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邦《g小调叙事曲》作品第23号赏析( E7 N7 A Z* H# |
9 U; h/ `6 B/ u$ _, s0 S
《g小调叙事曲》(作品第23号)创作于一八三一年至一八三五年。关于这首叙事曲的构思,肖邦曾经向德国作曲家舒曼作过说明。它是受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奇诗歌的启发而写的。据一些肖邦学家的推断,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是《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依据。& N6 C; M, m0 ?' ]+ R/ \
9 f4 g8 `' N8 O* G: H4 x- O0 u* N
8 \' u1 e6 _# V) }; y
长诗写的是公元十一世纪立陶宛人反对条顿十字军的历史。立陶宛后裔华伦洛德被十字军所俘,在敌营中抚养成人,并受到重用。立陶宛老人乔装成歌手深入敌军,他以无比感人的诗句打动华伦洛德的心,使他立志为民族效劳,为祖国献身。华伦洛德利用十字军对他的信任,从内部破坏敌军,挽救了立陶宛。最后,他终于被十字军发觉,以身殉国。
7 a, @) e ~; N4 V" _* L, n2 m, ?; `. R' D/ O
: t3 m' ~6 f2 d C5 j+ q
密茨凯维奇在这首诗歌中,叙述了华他洛德为光复祖国而壮烈殉国的一生。作者借古喻今,通过对英雄的歌颂,来号召波兰人民为民族的独立而斗争。肖邦在叙事曲中,并没有再现原诗的具体内容,而是体现了长诗的精神气质。但在音乐的结构布局和音乐形象的表现上,它仍然显现出叙事的性质,好象是在回忆英雄光辉的一生。
# X- T* f% M/ p" G1 T
7 T' q9 n5 [7 `. M( V4 O8 X9 \ \, G+ V R- N9 @9 K! ?8 k( i7 j
《g小调叙事曲》的结构是比较自由的奏鸣曲式。全曲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
8 [ q0 p2 e3 K2 t: O: N6 Y
; r) B8 x( p( ~0 Y+ X# g+ m3 r! y引子由两句富于表现力的朗诵性曲调构成。第一句是缓慢而沉重的上行分解和弦;第二句是温柔而抒情的小幅度下行流动。两个乐句前后对比、遥相呼应,一方面把人们引向远古的回忆;另一方面又预示着全曲史诗性的音乐性质。它象是乐曲的开场白。5 ^% c8 p, b2 [# n
* ~- C n. W' e. M( U2 G( ~! e
' c! L9 d/ z) P: `$ K$ D) c9 A% N
呈示部包括三个主题:主部主题好象是引子的延续,继续把人们带向回忆。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又不仅是客观的回忆,还蕴涵着深刻的内心活动,象是对英雄深沉、多思的性格的描写。 副部的音乐形象从容、平静,并且温柔亲切。与主部一样,在诗一般动人的音乐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心感情。它仿佛是对英雄性格的另一方面——从容、稳静的描写。
' I0 V \, U D' n$ H
9 F+ s* h4 h2 \8 O& n, G! k j( j' q$ R& x4 |& f4 K) w, q, _5 @( q
在呈示部的主部与副部之间,还插入了一个连接的部分。大幅度下行的旋律和切分音式的延长音,使这部分的音乐形象显得动荡不安,心焦如焚。它仿佛是在表现英雄对民族灾难耿耿于怀的内心。 呈示部的三个主题勾画出一个英雄性格的轮廓,它们虽然在平静中徐徐伸展,但却孕育着一场巨大战争的悲剧因素。这场战争的悲剧在展开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9 p# B" U; t: l/ G6 c( m4 ?1 n5 g+ k1 C. W1 T
5 K8 Z$ R! X* H# z展开部并不是描写性的段落,而是通过悲剧性和英雄性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华伦洛德大无畏的精神气质。音乐中既没有刀光剑影的沙场描写,也没有冲锋陷阵的战争场面;但它刚毅、豪迈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想象。从音乐的发展来看,展开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简炼,它以主部主题为基础,通过不稳定的音的加强、音响力度的对比和密集的不协和和声,造成极其紧张的气氛。 展开部的第二部分以副部主题为基础,但肖邦加以强大的力度和饱满的和声对它进行改造,完全抹去了原先温柔抒情的色彩,使它充满活力、振奋人心。这段音乐可以说是全曲的一个高潮,它象征着英雄和胜利。 展开部的第三部分是一股急速的音流,它象是势不可挡的滚滚波涛。闪电般的律动,伴随着铿锵有力的低音,使音乐的戏剧紧张性不断上升。 展开部的末尾,音乐一倾而泻,导人再现部。) C( F* J: y0 P% x* q {
/ v3 k$ C& y; L% s
- k9 J+ Y" K( R
按照一般的规律,再现部的音乐形象与呈示部比较接近,甚至完全相同。但邦对这首叙事曲的再现处理得异乎寻常。它并没有回复到呈示部平静的境界,而是继展开部的滚滚洪流向更深的地方延伸。正因为如此,对于再现部的结构布局,肖邦也没有循规蹈矩,他以副部再现开始代替了通常结构中的主——副顺序。整个再现部的音乐形象充满活力、振奋人心,象是对展开部中所展示的英雄形象的肯定。特别是进入尾声之前的两小节,可以说是全叙事曲最高的戏剧性的高潮。它热情如火,悲情交集,分明是灾难深重的波兰民族的呼声。叙事曲的尾声可以说是全曲的画龙点睛之处,它概括了作品的精神实质。狂风暴雨般的激情,象征着在英雄精神鼓舞下掀起的民族风暴。音乐由迫不及待的推进发展为一倾而泻的冲击;最后在斩钉截铁的八度三连音中导向结束。- U9 C s2 Z4 R/ t/ }
+ ?4 \3 M K, l" O" f+ h& |/ p/ W L! I7 |1 o# \
《g小调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