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978|回复: 2
收起左侧

[资讯] 古典音乐基本知识

[复制链接]

6516

积分

2

听众

-887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6516
发表于 2006-6-20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是典范、即奉古希腊(或罗马)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 Y, B& A" z2 D8 x: l% _% l( z
当我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N: i7 ^' ]$ G* M
人们有时把严肃音乐或艺术性音乐统统称为古典音乐,以同所谓“流行”音乐或娱乐性音乐相区别。“古典”的这一广义解释,把历史时期和风格全然撇开,因此,本来是属于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古典音乐。. k, p- |' k  {0 X7 G
音乐史上的古典时期基本上是属于器乐的,绝大多数作曲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器乐的体裁与形式,声乐的地位反而退居其次。敢于同大主教决裂的莫扎特,虽然在歌剧方面卓有贡献,他的器乐作品也是大量的。至于贝多芬,他纯粹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以革命中的英雄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为此他有时也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古典主义的规范化确立了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多乐章体裁和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古典风格作品中节奏与配器色彩灵活善变,而不是整乐章划一不变;古典作品中所有声部、甚至于演奏的力度,都由作曲家亲自写出和标明,而不是留给演奏者演奏时即兴处理。至于感情的表达,古典作品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从这方面着眼,巴罗克风格全然不同于古典主义,它反而更接近于后来的浪漫主义的精神。! R! G- [4 q' \2 w4 E( `! f2 A
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而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古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7 X& P4 ]8 j+ w* w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Z* c- ^* Q7 d5 X2 e9 w
在欧洲艺术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前一个时期包括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另一个时期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下,于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形成。当时的浪漫主义真可为无孔不入,在文学界,建筑界,艺术界等各个领域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者。
) I6 s( P2 Y; `' K5 U# I; n在浪漫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钢琴也进行了改进,其自身采用了铸铁结构,琴弦也加粗了,这种钢琴能获得更浓厚和更辉煌的音乐,跟现在的钢琴开始接近。接下来,我用一个事实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李斯特的时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还因为这个时代为他提供了能产生不同效果的钢琴,这种钢琴在较早的时期是找不到。但这种比较我们只能在音乐文献中找到,在现实社会中已很难找到。8 a" _% Y/ K0 T0 [
十九世纪的钢琴小品大师有奥地利的舒柏特、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发掘钢琴技术上的可能性与戏剧性方面显示了无穷无尽的独创性。总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现,作曲家就会认为乐曲的大小不是艺术批评的标准,一首优美的,精心的创作的小型乐曲也能和一部交响乐相媲美。' l: k. Y8 M! p6 g4 v4 h4 Q* U
一首完美的诗本身就是很完美的,不用需要有最高度的想象力。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造者将歌词与音乐结合得非常成功,正是由于这些音乐作品,有许多抒情诗才能得以幸存下来。
, h9 @+ S8 H0 ^0 y3 K歌曲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在分节歌形式(strophic form)中,诗的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同样的旋律。这是民歌和通俗歌曲中很常见的结构。歌的第一段可能是讲述一个情人的期待,第二段是他见到爱人时的欢乐,第三段姑娘的父亲粗暴地将他们分离,第四段姑娘悲伤地死去,所有这些都用相同的曲调演唱。另一种形式德国人称作“durchkompoiert”,字面意思是“全面创作的”,就是说作曲过程贯穿全曲,没有整段的反复。还有一种中间的形式,它将分节歌中的反复和全创作歌曲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有两、三段重复同样的旋律,然后在需要时就引入新的旋律,一般来说都是在高潮部分引入。舒柏特脍炙人口的《小夜曲》就是这种结构的精彩范例。
" A1 g, B. L  |! ^* F尽管在各个时期(代)歌曲都处于显着的地位,但现在通过很多欧洲音乐文献记载知道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艺术歌曲是在十九世纪初由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舒柏特和他的后继者,著名的有舒曼和勃拉姻斯,使这种结合获得了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以致这种新风格以德文中的歌曲一词:Lied,闻名胜古迹欧洲。
1 T, c, [. x  B) p. ~: v艺术歌曲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抒情诗的兴起是德国浪漫主义出现的标志,艺术歌曲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艺术歌曲中最常采用的主题是爱情、期待、大自然的美和人生中短暂易逝的幸福。
* U) x- T$ N/ A% `+ E+ v/ Z钢琴在十九世纪作为普通乐器出现在欧洲,使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能够获得成功。钢琴的伴奏把诗中的形象变为音乐的形象。人声和钢琴共同创造出了富于情感的短小的抒情形式,这种形式对于业余爱好者和艺术家同样结合,也同样适合于在家庭里和音乐厅里演唱。在短时间内,艺术歌曲就获得了极大的普及,并对世界艺术做出了永久性的贡献。9 Z4 R5 t2 w/ u$ O9 [; A+ A
标题音乐是带有文字或图画联想的器乐作品,这些联想的内容由乐曲的标题或说明性的注释来提示的。“标题”只是由作曲家自由加上去的。在当时那个年代里,音乐家敏锐地意识到了他们的艺术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这种意识促使用使他们的音乐更加接近于诗歌和绘画,并且使他们的作品涉及到当时的道德和政治问题。还促使他们以一种新的方法来探讨绝对音乐(纯音乐)的形式。关
) b7 O8 `+ e3 C+ y2 I标题音乐在歌剧院中获得了最初的推动力。序曲作为歌剧(或戏剧)的引子,是单乐章令人兴奋的管弦乐曲。有许多歌剧序曲后来获得了像音乐会乐曲一样的普及,因而独立出来。这样便为一种歌剧没有关系的新式序曲开辟了道路。
$ p) O1 |7 V2 ^: i: X! ?) k标题音乐中有一种是为戏剧写的,也很有吸引力,通常由序曲和一组在幕间及重要场景演奏的乐曲组成,这就是配乐。十九世纪的作曲家创作出了许多这类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音画法(tone painting),性格化和剧场效果都是值得注意的。最成功的配乐作品,通常被改编成组曲。其中一些流传得非常广泛。例如,德国著名作曲家大师门德尔松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音乐就是这类音乐作品中的典范。随着十九世纪时间的推移,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形式就越来越需要了,这种形式在浪漫主义时代将起的作用就像交响乐在古典时期起的作用一样。到十九世纪中叶,交响诗的创造迈出了这期待已久的一步。交响诗是十九世纪在大型器乐形式上做出一个有独创性的贡献。它是李斯特的成就,他在1848年首次使用了这个词。他的《前奏曲》是此音乐中最出名的范例。
, c, J9 Z; G6 S+ r9 |/ Q  {- {交响诗是为管弦乐队而作的单乐章标题音乐作品,它通过段落之间的对比而发展诗意,使人联想起某种情景,或造成一种情绪。交响诗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别称:音诗。交响诗与音乐会序曲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音乐会序曲一般保留传统的古典主义的构思,而交响诗在形式上则自由得多。交响诗的形式是为作曲家所需要的大型单乐章乐曲准备的“画布”。总之,交响诗在整个十九世纪后半叶中,成为标题管弦音乐的最精致的形式。6 e) ^: l' S: h' ]" Y) h  p
最后介绍标题音乐进入到绝对音乐的神圣领土——交响乐中。作曲家一方面尽力保留贝多芬的宏大的形式,同时又赋予它以文学内容。这样就出现了标题交响乐。著名的作品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三部标题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家庭》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浮士德》和《但丁》都是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
# f5 g7 A; H+ Y/ B1 s0 q4 |& k民族主义者和民族艺术家是站在一起的,但民族主义者以一种更自觉的方式肯定他的民族传统。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那时的政治条件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使之达到了在浪漫主义运动成为决定性力量的程度。征服民族的傲慢和被征服民族为自由的斗争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使民族情绪上涨,这种情感在音乐中找到了理想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作曲家用许多方式表现他们的民族主义。一些作曲家以他们民族的歌曲和舞曲作为音乐的基础,如肖邦以他的玛祖卡舞曲、李斯特以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德沃夏克以他的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挪威舞曲。一些作曲家以民间传说或以农民生活为基础写作戏剧性的作品,例如韦柏写的德国民间歌剧《自由射手》、斯美搭纳写的捷克民族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同样,还有柴可夫斯基和里姻斯基.科萨科夫写的俄罗斯神话歌剧和芭蕾舞剧。还有一些作曲家写作交响诗和歌剧,歌颂民族英雄的功绩,历史事件或祖国的美景。柴可夫科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和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就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作;瓦格纳的音乐戏剧对德国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神和英雄加以颂扬,特别提到的是《尼伯龙的指环》(歌特式摇滚的先驱),这个剧本是以齐格菲的生死为中心题材的庞大史诗,它也是一个代表作。
1 n3 b8 {: D/ T/ Y民族主义作曲家常把自己的音乐与民族诗人或戏剧家的诗句结合起来,舒柏特为歌德的诗歌谱曲即属此类,还有格里格为易卜生的《皮尔.金特》所作的配乐,及柴可夫斯基的为普希金的戏剧为基础的歌剧。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还激发了里姻斯基.科萨科夫和穆索尔斯基的创作灵感。在这种时期,民族主义作曲家能把人民的抱负以激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像威尔第在意大利为统一而奋斗时所作的那样,或是西贝柳斯在芬兰于十九世纪末为反抗俄国统治者而斗争时所做的那样。' V: E, f3 y: D/ V7 H: Z, ?
民族主义音乐的政治含义触动了统治者。威尔第的歌剧不得不一再修改,以适合奥地利检查官的心意。芬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要求独立时,西贝柳斯那带有令人振奋的号角声的音诗《芬兰颂》被沙皇禁演。民族主义为欧洲音乐的语汇中增加了极富魅力和活力的民族风格。由于把对祖国的热爱注入到音乐中去,民族主义使作曲家能够表达出千百万人民的心愿。总之,民族意识渗透到十九世纪欧洲精神的各个方面。没有民族意识,浪漫主义运动是难以想橡的。
& w: U$ K! J. b7 `, Q7 ^在音乐、绘画和文学中的异国情调显现出遥远国度里别致的气氛和色彩。不同说,浪漫主义运动大大加强了这种倾向。在十九世纪,异国情调首先表现在北方民族思慕那南方的温暖和色彩,其次表现在西方追求东方那神话般的景象。前者推动德国、法国和俄国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转而表现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引起的灵感。在这类众多作品中,有俄罗斯作曲家的几个著名作品:格林卡的两首《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和里姻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主题随想曲》、德国贡献出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沃尔夫的《意大利小夜曲》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致意大利》、法国作品有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和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值得一提的是比才的《卡门》也是这一领域中的杰作。
6 M0 ?  f2 k* [俄罗斯民族乐派使东方的魅力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由于俄罗斯帝国与波斯接壤,这种异国情调实际上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俄罗斯的音乐。里姻斯基一科萨科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及其歌剧《萨特阔》,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和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一伊万诺夫的《高加索素描》,这些都属于东方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还风行于全球。一些法国和意大利的作曲家也采用异国情调:如圣一桑的《参孙与达丽拉》,德利布的《拉克美》,马斯奈的《泰伊思》,威尔第的《阿伊达》,以及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多特》。! ~& B9 U! w2 {* D
懂得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也是很重要的。最容易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就是官能欣赏,即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或者有一定的振罕力,给人以力量,振奋精神。你认为是好的声音、好的音乐不必考虑其他的内涵。如果有一套较好音响,你就更爱听,听得轻松听得舒服,时间长了你就很快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再一进步就是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音乐的各要素,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加以了解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重拍弱拍的周期性,有规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音乐风格我们应该要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圆舞(快三)表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量等;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音乐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我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思想一定要跟着旋律走,基本的感觉一定要找到,如水平进行时表现的是柔和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高潮,下行一般表现激烈转为平静;和声也称和弦的运用,一般欧洲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以来,音乐就丰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常识得以掌握,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织体是十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再加自兴趣进入欧洲的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 [8 B5 T/ M; X0 ]
欣赏欧洲古典音乐最高层次是理智的欣赏,也就是说不仅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还能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民族特征、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作出分析和评价。要想达到这个层次,我们必须了解欣赏欧洲古典音乐的三元素,即创作背景、演奏者的再创作;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弟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个时期是浪费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尔、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作曲形式多样化,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第四个时期是近代主义乐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文斯基、格什温、马勒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爵士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静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总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东西就去欣赏、去思考,就会进入欧洲古典音乐欣赏最高层次。, B$ @( C$ q# O) g1 d7 H
学习欧洲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5 j" f  r/ }2 J( Y# _; X8 K% }
说到欧洲古典音乐,我们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却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c& m; J0 B3 I3 e  T到了1450年,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的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是在那时,欧洲传统的大小调式逐渐形成!
6 J3 z  X2 S' o5 w& ~7 G欧洲到了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3 U) H8 s1 S  r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乐圣”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8 A  \; E) W% N: w' l
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时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 j! H1 k, R- V6 f- x时间进入19世纪,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
" R5 F5 w7 `0 d( R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马尼诺夫,马勒等作曲家,他们把欧洲传统作曲法发展到了极致,当然也包括新的尝试,出现了象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合唱》这样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采用多调性,为以后的传统作曲法到先锋音乐的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z' D$ y; H5 ?& w( p
时间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象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 @3 s8 W1 E( H$ O; p* x9 f9 _0 O注:按广义的古典音乐定义: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专业音乐创作来看,印象派音乐和现代音乐皆不属古典音乐之类;若按严格的古典音乐定义,则古典是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
: _( M& K3 k0 W4 X2 i5 i柴可夫斯基:  Y6 K! f  _, z/ Z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的伏特金斯,父亲是矿业工程师,十岁入法律学校。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职,同时勤奋学习音乐,尝试作曲,并成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校的首届音乐学生。1862年辞去官职,投身音乐事业。1866年应鲁宾斯坦之邀到刚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达十一年之久。这时,开始了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他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舞剧《天鹅湖》即在此间诞生。# L% c/ v8 @1 L4 W0 I( S
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在这期间,柴可夫斯基结识了一位贵族遗孀枣梅克夫人。她非常喜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可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由此使柴可夫斯基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精力全部投入创作。从1877年到去世的十多年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四、五、六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曲。
; S8 y! d3 V8 g' n. j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涉及题材范围极广,其中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些交响曲中以《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最为著名。这部悲剧性的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响曲中最反映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作品。它以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及悲剧性的构思作为基调,在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中,以悲剧性的结局预示出作者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
- Q4 N  C8 X' B$ k8 F4 Y1893年10月底他亲自指挥演出第六交响曲之后不几天,突然去逝,死因不明。一说患霍乱,一说自杀。 
3 i5 `+ k6 @, L6 f中世纪时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B3 n1 ~4 {; X1 X( ~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声部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弥撒,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推荐:GREGORIAN CHANT" R4 m4 m3 D3 I1 w: A$ W. L7 Q1 z
巴洛克时期(Baroque)(约为公元1600—1750)
+ j% J+ E# ^1 H2 q0 S- s$ P/ a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 华丽、复杂、藻饰、扭曲, 著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 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 那么巴洛克时代 (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著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 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时代大事。另外, 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触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 。! c6 e4 v( {3 o5 T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l)(约公元1750—1820)
" b6 L9 K( V5 i7 G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9 {5 N' [! _  w% v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ism)(约为公元1820—1900)
( m8 E' L% j- n5 f# C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萧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
( m+ b9 Z- O( x: u+ E- s7 O: E5 _' ?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钦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v: @7 J1 }  }! d1 E
I.音乐曲式简介  T" O  T' H) f( x$ ~

3 l' o* s; |1 ]6 @  F4 p% [! J【主题】
6 x, d# v! T9 ^2 o" c! }4 N- D9 [# d
(Theme)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着地位的旋律。它表现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为乐曲的核心。其形象鲜明、结构短小,是音乐发展的种子,它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性格、风格特征,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它还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多半富于歌唱性,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记忆。优秀的音乐主题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有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更多的作品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代表不同性格并形成对比。主题常在乐曲开头出现,但有时它的全貌要在整个作品不断展开中才能显示出来。
' x2 ?; w) {4 I) ]$ U/ S1 C0 `2 I8 w
5 m0 `: A- U4 t/ W【曲式】" G/ z) g0 G* I6 }1 K
(Form,musical)乐曲的结构形式。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规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乐段的结构及一部曲式:乐段通常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构成。由两个各有四小节(或八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乐段"(专称为"方整性的乐段")在器乐曲中最为常见。其特点是平衡、均称感强。一首乐曲仅由一个乐段构成的称"一部曲式"。+ e( S8 m8 J/ J8 j% d

$ A7 K0 V' \7 y2 S7 U5 w【二部曲式】
: j+ B/ ], u% y3 |由两个明显的乐段组成,前后两段互相对称或对比。其通常图式为A+B。这是乐曲的基本形式之一。4 i5 A) t$ {2 ?1 p9 R
) O: t1 p2 ]0 \) M0 |) w6 s
【三部曲式】
3 [) t2 _! w; L由三个段落组成,其中第三段与第一段相同或基本相同,第二段具有对比性质,第三段带有再现性质。其图式为A+B+A。: G0 V$ o$ p- ?! X
1 a7 d4 O2 S1 G
【复三部曲式】
" F1 j; c5 m; A$ s( @+ E三段式曲体的复杂化。其中有一段以上本身就是由二段体或三段体等构成。其图式有:A+B(a++A等等。器乐曲中常采用此种曲式。" |/ P* U) A5 C3 ^
4 z1 `- k+ U1 k  i/ d  }+ H
【变奏曲式】
4 v5 `: J( X  o& g(Variation form)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即变奏),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其图式为: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变奏的主题,大都较优美动人。常有用变奏曲式写成的独立乐曲,也有用于奏鸣曲等大型乐曲中(通常用于慢乐意中),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 B! @, \* n0 d5 @: M

/ B1 z! D  Y, f  M9 @/ k【回旋曲式】
5 f4 q, }& X( d4 _4 v, U' m1 `6 V- h(Rondo form)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曲,十八世纪初叶法国古钢琴曲多用之。以一再反复的基本主题与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交替出现为原则。其图式为:A(基本主题)+B(第一插段)+A+C(第二插段)+A…。这种曲式适于表现活跃欢腾的情景,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的末乐章常用之,以热烈的气氛结束音乐。
) L. D  |: A7 J$ {: ?+ |- A4 o
1 m" {; v9 L) Y! ^6 n/ `& ^7 i: J【奏鸣曲式】
0 H' _* D2 S+ O" i(Sonata form)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它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器乐体裁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大多数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都运用"奏鸣曲式"写成,其结构大致如下:6 E3 z5 X9 U+ m) K1 I2 Z

2 t4 X* ~9 Q, Z3 B& [( L奏鸣曲式总是用"快板"写的,所以在"奏鸣曲"(套曲)中的奏鸣曲式乐章,常被称为"快板乐章"。关于奏鸣曲式的三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有人譬喻说:它的呈示部好象提出矛盾的、可争论的问题;展开部是进行讨论、甚至矛盾间互相斗争,再现部则急统一认识,作初步的结论;"结尾"(尾声)是总结。奏鸣曲式的这种"对比-发展-统一"的结构布局,很适用于用来表现复杂的、甚至戏剧性的内容,所以奏鸣曲式不但是"奏鸣曲"、"交响曲"和"协奏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乐章,而且管弦乐"序曲"与"交响诗"也常采用此曲式写成。/ P7 `, Y8 u5 J3 T

, ~+ }% C2 ]9 V$ e% o* R% O% B5 B5 X「奏鸣曲」(Sonata)这个字最早出现在16世纪中期,原本的意思是指9 [* g5 e: n. i) l

! B2 d2 J4 ^( {, I, I) v$ }/ u0 f「声音的片段」。当时的「奏鸣曲」没有明确的组合形式,只要是器乐曲都可以称为「奏鸣曲」。到了18世纪古典乐派时期,作曲家开始重视乐曲动机的转化,发展出明确的「奏鸣曲」形式,其中包含三个或四个速度不同的乐章。
7 P9 x  D6 E' C  f4 N$ a5 o6 Q由于「奏鸣曲」的结构简单明了而容易使用,很多乐曲的形式,都以「奏鸣曲」作为谱曲的蓝本。像是:交响曲、协奏曲以及室内乐,都可以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奏鸣曲」。随着时代变迁,「奏鸣曲」已经由单纯的器乐曲演变成具有主题、发展与再现的复杂曲式了。& N" _9 c3 F9 h: L6 |6 s
(Sonata)原是意大利文,它是从拉丁文“Sonare”(鸣响)而来,而与“Cantata”(康塔搭,大合唱)一词相对立,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之一,原意为“用声乐演唱”,一个是“响着的”,一个是“唱着的”。起初奏鸣曲是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到十七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作曲家柯列里的作品才开始用几个互相对比的乐章组成套曲型的奏鸣曲。到十八世纪方定型为三个乐章。(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是三个乐章的。)后来“奏鸣-交响套曲”又增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插在第二、三乐章之间,成为四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到贝多芬又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后来的作曲家还有用“圆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的。奏鸣曲在结构上类似组曲的一套乐曲,但它又和交响曲分不太开,它是一种大型套曲形式的体裁之一。9 O7 M% c! B6 N9 }$ E( V  h
) i/ n8 d# d$ R) _5 d$ t, M
【回旋奏鸣曲式】
! J5 P$ O& h8 N(Rondo sonata form)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它属于奏鸣曲式的一种变体,主要用于大型器乐套曲(奏鸣曲、重奏曲、交响曲、协奏曲)的最后乐章,有时也用于独立的器乐作品。其结构如下:3 m6 Q% H% @, o

$ P* r, p+ L1 D6 f- U1 A【华彩乐段】/ O8 b& G9 u! ?% j3 e# B
(Cadenza)音乐术语。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未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的乐章末尾处也常插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表演技巧。这部分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独具特点的段落。. s  O) |  P$ v' C; F  }1 U5 z
# k  t- A& B* `3 q
【三声中部】3 E& `# }# O* t5 s$ d0 y
(Trio)音乐术语,是指用三部曲式创作的圆舞曲、进行曲、谐谑曲或小步舞曲等的中部。其主要特点为:旋律流畅、风格柔美、换用新调,井与前后两部分形成对比。三声中部的名称由意大利文Trio(三重奏)演化而成。西欧古代器乐曲及舞曲的中间部分,常有Trio标记,由三件乐器演奏,借以与前后两个由全体乐队演奏的音量相对比。0 \$ x7 g( H$ q) l$ \3 m3 R

& ]- F2 B7 @9 H$ Q; ]1 Q" c. o& m& [8 m' e% W
II.音乐体裁简介6 u2 t$ w! c- F, G
【前奏曲】 
' ?: C' Q: x! G" v0 [(Pre1ude)原文是“序”、“引子”之意。它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它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最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不少作曲家均有独立的钢琴前奏曲。十九世纪后,西洋歌剧、乐剧中的开场或幕前音乐亦有称作"前奏曲"者,其含义与上述独立体裁的前奏曲有所不同。
' B* I& {4 |6 }
. ^' U- _- ?1 R2 e/ `  y5 z- R* Y【序曲】 
: {$ e. X; U  N% U$ A(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X( g& ~. `/ x1 L' a. H
  E" b/ w" e' X4 X$ r! o# l! F8 ?
【套曲】 $ f  q( O" f" c$ \
(Divertimento)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联贯发展的关系。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等。认广义上说,奏鸣曲、交响曲、组曲、康塔塔等均属之。
" w' |' C1 E3 r6 A% ~: ^' S. s8 n, `9 `' u
【小步舞曲】 
2 @6 D7 Z- o( C: A1 R* F(Me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 |1 P( M$ q+ N# z  G

- {6 u4 ^; `0 ^' B【谐谑曲】 
- k$ Z+ V6 h" t1 d  _(Scherzo)谐谑曲亦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9 T: O3 V4 |+ p  ]

* w% v3 e- G, c" T4 t【赋格】 
; u3 w1 J- ~6 B+ S+ A' M7 {1 d(Fuga)西洋复调音乐中主要曲式和体裁之一,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它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D  o, R: Z0 H8 N6 G6 O& R- A' u

9 ~* s  e/ ~) h' y【卡农】 ' ]  \; q0 l* {' x3 T9 I( q
(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其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
1 W3 d% g& y7 Y) A. h+ l1 A2 W6 H2 o4 B
卡农和赋格+ G; A' V% _! [, w3 P4 {
4 a. w* [! [6 \6 ?2 F9 U
卡农的基本点是一个单一的主题与它自己相伴而奏。由加入的各个不同声部分别唱出主题的“副本”。但做这种事可以有许多种方式。卡农中最简单的是轮唱,像《保卫黄河》,第一个声部先唱出主题,相隔规定的某段时间之后,这一主题的“副本”在完全一样的调上进入。在这第二个声部进行到规定的同样长的时间之后,第三个声部进入,唱出这个主题,以此类推。对大部分的主题来说,这样演唱是无法与它本身相和谐的。为了使一个主题能成为一支卡农的主题,它的每个音符必须能起两种(三种,或四种)作用:首先它得是旋律的一部分,其次它必须是这同一旋律的和声的一个部分。比如说,在包含有三个卡农式声部的曲子里,主题的每一个音符除了要构成曲调,还必须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上构成和声。这样,在卡农曲中,每个音符都有着一个以上的音乐意义,而听者的耳朵和大脑根据前后的音调自动地领会其确切的意义。$ R) ~6 ?- G# r( m  C/ ]! D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卡农。按由简入繁的顺序,第一种更复杂的卡农是:主题的种种“副本”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音高上互相交错。也就是说,第一声部可能是在C调上唱出主题,同第一声部相交错的第二声部可能是在比C调高五度的G调上唱出同一主题。与前两个声部相交错的第三声部可能在比G调高五度的D调上唱出,以此类推。下一种更复杂的卡农是:各个声部的速度不同,比如说,第二个声部的速度可能是第一声部的二倍或一半。前者叫做减值,后者叫做增值(因为主题好像是在收缩或者扩展)。
9 z/ Y. A7 n: r' F
( f  V8 W6 L% `/ ~这还不算完。卡农构成中下一个更复杂的阶段是主题转位,意思是产生这样一个旋律,每当原来的主题跳上时,它就跳下,两者所越过的半音数目相同。这是种相当奇特的旋律转换,但是,如果一个人听过很多转位的主题,就会觉得这种事挺自然了。巴赫就特别喜欢转位,井经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音乐的奉献》也不例外。作为转位的一个简单例子,可以试着唱唱《好国王温赛拉斯》〔Good King Wenceslas〕这支曲子。当它的原主题和转位主题一起唱出时,高低相差八度,前后相差两拍,这就是一支相当悦耳的卡农曲了。最后,这些“副本”中最玄奥的是逆行—一主题依一定时间从后往前奏出。使用了这种技巧的卡农,俗称为“螃蟹卡农”,这是因为螃蟹那奇特的运动方式。不用说,巴赫《音乐的奉献》中也包含有一支螃蟹卡农。注意,不论是哪一种“副本”,都保持有原主题的所有信息,也就是说,从任何一种副本中都可以完全恢复原主题。这种保存信息的转换经常被称作同构。在本书中,我们将经常谈到同构。' c; I, X& L9 `, Z" S3 W

( W+ D, G+ d9 ~% X$ s3 x有时候需要放松这种很严格的卡农形式。一种办法是允许稍稍偏离完全的反复,以取得更流畅的和声。也有的卡农有“自由”声部——这种声部不使用该卡农的主题,只是和该卡农中的各个声部和谐一致。
8 J# h2 }! o( a+ y; ]3 U/ U- I/ _! r9 |4 v3 W/ h3 u, d
《音乐的奉献》中的每一支卡农都以国王主题的某个变奏作为自已的主题。上面所说的每一种使卡农复杂化的手法在《音乐的奉献》中都被充分使用了。事实上,这些方法有的时候是结合起来使用的。比如,其中有一首三部卡农被称做《反向增值的卡农》。它的中间声部是自由声部(实际上,它唱的是国王主题),而其它两个声部用增值和转位的手法以卡农形式在其上下跳跃。另外一个声部则仅仅是用一句神秘的“quaerendo invenietis”(“觅之,自有所获”)标示着。所有的卡农谜题都解决了,典范的解决是由巴赫的一个学生约翰·菲利普,科恩伯格给出的。但是人们仍然可以设想还有更多的解决有待发现呢!6 e) q7 T/ s; R" q4 R/ L

6 w3 N5 Z/ T2 A/ `6 m, A& U我还应该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赋格。赋格在下述这一点上象卡农一样:它通常也是建立在一个主题上,以不同的声部、不同的调子、偶尔也用不同的速度或上下颠倒或从后往前地进行演奏。然而,赋格的概念远不如卡农那么严格,因而允许有更多的情感或艺术的表现。赋格的识别标志的是它的开始方式:单独的一个声部唱出它的主题,唱完后,第二个声部或移高五度或降低四度进入。与此同时,第一个声部继续唱“对应主题”,也叫第二主题,用来在节奏、和声、及旋律方面与主题形成对比。每个声部依次唱出主题,常常是另一个声部伴唱对应主题,其它的声部所起的作用随作曲家的想象而定。当所有的声部都“到齐”了,就不再有什么规则了。当然,还是有一些标准的手法,但它没有严格到只能够按照某个公式去创作赋格。《音乐的奉献》中的两首赋格曲就是杰出例子,它们决不可能“照公式创造出来”。这两首曲子都具有远比赋格的性质更为深刻的东西。5 a1 E) S2 D3 X- f

3 E, T& `2 N0 u2 ^! _总的来说。《音乐的奉献》是能代表巴赫在对位法方面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它本身就是一部大型的、高度理智化的赋格,其中许多概念和形式彼此交织,游戏式的双重意义和微妙的影射随处可见。这是一部令人百听不厌的人类智能的优美绝伦的创作。" @) {5 r! F6 O! b5 m3 c( x! D

4 s8 X7 R* \9 o+ s  D【练习曲】 
. k. g6 _! ~  V8 F8 w(Etude)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它通常包含一种或数种特定技术课题。肖邦为其创始人。这种乐器练习曲除用以练习技巧外,同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舞台效果。李斯特、德彪西等都创作有此类练习曲。; ?+ i; x. Q5 ?2 Y; d* P; s

: t% X& g7 S/ k$ V* W) W$ T【浪漫曲】 
' Y# i- x$ j! Y3 D( e* X(Romance)泛指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小的器乐曲。其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2 N; E; m8 X$ F, D) R/ A7 W
( W. x" g9 P6 i0 i4 v  e
【狂想曲】 
2 X" X2 f) D2 u. `& U: p) \(Rhapsodie)一种技术艰深且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断,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是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凋,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0 _2 Y8 N( a, \. t: t! z4 z2 `
& f* `+ ^" v% B. [& `, \: r5 H: z6 i: K
【幻想曲】 
, O( b1 W5 o) r/ r$ Y(Fantasia)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曲。原指一种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十八世纪末叶起,幻想曲遂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如格林卡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写成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 ?1 s+ D" J. m- w1 Z* ~' H; P2 w+ M! m
【创意曲】 & S6 x2 k- f9 T5 S8 u$ N
(Invention)它是以模仿为主的复调音乐的体裁名称,是一种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根据某一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成,类似小赋格曲等。
* p: }# C4 X) G+ J, o5 A
! ?; @; c. i* P0 ]% {【托卡塔】 
8 G6 ^0 i3 G( q9 Y" C7 U(Toccata)又称“触技曲”,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
8 _& j  k% Y5 ]! I+ j0 K- j; D: h- E+ m4 [4 v5 y
【萨拉班德】 * Q$ y* {) `- `/ j9 r
(Sarabande)舞曲的一种。据情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初传入西班牙。由于情调热烈奔放而被教会禁止。十六世纪未传入法国后,逐渐演变为速度缓慢、音调庄重的舞曲,常用于贵族社会和舞剧中。其结构为二部曲式,节奏为三拍子;第二拍的音,时值较长而突出。
8 O" D: b; E- h7 I' I' M5 c, o( D7 z8 r9 a. Z' x
【塔兰台拉】 
2 O7 [$ y3 t. ]; ^(Tanantella)塔兰台拉原为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据传:被一种毒蜘蛛“塔兰图拉”(Tarantula)咬伤的人,必须剧烈跳舞始能解毒,塔兰台拉舞即起源于此说,另一说此舞因产生于塔兰多城而得名。其特点:速度极快,6/8或3/4拍子,主要节奏为连续不断的三连音,情绪热烈。
, T7 |& b* ^3 I2 O% u: p0 ]
, K9 C; O- T+ @【即兴曲】 
: c7 b* m: h  W5 G! d(Impromptu)它原是钢琴独奏曲的体裁名称,后也用于其它乐器的独奏乐曲。它是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常由激动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组成,所以大多数是复三部曲式的。
6 S' W2 S* W. H- v
5 B5 |( Y" q) q$ s* b4 n: Z6 W【夜曲】 
. n) W5 [" }( ^6 o(Nocturne)原指十八世纪所流行的西洋贵族社会中的器乐套曲,风格明快典雅,常在夜间露天演奏,与“小夜曲”类似。- l$ }4 B6 Z0 D1 m9 g1 M) C4 t- Q

" r* L' \2 [6 e, V1 [! [【小夜曲】 
) o0 J& `7 f6 z3 j' s: J(Serenade)原指傍晚或夜间在情人的窗下歌唱的爱情歌曲体裁,所以曲调常是亲切抒情的。在十八世纪末开始出现多乐章的重奏或合奏曲的小夜曲,则是为当时的达官贵族餐宴时助乐用的,曲调较轻快活泼,而与爱情无关,属于室内乐体裁。& q, E! w  D( e9 v* c
! \0 O" G1 @) m7 \( ~
【无言歌】 , \4 v6 a6 G3 c4 b
(Song without Words)(无词歌)它的旋律犹如歌曲,用音型伴奏,但却无歌词,不供歌唱之用,是抒情歌曲般的器乐小品。由门德尔松首创。8 t$ h& E2 G/ J( E4 c

9 ^4 D' J1 O  q2 [! b2 Z【摇篮曲】 
7 ~0 _( P& ?) F/ Y, g& Q" h(Lullaby)又称催眠曲,它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其旋律轻柔甜差,伴奏的节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w6 ?$ z0 U7 k, c' O; n

* m$ o" B9 g+ q, f1 p【随想曲】 6 x6 f* F' x9 |$ C: B( x
(Caprice)又称奇想曲、异想曲,其性质近似幻想曲,也是结构自由、大小不定,指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性器乐体裁,有赋格式、套曲形式。
3 R  |7 l6 y( [
9 l  u+ R, T/ t3 j/ v【圆舞曲】 3 |- V9 P  @9 [5 {$ q  X0 F
(Waltz)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 a/ ?" m) e
4 ^0 K1 O5 k/ v# H1 O$ _  `* d
【玛祖卡】 
' f* B; C/ R: b3 j(Mazurka)波兰的一种民间舞曲,其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人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玛祖卡的音乐特点为:中速、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三拍常见,情绪活泼热烈。' }; y5 z) D3 x. ~0 s/ ~2 T5 i

' R) M% w  D4 T9 C, d# I; G【波洛乃兹】 
6 J$ }4 `4 a9 U5 ^! S(Polonaise)也称“波兰舞曲”一种庄重缓慢、具有贵族气息的三拍子舞曲,源于波兰民间。, z6 P% U: r0 f6 r, f
, M% `% }, m% f2 G
【波尔卡】 
" [4 j+ k1 I  i9 y/ u(Polka)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以男女对舞为主,其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组成,一般为二拍子。
8 m1 C! T( C1 X- F+ ~9 z, e/ f5 J) w
【协奏曲】 . l; t& [* |$ i1 r
(Concerto)指一种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竞奏。独奏时,乐队处于伴奏地位,会奏时,独奏乐器休止,完全由乐队演奏。古典协奏曲的奠基人是莫扎特。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多用奏鸣曲式,音乐充满生气;第二乐章是优美的、抒情的慢板,音乐带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音乐蓬勃有力,活跃奔放。在第二乐章结束前往往加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
. @# h/ U, P/ @6 Q! X8 C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的协奏的声乐协奏曲。
! R/ e  F" H7 O' C/ m3 _9 f; _# B, ?: ?8 X3 `7 J0 u
【组曲】 * ^2 m- R% p$ G2 U" T6 f
(Suite)它是“继续”、“连续”之意,由若干器乐曲组成的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组曲又称"舞蹈组曲",兴起于十七到十八世纪之间,它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和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九世纪,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曲编成。有的组曲系根据特定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的《舍赫拉查达》、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
/ q* m) ]& s+ r: |) j) t! }) Y/ A4 m
【交响诗】 
4 ~0 p" W' R* p0 v% h, K/ ](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具有描写和叙事、抒情和戏剧性的管弦乐曲,属标题音乐的范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于1850年首创这一体裁,后来发展了它。交响诗的题材多取自文学、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传说,内容富有诗意;乐曲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也有用变奏曲式、三部曲式或自由曲式写成的。+ Y3 ~4 ~$ s+ ], l
另有音诗、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与交响诗的性质相类似。
+ m" }- j5 ?) G/ A# I0 Z  f
9 R7 m5 b: K8 ^  t9 p( S/ Q0 }3 @【奏鸣曲】 
* [* |  L0 ]3 x6 ?6 O(Sonata)原是意大利文,它是从拉丁文“Sonare”(鸣响)而来,而与“Cantata”(康塔搭,大合唱)一词相对立,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之一,原意为“用声乐演唱”,一个是“响着的”,一个是“唱着的”。起初奏鸣曲是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到十七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作曲家柯列里的作品才开始用几个互相对比的乐章组成套曲型的奏鸣曲。到十八世纪方定型为三个乐章。(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是三个乐章的。)后来“奏鸣-交响套曲”又增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插在第二、三乐章之间,成为四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到贝多芬又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后来的作曲家还有用“圆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的。奏鸣曲在结构上类似组曲的一套乐曲,但它又和交响曲分不太开,它是一种大型套曲形式的体裁之一。
$ `* r8 T; x' X8 y0 Q, d. ~7 P【康塔塔】 . G% \/ X5 C& q' B. O: ]8 q
(Cantata)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原意为“用声乐演唱”。最初是一种独唱或重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到十七世纪中期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会唱的声乐套曲,以世俗或《圣经》故事为题材。"康塔塔"在形式上与"清唱剧"有相似之处,唯规模较小;其内容偏重于抒情,故事内容亦较简单。
0 D; ]' n/ b; c& V8 I( O2 A" s- z0 x2 |% Y+ N9 P
【清唱剧】 
. T7 i. |) A2 }. D1 T(Oratorio)译为“神剧”、“圣剧”。它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包括独唱(咏叹凋,宣叙调),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等,十六世纪末起源于罗马,初以《圣经》故拿为题材,化妆演出,其后亦采用世俗题材。十七世纪中期始发展为不化妆的音乐会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地位。3 \- h; `& v7 I$ B5 P! S3 y6 ^

  D- S' E# {1 e/ Y! n【交响曲】 % V! N. e4 B4 D, J+ }) T+ \, p
(Symphony)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响乐”,系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交响曲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
7 d& i$ Z: f" d, U/ j7 I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也有只用两个乐章或五个乐章以上的),各乐章的特点如下:* Z6 v' X/ s2 ~0 p! ~
/ Q" j* T. O6 m7 N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其音乐特点是快速、活泼,主调具有戏剧性,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它强调不同形象的对比和戏剧性的发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乐章前常见概括全曲基本形象的慢速序奏。* ?8 [3 L) i+ i1 U( X

2 z7 j" P) |4 ?% ^" S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抒情中心。采用大调的下属调或小调的关系大调。它的曲式常为奏鸣曲式(可省略展开部),单、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等,具有抒情性。第二乐章往往表现哲学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爱情生活,自然风光等,其内容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及哲学思考有联系。这里突出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 W8 \# ~4 N! j" f& C. r# K$ Y) q9 F- K' M# a; G& b
第三乐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调,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采用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
, K$ u. p1 T: z在古典交响曲的这一乐章中,往往描写,人们闲暇、休息、娱乐和嬉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活泼幽默的情绪。
% ~& _9 Q/ {3 S' h6 W( m# O- w' m+ j1 H& [! ~1 E; M
第四乐章:非常快速,主凋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结构,它常常表现出生括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出生活、风俗和斗争的胜利,节日狂欢场面等。它是全曲的结局,具有肯定的性质。, U/ D* G9 j' J7 A2 _1 `
$ X" q6 b( C4 _; w
因此,交响曲是音乐作品中思想内容最深刻、结构最完美、写作技术最全面而艰深的大型器乐体裁,它以表现社会重大事件、历史英雄人物、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富于哲理的思维以及人们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等为见长;它总带是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
) `# Y1 {6 A6 m9 ~5 j% A交响曲虽在十六、十七世纪已形成了规范的基本格局,但十八到十九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交响曲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使欧洲的器乐创作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前驱。; S) p: ^+ Q' C' T

! p: T6 ~: X* E6 Q海顿确立了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的规范形式,采用了编制理想的乐队组合方式,展示了多样的主题发展方法,使小步舞曲洋溢着民间的气息。他一生写了一百零四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曲之父”。. y/ E& X# P: \3 n& k

7 e/ |* _. [% f4 m& T9 ]" s" b莫扎特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工整,吸收了德奥歌剧的创作经验和民间素材,采用带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和旋律化的展开手法,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他一生共创作交响曲四十九部,由于他创作的早熟,人们称他为“天才中的天才”。* z( ^1 e$ i3 G5 q
: g" [( f0 y, H6 D& V. y
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被人们视为交响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u) x; f4 B/ Y2 w% o

$ \" E! Q% @  T, ]2 P$ f8 k9 J贝多芬在他的交响曲中浸渗了法国大革命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他用广阔发展的动机,自己以富于动力性的和声,扩大了展开部的内容,给结束部以充分抒发的余地,使奏鸣曲式成为戏剧性的形式。他用诙谐(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乐章,使终曲乐章成为全曲肯定性的结局,甚至在末乐章引入了合唱,这使他成为浪漫乐派的开路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巧上,贝多芬都是一位巨人。他的九首交响曲被视为交响音乐创中的“极品”。 4 {6 d3 s$ S5 D
自十九世纪开始,经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后期浪漫乐派大师之手,交响曲又有了新的发展 III.器乐曲的基本分类: f- T6 \( b/ }& F2 D+ M% @8 F0 Y

/ H  T1 M% M7 a/ [音乐作品总的可分为:声乐、器乐、戏剧音乐(包括歌剧音乐、舞剧音乐、戏剧配乐等)三类。但由于戏剧音乐的音乐部分也不外是声乐和器乐,所以通常把它分别并入声乐和器乐中去。另外,音乐作品又有创作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分,通常讲的“外国音乐作品”都是指专业创作的音乐作品。5 z; E, C4 D. f# U: m" e
, |; t# J/ U( k7 t
器乐曲从曲名、曲式结构、演奏方式等等方面来看都是各种各样的。但它基本上又可分为两、三大类。例如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室内乐和交响音乐;单声音乐和多声音乐。多声音乐中又可分为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以上各种类型,也是音乐作品的各种体裁,是各有特点的。此外还有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分等。% r* |( F, i1 q9 U, M% X6 j
7 ^- A' h& J2 Y. I/ T3 J
【无标题音乐】+ O- K1 Z- @5 }; e, |
这类器乐作品没有指示乐曲具体内容的文字标题,而只用曲式名称如:“奏鸣曲”、“赋格”、“变奏曲”等作为曲名,或用乐器体裁名称如:“前奏曲”、“练习曲”、“小步舞曲”等作为曲名。由于同名的乐曲很多,为了有所区别,就加上乐曲的开始调名,例如""C大调奏鸣曲"、"e小调交响曲",或者再加上作者创作此种体裁的作品的编号,例如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肖邦的《夜曲-作品第九号之二》等。
( }7 ^: h7 Q3 l0 K* m2 p无标题音乐在创作时,没有用音乐来反映客观现实的意图,而只求通过音乐艺术来抒发某种主观情绪,表现某种精神意境,甚至主要着重音乐艺术本身的音响美和形式美的追求与体裁风格特征的体现。因之很难加上名副其实的文字标题。有的作者不愿借助于文字标题来说明乐曲的内容,而只希望欣赏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所以只以曲式名称或音乐体裁的名称作为曲名,而不设标题。5 K8 T8 g6 {& c) M! Z, T8 z
% U# f: G& |  J6 e
【标题音乐】
. v- D* E  z7 C& `  I0 H+ a3 X是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其渊源可上溯至十六世纪以前。十九世纪上半叶标题音乐因欧洲浪漫派音乐家的提倡而盛行。标题音乐的名称也于此时产生。重要作曲家有:柏辽兹、李斯特等。
) N9 G+ P. D" D/ ^/ T标题音乐比起无标题音乐来,由于它的表现力的尖锐性和生动的音乐形象更易于被广大群众所了解,因此它在器乐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N7 w& w7 C) m: k  q) ^
2 L. v8 z" j) z; t+ z+ T, u6 f5 Z
【室内乐】; ~% z9 N; l" {; j$ ]6 a/ ?) N
原指西欧宫廷贵族中演奏、演唱的世俗音乐,以区别于教堂音乐及歌剧音乐。十六世纪初发源于意大利,如“室内奏鸣曲”、“室内康塔塔”等。十八世纪末叶以后,室内乐是指由少数人演奏、演唱并为少数人所欣赏的音乐。现今,多指各种重奏曲(有时也包括独奏曲),使用少数乐器伴奏的独唱、重唱曲等。室内乐的演奏者,需具备独奏的技巧,同时要有同别人合作的能力。
* x7 x0 l9 t$ p8 f: W8 |3 j
& H6 O% C. t) w# L$ ~: G# j【交响音乐】
9 u  z$ {, Z( ?2 v+ }/ n+ q# y( B& Q% P它是指用管弦乐队演奏的管弦乐曲。它可以采用任何曲式谱曲(通常是中大型结构的),而最典型的曲式结构则是“交响曲”。交响曲是由三、四个乐章组成的管弦乐队演奏的模范大曲。我们不可把“交响曲”与“交响音乐”两者混为一谈。& Z; B! }0 U' `2 P5 y1 s

& }( r9 M  `; e2 d【复调音乐】
8 L: P+ ]( i7 q5 ~. z' l它是主调音乐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它是以若干个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在横的关系上,各种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协调的和声关系。复调音乐还分:(1)因对比的方式所写的复调音乐称“对位音乐”,简称“对位”,即对位式的复调音乐。(2)以模仿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即“轮唱”或“轮奏”。(3)用衬托的方式所写的复调音乐称“支声复调”。复调音乐以对位法为其主要创作技法。: Z' `. L) N: w& J: d* U

( f( j  _! n  L. }* O6 T: V【主调音乐】
- C) a5 F5 F# }3 D3 H, n+ y它是复调音乐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其中有一个声部(通常是高音部)旋律性最强,处于主要地位,其它声部则以和声等手法对主旋律进行烘托和陪衬。
+ c6 g, Y6 @7 J2 Q+ J* B
. H, x5 @/ ?* v$ x【歌剧音乐】
1 z( {. u5 n3 U; d) w8 M! J欧洲十六世纪以来一种社会影响较大的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歌剧音乐一般包含有序曲及幕间曲、咏叹调及其它抒情性的独唱、宣叙调及咏叙调、合唱及重唱等。5 [3 g: w  n% l3 W# T3 n  r* U

  B8 ^; @* v- y# ?序曲:它是当歌剧还未开幕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部歌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图。合唱常用于歌剧中的群众场面。
' q, Z( c8 Z- f  ~+ `8 a0 ^8 v9 A. d咏叹调:歌剧主角的独唱,相当于戏剧中的独白,它的任务是表现歌剧中主要人物各自的特性,描绘他们的“肖像”。咏叹调是歌剧中最精采的音乐,它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和情感层次,可以单独演唱。! i2 x+ `, J  J3 ~! V) F& \
宣叙调:接近于咏叹调的一种短小的乐曲,它经常出现在咏叹调之后。宣叙调又名"朗诵调",是一种朗诵式的歌曲,相当于戏剧中的对白。
/ ]) |% ?. Y: k古典音乐被很多人认为深奥难懂,许多人都不敢或者说是不愿意接受古典音乐;许多愿意尝试接受它的人又不知如何开始欣赏古典音乐。其实对待古典音乐,未必每个人都要象学者般研究它,也未必要具有高深的音乐知识。只要肯尝试接触,就是非常好的开始。只要喜爱古典音乐,随着接触的时间增加,自然你就知道以后如何欣赏如何学习了。
% d& u7 |* r* F3 w; O% e列出下列曲目,供入门者参考。这些都是著名而又容易被人接受的古典音乐作品。
2 ^7 w( O+ w6 [, I' {$ h(按作曲家顺序)
! h" f! u, a4 D8 s. a8 m) x! M5 R. \% b9 y9 G& u0 T( U
Bach巴赫:0 a% L4 T+ k( e: l
布兰登堡协奏曲;无拌奏大提琴组曲7 u  R& A4 J- q  `/ a/ A2 Q* S
Beethoven贝多芬:
* P! ~# ^# O7 j3 h! l, B) Y% H第三交响曲“英雄”;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田园”;第八交响曲;6 g- B* c8 g9 }" f/ z
第九交响曲“合唱”;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小提琴协奏曲;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d! ?5 {- W# z$ r% E, C
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热情”
5 R! ?/ S5 V2 U4 [$ jBizet比才:
0 W8 r, p) F/ C卡门选段
, V( f" t& v% Z1 _% S! xBrahms布拉姆斯:; F# F; v  Z6 V/ ]0 t$ D! C
第四交响曲
; ~1 H1 q! G( E/ ~- e0 rChopin肖邦:# M* |; ^( k& d" F$ E. [
波兰舞曲集+ p. H5 m) h* R0 x& j
Dvorak德沃扎克:+ V/ V9 [! m6 a% \( l
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r5 N& E1 i6 N7 c
Greig格里格:# l: ]% Q6 U, D4 j! L+ @: b
“皮尔.金”组曲0 z0 ^: o, l0 s) @: d+ v
Mahler马勒:
; M' C  y( i: c5 `# ~0 [. B% R) M第一交响乐/ D  d4 T$ T8 z2 j& H5 w  e" M
Mozart莫扎特:
. }% h# z$ y4 N6 H3 x% _第三十九交响曲;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小夜曲K.525号和K.239号;魔笛* a: L8 @6 D3 q' Q2 W, o
Orff奥夫:
$ p) ~- q% o; {4 z; X博伊伦之歌
2 w. n) ~6 Z4 {8 i( q5 P7 C+ oPaganini帕格尼尼:$ X; m, N3 y* z4 ?# I& s
24首随想曲, `% e! U# y( A  I! Z/ U- k' K
Ravel拉威尔:% a- n7 G) g. X8 N# J* l
波列路舞曲
# I9 _5 a0 N- h9 ]- hSchubert舒伯特:1 P" J/ U- ?5 x3 k. I; X
第八交响曲
0 l& P8 O% e/ X. \/ |9 Q0 z$ I4 n+ bSmetana史密塔纳:- m" {6 T+ o5 L  ^" Z& _; O
我的祖国; K9 e$ Q% T/ o* @1 g
Strauss(小)史特劳斯:$ Q- @" P3 p# D9 {6 W5 ~
圆舞曲集; q$ d% J" e9 p4 U4 T
Tchaikovsky柴可夫斯基:$ ^4 [8 T! l4 ~- `  {% z& H
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天鹅湖选段7 ?& G2 J2 l% @
Verdi威尔第:
! d& ]. g; z9 @9 f8 s% w" W茶花女
# O6 J: ]1 p# s9 R& R. S, o* G) RVivaldi维瓦尔第:
4 G7 [0 Q8 e/ {3 n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073

积分

2

听众

-62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073
发表于 2006-6-20 0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II.音乐体裁简介
- W* s$ U3 [% p& w  H# C+ F* c+ @) W; N( t/ C  v
7 k  M% Z$ q  e1 z) K7 h2 Y
【前奏曲】 
6 \4 r+ y6 `3 E" _5 I3 X: F# s(Pre1ude)原文是“序”、“引子”之意。它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它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最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不少作曲家均有独立的钢琴前奏曲。十九世纪后,西洋歌剧、乐剧中的开场或幕前音乐亦有称作"前奏曲"者,其含义与上述独立体裁的前奏曲有所不同。
6 ]# J& p) m; B$ ]- g. \& ]& o+ a5 D2 e3 P& {# ?
【序曲】 5 G, B/ G! M# m8 X* X6 d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m# c# h- D+ p1 C7 F
% ?$ G4 ]  D9 q+ K+ S* D8 i
【套曲】 ' }) L' ]  T  X& N$ M# A
(Divertimento)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联贯发展的关系。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等。认广义上说,奏鸣曲、交响曲、组曲、康塔塔等均属之。
; ~( y8 ]8 b) @
0 p/ Y" a  n( i) {/ f【小步舞曲】 - _7 X% R0 A9 A! v+ i, S0 q/ t
(Me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
. T" [1 j, q; M  ?4 q
/ G/ @: k7 O" Z3 x【谐谑曲】 
, Y: }5 j- \: M! R/ q, N" D(Scherzo)谐谑曲亦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0 G/ J: i( m2 J' j# U( Z/ w! l
0 t! F' a4 j3 m0 L9 y【赋格】 , w1 U, X! m. P  H4 `! u; T
(Fuga)西洋复调音乐中主要曲式和体裁之一,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它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 @, j: ~, @+ Y8 w
7 {. f5 d- _  G2 Y/ m+ b【卡农】 & S& ?+ K  Y+ ^4 L
(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其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
8 J# O. N, B& F2 H$ t6 M# E# y3 O% l8 ?) q, ?# L
卡农和赋格
% [1 L5 ~. U3 Q! h" ^4 y* k: F% b( T8 ~( k
卡农的基本点是一个单一的主题与它自己相伴而奏。由加入的各个不同声部分别唱出主题的“副本”。但做这种事可以有许多种方式。卡农中最简单的是轮唱,像《保卫黄河》,第一个声部先唱出主题,相隔规定的某段时间之后,这一主题的“副本”在完全一样的调上进入。在这第二个声部进行到规定的同样长的时间之后,第三个声部进入,唱出这个主题,以此类推。对大部分的主题来说,这样演唱是无法与它本身相和谐的。为了使一个主题能成为一支卡农的主题,它的每个音符必须能起两种(三种! a" N2 r& H) H; N$ g
,或四种)作用:首先它得是旋律的一部分,其次它必须是这同一旋律的和声的一个部分。比如说,在包含有三个卡农式声部的曲子里,主题的每一个音符除了要构成曲调,还必须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上构成和声。这样,在卡农曲中,每个音符都有着一个以上的音乐意义,而听者的耳朵和大脑根据前后的音调自动地领会其确切的意义。  o7 v0 @8 p& a6 H' U7 h
0 W6 N; b. N7 V$ G0 p7 Y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卡农。按由简入繁的顺序,第一种更复杂的卡农是:主题的种种“副本”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音高上互相交错。也就是说,第一声部可能是在C调上唱出主题,同第一声部相交错的第二声部可能是在比C调高五度的G调上唱出同一主题。与前两个声部相交错的第三声部可能在比G调高五度的D调上唱出,以此类推。下一种更复杂的卡农是:各个声部的速度不同,比如说,第二个声部的速度可能是第一声部的二倍或一半。前者叫做减值,后者叫做增值(因为主题好像是在收缩或者扩展)。
! E9 _2 D6 b. p" h# n. s5 ^2 H2 t( R6 ]
这还不算完。卡农构成中下一个更复杂的阶段是主题转位,意思是产生这样一个旋律,每当原来的主题跳上时,它就跳下,两者所越过的半音数目相同。这是种相当奇特的旋律转换,但是,如果一个人听过很多转位的主题,就会觉得这种事挺自然了。巴赫就特别喜欢转位,井经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音乐的奉献》也不例外。作为转位的一个简单例子,可以试着唱唱《好国王温赛拉斯》[Good King Wenceslas]这支曲子。当它的原主题和转位主题一起唱出时,高低相差八度,
音频应用

2267

积分

2

听众

-164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267
发表于 2006-6-20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6 )

GMT+8, 2025-7-18 01:57 , Processed in 0.03340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