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6099|回复: 0

[音响] hi-fi器材声音的分辨

[复制链接]

1615

积分

2

听众

163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615
发表于 2005-5-20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对hi-fi器材声音的分辨能力、辨别能力、判断力,是多听而得的,是在多听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的。大致来说,这并不是天生的能力。固然有些人天生耳朵更灵敏一些,更善于分辨声音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人可以很少接触hi-fi器材就获得很好的分辨能力。
    对hi-fi器材的声音的辨别力、判断力,不是靠天生的,是靠多听培养的,是靠多听而熟悉的。
    听hi-fi器材,和很多事情一样,对一个事物越深入熟悉,越能分辨细微的差别。不熟悉,则不可能具备分辨能力。
    hi-fi器材属于电声重播,其声音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特点,不同于自然的现场,不同于生活中的各类声音,是一个比较特定的“声音”。对这种特定声音的熟悉程度和分辨能力,只能靠多听hi-fi器材这一特定活动,才能最有效而针对性地加强和提高,与其他声音毫不相关。
    电声重播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是现场的不折不扣的重现,电声重播必然是带有自身特性的,也就是说欣赏hi-fi器材,和到音乐厅去听现场,从声音角度看,是两类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体验。现场的声音是三维的体验,有很多的发声点,完全“三维”的声音信息传达到听者,而hi-fi系统只是靠两只喇叭发出声音,从原始声音信号的录制,到最后的重放,信息量都远不如现场来得全面和三维,注定只能是一种缩水的、而且是以某种固定方式缩水的“特殊表现形式”。哪怕是天天听现场、泡在音乐厅里过日子的乐迷,对一套hi-fi器材声音的辨别能力,也未必就超过一个常听器材的发烧友。因为这是两类声音。坐在皇帝位上听一对喇叭,或者戴上一副hi-fi耳机聆听耳机系统,这种声音的体验,和坐在音乐厅或者爵士酒吧里聆听现场表演,仅从声音角度说,也是差异很明显的体验。对hi-fi器材的辨听能力,只有靠多听hi-fi器材来培养和积累,这种经验,听再多的现场,也是不能替代的。

    完整的感受声音
    对声音的感受、描述和评价,整体把握的意义,比零碎的分析更为重要。一些烧友的对听感评价“局部分析”采取局部式的,高、中、低频分开说,动态、解析、厚度,逐项分析,甚至给高频、中频、低频等很多项目逐一评分,最后累计总分以决高下。这些似乎“科学”的做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至少,它体现出一种重视局部、而不是整体的思路。其实,整体的把握、大的把握,是关键点,比分成很多项目的小细节更为重要。
    声音的品质,确实可以细分成很多方面、项目去观察和描述,但是,对声音品质的总体把握,应该建筑在“整体的感受”之上。
    实现对声音品质的“整体感受”,就是完整地聆听各个类型的音乐作品,仔细地、用心地去感受器材在播放音乐作品时表现出的声音特色和品质。聆听时,不是把注意力特别放在“低频怎么样”“中频怎么样”“高频怎么样”“解析怎么样”等零碎的方面上,而是从一个整体的高度去感受器材表现音乐作品的特征和体现出的声音品质。
    “声音品质”这个说法较为准确。声音,是有“品”、有“质”的。“品”,代表它的品格,它的声音特征倾向,也代表它的品位。“质”,代表器材的声音质地。就象一件上等的西服,其质地、式样、整体给人的观感,都是有品、有质的,一部器材,在播放音乐时,也能让人感受到它在声音方面的品和质。
    讲究器材声音的品质,就是要求器材的声音是细腻而有质感的,不粗糙或模糊的,要求器材的声音是通透的,不“隔”的,要求器材的声音是有血有肉的、饱满的、生动的、有一定热力的,而不是干瘦、冷漠。相比起这些品质来说,什么低频、中频、高频、解析,其实都有些次要,而非关键。换言之,假如一部器材粗听上去低频不错、中频不错、高频不错、细节解析很好、动态幅度很大,但播放音乐时不能让我感受到细腻绵密的质地、通透不隔的声底、有血有肉的饱满活力,那么,那些似乎不错的“单项素质”,不说没用,但都要打折。
    钢琴大师里赫特有一次参加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会,他的“打分方式”就非常反常。别人是综合几方面评分考虑,而里赫特大师的观点是,只有两种分数——零分和满分。如果参赛选手的演奏表现出了音乐内容,那么就是满分,如果没有表现出音乐内容,那么就是零分——不论演奏在某些具体技术方面有多好。
    他的做法当然是很极端的,但这种做法其实体现出了大师的一个思路——整体最重要,能否从整体上表现好音乐内容,最重要。比零碎的、局部的技术细节,要更重要。具体做法可能过于偏执,但做法背后的思路,值得深思。
    从整体上去聆听、从整体上去把握,其实对听者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绝不是降低了要求。竖起耳朵听低频、分辨中频、听高频延伸,这些并不太难,竖起耳朵分辨器材的“解析力”,也并无需很多经验,但是,要能通过器材播放完整的音乐作品,去感受到器材的声音质地、声音总体风格倾向,就需要听者有更丰富的听音经验,和对音乐的更多了解熟悉。从整体上去感受和把握器材的声音品质,比逐项聆听细节,是更难的事情。
    分辨高低频、解析、动态,只要耳朵投入就可以了,而从整体高度上感受把握器材的声音品质,需要的不仅是耳朵的投入,更要求有心灵的投入。要用心去体验、感受。这个过程里,更重要的是“感受”(feel),而不是“分析”。声音的总体品质,不是靠分析得出的,而是靠感受得到的。聆听者必须是一个喜爱音乐、熟悉音乐的人,而且必须是一个善于感受的人。

    Hi-Fi器材的重播到底需要什么味道?

    Hi-Fi重播时的“味道”当然最好是器材没有添加什么味道,去十分透明、中性、直接地表现音乐制品。这是一个理想状态,是一个理想中的Hi-Fi器材应有的素质。
    第一,绝对透明、中性、直接,象“不存在”一样的Hi-Fi器材,当然是没有的。就象有些人形容过的,理想中的放大器应该象一根“有增益的导线”,但实质上我们都知道不存在这样的放大器,所有的放大器在有增益的同时,都会有一些“自己的声音”,不可能象导线一样。事实上即使是导线,也会有自己的声音特色。不过,尽量追求少的染色,希望Hi-Fi器材尽量地透明、尽量地中性、尽量地直接,这是完全应当的。
    第二点,既然Hi-Fi器材做出来是给人听的,那么就必须考虑它所服务的目标对象的听音心理和对声音的审美喜好。多数人喜欢略为温暖一些的声音,觉得这样的特点比较令人接受和愉悦。只有很少数的人选择了喜欢偏冷的声音。所以,如果Hi-Fi设计师依据这点,把器材的声音设计得比中性略暖一些,是完全有理由的。
    第三点:Hi-Fi器材设计出来,有时必须考虑和周边其他器材的搭配。这有点象公司里的Teamwork,任何人即使个人工作能力再强,也要考虑和同事的沟通、合作的问题,有时要采取一定的态度和策略,去取得良好的工作结果。比如PC-Fi音源很容易、或者说容易典型地表现出偏冷、硬、干的声音特点。那么,声音非常中性、透明、直接的解码器和放大器搭配上去,就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最终结果。反而是声音故意设计得偏暖、偏厚、偏宽松一些的器材,搭配上去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听感。对设计师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而过于中性、透明的器材和线材,就往往不易出好声。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难点:如何使器材的声音既温暖宽松,但同时又是听感比较自然的。有些器材在设计时刻意地过分求厚、求暖,结果出来的声音修饰感强烈,不自然,也是不好的。设计师对“度”的掌握,对细节的调整能力,是很重要的。
    有烧友迷惑——为什么会有Cardas、Audio Note、AS、PAD那样声音明显地偏厚、偏暖、个性特点明显的线材牌子存在?线材的使命难道不是忠实透明地传输信号吗?其实原因就在于此:因为有些系统里就需要这样的线材!
    Hi-Fi器材的声音,除了某些满足人的心理声学的审美需要、以及考虑周边搭配器材的因素外,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尽量中性、透明、直接的。应该尽量去追求“器材本身无特点、最大化地表现录音制品的特点”这样一个目标。
    器材的声音彻底“无味道”就是好吗?这么说是很难服人的。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很动人的,很美的,我们买回器材是为了欣赏音乐。这时候来一个“追求无味的重播”,这种说法,岂不听上去就惹人反感?如果某器材重播出来的音乐是“无味”的,或者象有些人形容的那样,味道象蒸馏水一样,谁要?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什么“味道”,而在于Hi-Fi器材能多好地表现出“音乐演奏的热力”。这才是关键。真正的音乐爱好者、经常听现场音乐的人,应该都能明白我的意思。音乐,特别是表演得很好的音乐,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感染力的,它能向四周放射出一种“热力”。就象一个活人站在那里,一定会有体温向四周散发,表明他是个活人,类似地,活生生的音乐,即使是冷静的音乐、冷色调的音乐,在演奏时也一定会有那种向四周散发出去的“演奏的热力辐射”。我们在评价Hi-Fi重播系统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能多好地表现出这种“音乐演奏的热力”。让我们把不切题的“味道”放在一边,考虑“音乐演奏的热力”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更为切题、准确的一个要点。
    不同的器材,确实在表现“音乐演奏的热力”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有些器材让人听上去觉得冷冰冰的,或者表情很“漠然”,虽然唱片中的歌手在唱、乐手在演奏,但它表达出的音乐仿佛是标本,不动人,而有些器材则很善于表达出音乐的热力,歌手在唱,就唱得很热情动人,乐手在演奏,乐器的声音就活灵活现,抓住我们的耳朵和心灵。这种差别,就是器材在音乐表现力上的差别。无关什么“味道”,而关乎器材的音乐表现力。在一次音乐演奏被录制下来的时候,原始演奏的“热力”通过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被记录下来,变为“罐头”。而我们在通过Hi-Fi系统听这录音时,原始演奏的热力和感染力能被多好地复制出来、表现出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些老烧把器材的这种能力形容为一个词——鲜活感。
    很可惜的是,器材的音乐表现力,是一个我们能感知、特别是喜欢音乐的爱好者能感知,但却无法量化、也无法和具体的技术指标明确挂钩的东西。我们只能说,它和器材的一系列技术性能有关——频宽、音色的准确性、动态范围、微动态、细节还原度、信噪比等等,都有关系。有时候,一件器材的技术指标似乎都很高,但实际听音乐却觉得它难以打动人、难以表现出音乐中的热力,我个人觉得,这只能说明它一定是某方面存在问题。即使我们一时抓不准病根,也可以知道,一定是某处有病。
    讨论器材有什么“味道”,硬把听觉去和味觉扯在一起,是谈不出什么有效结果的。器材有什么味道也好,只要它保持自身的高素质,能尽量透明而直接地表现出原始音乐演奏的热力,就是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好器材。不关乎味道,而关乎音乐演奏的放射性热力的表达。
audioa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