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般情况下 ,一支乐曲 ,并不是把十二个音 ,平分秋色地全部用上 ,必是有所选择地只用内中一部分音为经常出现的 ,这就参生了音阶 。实际上 ,自从人们有音乐活动以来 ,就自发地有了音阶 ,不过它是通过不断实践 ,从简单而至复杂 ,又在人们互相之间默契或约定俗成下 ,逐步形成并认同 ,开始时只在一个地区范畴内普遍应用,然后逐步扩大 。# @+ d- w9 Q' C8 F
& k: k$ ]+ h: f1 D7 C
故对于音阶的慨念 ,一方面是自然形成,另一方面是从实践中产生 ,后经过理论家又运用推理方法 ,或用数学方法,或用物理规律来佐证实践的正确与否认定。但音乐是艺术 ,不能用纯理论来作依据 ,因为它还有个人们的感觉因素及习惯因素,如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习惯的、传统的因素。 6 P* B% G H$ N0 v" t
5 a# h* ~; O6 Z; \4 F只有一个音 ,殊难成为乐曲。 笔者只看到过唯一的一首《 一音歌 》 ,很短小,但仅有节奏以及运用了上下八度音构成旋律,以及用不同音高的音及不同织体,构成和声作伴奏 ,这种所谓歌声,反而成为陪衬性的节奏点子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音乐游戏而己。故要成为乐曲 ,必须有多个基本的常用的音组成了音阶 ,然后再在这个特定的音阶范围内 ,去构成曲调或多声部音乐 。& n' o$ o; t, K. i
0 t# F1 N- E3 U" d6 p
音阶从大类上大致可分 :五声音阶 、七声音阶 、全音阶几类 。过去曾有一位不学无术的音乐界权威人士,认为一支乐曲中出现几个音就是"几声音阶",这是机械化或简单化的理解。他认为如一曲只用二个高低不同的音,就称作"二声音阶";用三个音就称"三声音阶"、用四个音就称作"四声音阶",以及还有"八声音阶" 、"九声音阶" 等等,这是简单化的认识 。如照此理论 ,世界上的音阶可太多了 。 应从本质上来看 ,如一支民歌或乐曲 ,只用二个音、或三个音、或四个音,只不过是" 不完整的五声音阶 " 或" 不完整的七声音阶 "而已。: V8 ?$ g( p, i# P: y( t% Z$ R
7 }) `+ T0 v4 B/ a1 z' o! W! u古老的五声音阶又称原始音阶 ,几乎全世界各地均有 ,且年代比较久远 。虽然有的国家或地方今日已不用 ,但在原始民歌中 ,一般仍能找到它的痕迹或遗留因素 。但也有一些地方 ,却又在古老的五声音阶基础上 ,丰富、补充 ,演变、发展成新的手法 ,来丰富五声音阶的表现力 ,并形成特色 ,以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地方的五声音阶 。中国的五声音阶即属此类 ,因为它用了"移宫"手法 和"七声奉五音"手法 (奉者,陪衬、烘托、奉承的含义)。 : o: e4 P7 o# ^3 u5 e6 c7 a7 V$ X
7 s& A5 O; O: d3 O今日存在或流行的五声音阶,大致上可分: 1、全音式的五声音阶,在中国较为普遍 ,其他如英格兰 、匈牙利 、东欧地区诸民族等等; 2、含半音的五声音阶, 如古希腊 、阿拉伯 、均有部分地区运用 。在日本 ,有的还与调式联系起来 ,如日本称" 民谣调式 " 、" 律调式 " 、" 都节调式 " 、" 去四七大、小调式 " 、" 琉球调式 "等 ,它们都是含半音的不同五声音阶; 3、平均律五声音阶( 如印尼爪哇岛上的沙伦多"等程五声音阶",那是在一个八度内 ,平均分成五音 ,每音之间的距离都是相同的 ,故又称" 等程律五声音阶 ")。故音阶本身又有民族的、地区的特殊因素存在。
2 H4 D% Y3 M3 y9 v4 B. x! f5 R" n2 H! C
有的人认为五声音阶只能用五个阶内的音 ,这是绝大的误会 。 在中国古代 ,就有" 以七声奉五音 "的传统("奉"即烘托、陪衬的意思 )。 但中国的五声音阶中出现的阶外音 ,一般是经过音 、辅肋音 、弱拍位置 、下行旋法的性质 。属于推动力不强的音 。这就是中国式的五声音阶特点之一 ,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五声音阶 。
3 C2 S0 q* a5 b& a- Q2 v& j& W7 ?7 N
在中国"七声奉五音"的具体运用中 ,最多的是"移宫" ,即在原来宫系在进行过程中 ,插入另一个宫系的音调 ,称作"移宫"。( 唱名仍按原宫 ,但原宫音的音高概念 ,仍在唱奏者、听者的印象之中尚末消失情况下 ,新的宫系又同时出现了 。形成两个宫系先后交体或交叉的情况 ,使表现感情复杂化 。 这又是中国式的五声音阶的特点之一 ,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五声音阶。( 关于移宫,本书后面另有一节作介绍 )
, V" u% n1 m$ p5 F, r% C5 j
4 O& p+ a% @. l0 Z$ X# }七声音阶是欧美各国最风行的音阶 。特别从十七世纪后,就被西洋音乐作为" 十二律、七声音阶、大小调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来看待 。西洋的七声音阶也并不是只准用七个阶内音 ,而仍须用五个阶外音( 称变化音)相辅。但又不同于半音阶 ,但在欧美不称"奉"。
6 D6 D; H+ w/ q+ z0 G2 Y0 P! B
& f+ I7 j3 F* g3 _$ ?+ x在西洋音乐的七声音阶中分有 :1 、自然七声音阶;2 、和声七声音阶;3 、旋律七声音阶 三种,各有各的特点及用处 。另如全曲只出现七声音阶中六个音的 ,也不能称" 六声音阶 ",而是 " 不完整的七声音阶 "(例 如匈牙利民歌《 瓶舞 》) 。- U9 r$ D2 S, s5 s1 c! G
; P9 c+ F- v4 t7 x; T
在中国,七声音阶自古就与五声音阶同时并存 ,及至今日 , 称" 诸阶并存 "。分有三种 :1 、自然七声音阶, 又称" 清乐音阶 "或古代称" 新音阶 ",流行于全国 ,北方地区较多应用。2、传统七声音阶,( 又称" 雅乐七声音阶 "或" 旧音阶 "" 古音阶 ",今之闽、粤某些乐种中运用较多 )。3、含降七度的七声音阶, 有称为" 燕乐七声音阶 " 或" 闰音七声音阶 "或" 清商音阶 "" 俗乐音阶 "。在今之西北地区运用较普遍 ,其次则为广东一带。
g# i0 \. F, q1 O9 h: D在隋代时所称" 清商调 ",是在八度之内( 一均之内 )七声之外另加一" 应声 "( 即降六音 )在应声上也可建立宫系 ,又称" 以闰为宫 "( 实际上只接近闰音 )。/ R1 }% q' f; X: m; a
, B% H+ o6 y2 M8 o
全音阶 又称 整音阶,或 六声音阶 ,也是等程律音阶 。在八度内(一均之内 ),它每音之间全部由大二度全音音程所组成 ,共六个音 ,很有特色 。它可以由任何一个音开始或结束 ,构成曲调 ,并不设" 主音 " 及" 导音 ",各音间也没有任何倾向关系 。最早运用的是舒伯特 ,后格林卡、罗西尼、李斯特等也曾应用 ,又因是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常用的音阶( 包括旋律及和声 ),就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特点之一了 。在中国无此类六声全音阶。- N. s- o- d' Z/ p, K& ?1 l
8 y: i$ Y ]- N! e. g音阶转换 音阶叠置 这是一种新的作曲技法 。在一首乐曲中 ,有二个以上不同音阶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 ,用作对比 ,这就扩大了对比技法 ,称" 音阶转换 "。印象主义创始人德彪西常用这种形式 ;在中国西北民间音乐中 ,也有五声音阶的" 花音 " ,与降七度的" 苦音 "互转的情况 ;广东粤曲《 昭君怨 》中也有七声与五声作前后对比的情况 。这是属于" 音阶前后转换 "类型 。另在浙江婺剧中 ,有唱用五声音阶 ,同时 ,笛子伴奏用的自然七声音阶 ,主奏乐器板胡则用传统七声音阶 ,三者复合叠置 ,颇具特色,这是属于" 音阶叠置( 或复合 )" 类型 。再如浙江越剧中的大部分乐曲 ,唱腔用移宫式五声音阶 ,伴奏及过门则用自然七声音阶 ,两者复合( 尤其是土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工调"用得最多 ),既有先后交替出现 ,也有复合叠置于某个片断的因素 ,形成不同音价的並列 ,这些都是在民间 ,通过长期实践后而自然形成的 ,属于" 音阶並列( 或交替 )"类型 。
$ _1 ^+ d; d6 L: _$ v& q3 ]( b" H2 M1 p6 e5 H7 U! H) S
除上述外,尚有在一个八度内出现二个增二度音程的" 吉普赛音阶 "( 每个增二度前后均与半音相连) ;另有带" 中立音 "的" 阿拉伯音阶 "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 中立音 ",即在自然七声音阶中 , Fa 稍高些 ,Si 稍低些 ,但均不用时值较长的音来运用 。如广东" 粤曲 "( 俗称广东音乐 )不但 Fa 稍高些 , Si 音也稍略低些的" 中立音 ",且连 Do 音也稍稍高一些( 约高四分之一左右),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乐师们都非常习惯 ,群众也爱听 ,但尚不能脱离民间十二律的范畴 ,且还不能独立成为一种音阶体系( 因某几曲如此 ,某几曲却不是如此,如广东丝竹(粤曲)中的《饿马摇铃》曲, )。
' M" z( t9 B9 O/ D& w2 U/ \$ g% ~" x- B- p2 a
/ W9 R/ J$ K. E
6 ~ l2 N y5 m& m
# C& |* P9 @# h( c3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