胸前,右臂托住共鸣箱,右手持拨子弹奏。有单弹、双弹、滚弹和扫弹等奏法。左手按弦。
乌孜别克热瓦甫是根据喀什热瓦甫改革而成。缩短了琴身,加大了共鸣箱,取消了共鸣弦,张金属弦5根,铜质音品,中外弦各用两根,同发一音,里弦1根。各弦相距较宽,均可奏旋律及和弦。
多朗热瓦甫流行于南疆麦盖提、巴楚、莎车等地区。共鸣箱有葫芦形、圆形等多种。体积较大,琴颈短而粗,指板较宽,均用金属琴弦,弦数因地而异。常见者,设3极旋律弦,5-7根共鸣弦。演奏时将琴置于右腿,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拨子弹奏。
热瓦甫常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著名的传统乐曲有《夏地亚耐》、《塔什瓦依》、《衮地帕依》等,创作乐曲有《我的热瓦甫》等。
独弦琴
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弹弦乐器,起源于骠国(今缅甸)。早在公元8世纪,就已流行于缅甸、越南和东南亚各国。最早的独弦琴,只为诗人吟诗时作伴奏,后来才发展为民歌和歌舞伴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尤常与洞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于独奏,亦可参加重奏或为歌舞伴奏。在民族乐队中,独弦琴往往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
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可在一条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这是由于独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独弦琴具有柔和优美的音色,表现力极为丰富,宜于表现各种悠长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绘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
独弦琴的结构较简单,由琴身(共鸣箱)、摇杆、弦轴和琴弦组成。琴身长105厘米,多用木材制作(仍有少数竹制),是不规则的长方盒形。右端为琴首,高8厘米,宽12厘米。左为琴尾,高6.5厘米,宽8厘米。琴身由面板、底板和两块侧板胶合而成。侧板采用红木或花梨木等硬质木材制作,面板和底板使用桐木或松木薄板,面板表面呈拱形。琴的首端留有方形缺口,既是出音孔,又便于安装琴弦。采用木制或机械弦轴,横置在琴首内,同定于两侧板之间,旋柄突出侧板之外。摇杆用牛角或竹制成,杆的上都呈弯弓状,故又有“弦弓”之称。杆的下部穿一个装饰用的无底葫芦,呈喇叭形。摇杆下端垂直插在琴的尾部。
琴弦使用钢丝弦,一端缠绕在弦轴上,另一端通过葫芦口系于摇杆的下部。小葫芦还能起到音响共鸣作用。在越南,独弦琴还叫葫芦独弦琴,就是因为这个葫芦形是用小葫芦去底做成的。如今,在我国大都用木材来旋制了。


独它尔
维吾尔族弹弦乐器。在该民族中普遍流行。相传十四至十五世纪已经出现。独它尔音箱木制瓢形,琴杆较长,上张两根丝弦,指板上有十三个缠丝弦的品位。
演奏独它尔采用坐姿,琴箱置于右腿,琴杆斜向左方,右手肘部压住琴箱上侧,左手持琴,拇指按里弦,食指按外弦,右手用五指拨弹。音域两个八度,音色柔美动听,低音独它尔音色浑厚深沉。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中的许多乐曲,就是用独它尔来作主奏乐器的。
独它尔弹唱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器乐、声乐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较著名的独奏曲有《木夏乌热克木卡姆间奏曲》、《艾介姆》和《幸福的时代》等。
冬不拉
哈萨克族弹弦乐器。木制音箱,音积有扁平和瓢形两种,琴杆上有九个缠皮线的品位,张两根弦。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较小,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演奏东不拉,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拨。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余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6 )

GMT+8, 2025-7-17 06:00 , Processed in 0.02302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