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9 11: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演出竟成自娱自乐(文化博客)" S) W" a$ a& Z( Y, v
* V1 C8 Z& C8 \8 M4 ~8 P- J( A博主:陈 原(本报记者)
( E3 c2 }" Z( f' W, w+ {/ m+ b! N# i" I, H' _, b
9 y; o8 v( S6 L E+ y, E- [
& |1 p) w' J& J' t) C, {( @ 12月23日,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金色大厅“镀金”之风何时休》一文,不禁想起了我在维也纳时的情景。 . _" Z: F7 ^. x7 W7 ]! R
+ h% i+ _0 Q Q2 T5 |8 H8 Z
金色大厅四周,每天有大量中国游客摄影留念,预告栏里中国演出的海报甚至比国内音乐厅还热闹。在一些中餐馆吃饭,老板和服务员总会问想不想去金色大厅看演出,“这里有票,要多少张都可以!”吃中餐可以搭看中国演出,竟然是维也纳的一大景观。 ( ~4 t" K6 D! m6 U' L. I
! ?: U( b3 J+ U% ~+ O7 l 曾在驻奥地利使馆文化处工作多年的王萌最不堪重负的就是为金色大厅演出送票。“有时候实在送不出去,我们还送到周边国家,比如捷克。”看来,金色大厅正在成为许多人出国自娱自乐的场所! , n, C% X% F( {5 r8 Z- i
! E' g1 o1 [! k- {
1998年春节,吴氏策划公司在金色大厅创办了“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并最终形成了名闻中外的文化品牌。不过从明年起,他们准备改到新建的城市大厅举办。公司负责人解释说,金色大厅的名声已被糟蹋了。“由于中国演出竞相前来,金色大厅的每场租金已经翻了几番,从最初的6万多元人民币涨到现在的20多万元。” 2 n, J4 l% w) T L3 `
' p, ^5 w% s; E: l
金色大厅本身没什么不好,去金色大厅演出也不能一概否定,这是很多艺术家的看法。广州交响乐团团长余其铿曾说过:“在金色大厅的中国演出也有高水平的。只是大量低水准演出不断涌来,导致精彩的演出也被淹没,给中外观众形成了一种不好的整体印象。” 8 m: j1 i# T+ r% Y- y1 Q; v) _
) U1 c+ x& |! K& Q" D4 a' x; D4 W
指挥家余隆曾多次率团进入金色大厅,他的体验很深切:“维也纳金色大厅是音乐演出的优秀场所,中国艺术家去金色大厅演出也是好事,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是,国内的演出团体只要一进金色大厅演出,媒体总是炒作,似乎这里才是世界艺术的殿堂,能来这里登台才是荣耀,将进入金色大厅无限抬高为一种艺术标尺。应该让人们知道,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北京的保利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一样,只是一个演出场所。” ) k v( m1 I9 H( ?! n
9 D6 ]9 W. k& M& u& N" R! Y
国内媒体随意拔高演出效果,将这里当作“世界级”,已经成了一种风气。其实,这种风气近几年一直饱受批评,但一直没有得到纠正。究其原因,在于有的团体和部门将能否出国当作艺术水平的衡量标尺,只在乎外国人的看法;有的将出访当作艺术创作的最终目标,忽视了国内观众。 : |, b! g# ^5 H+ }
5 X1 T$ g* g& X
音乐评论家居其宏曾多次撰文批评“金色大厅现象”。他说,出国展现中国文化的风采和神韵,当然是好事,但要科学分析,不能看得太重。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开音乐会、与西方著名交响乐团合作,然后媒体就大肆宣传说如何如何辉煌,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许多出访演出,归国后往往报喜不报忧,只拣好听的说,真实情况和批评意见被掩盖了,这是严重的弄虚作假之风,必须刹住。根据这些客套话和夸饰性报道去衡量艺术的水平,得出的判断十有八九是靠不住的。
& O/ L7 R9 m% n+ o/ t& j0 C; M/ h/ j) v8 T" [* n
《 人民日报 》( 2009年12月25日 11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