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3539|回复: 3

[耳机] 耳机中的高、中、低频是什么意思啊详解一下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5

听众

-444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747
发表于 2006-11-23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并非楼上那么说,高中低频的分布虽然说法很多,但是还是比较严谨的,
* x  t, M6 Q2 ]5 V  j( s1 u+ b) S3 |4 }8 f) A% t
照美国TAS与Stereophile的分法很简单,他们把高、中、低每段再细分三小段,也就是变成「较低的中频、中频、较高的中频」分法。这种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当规律化。不过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产生了一些翻译上的小问题,如「较低的中频」我们称作「中低频」还是「低中频」?那么较高的低频呢?「高低频」吗?对于中国人而言,老外这种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参考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团对声音的称呼,将20Hz-20KHz的频率分为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极高频等七段。这七段的名词符合一般中国人的习惯称呼,而且易记,不会混淆。
5 G. m5 P  }* Z; L: C
5 W; f. s2 v3 m# v% }5 {' C* V1.极低频
0 I0 P8 B) L4 I4 w: I$ e/ L7 {& ?0 O$ C$ k, N9 s  g
从20Hz-40Hz这个八度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于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有些人误认一件事情,说虽然乐器的基音没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您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2 p: i) z$ K/ T4 y! U* _; o- ?& E
2.低频
* F4 O+ J+ h. B
; n: B; _0 ~$ Q8 C5 K1 X! Z从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 l4 ~) u1 Q* e/ s3 e% ^" R( M8 t. `9 e+ {) y" l3 r: p. U* s9 B& C
3.中低频
- }) Z$ j# c: c# ?& g* `1 d: D! J0 n/ ]
从80Hz-160Hz之间,我称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是台湾音响迷最头痛的一段,因为它是造成耳朵轰轰然的元凶。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于轰轰然。可惜,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认为这种情形是对的。这就是许多人家里声音不够丰润的原因之一。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对了,定音鼓与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 q" U) m" I8 y
/ p6 C, }3 n& ~& y& [( H
4.中频
% r: G# f4 T. Q1 l# V& @
8 \# a6 ]4 [  }' c+ I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我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读者们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此处。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  X; w+ D+ a9 I* v# M8 V7 U* t) O0 J

7 L; L4 }. E/ u从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这段中频在音响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有时,这种瘦很容易被解释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响迷都处于中频凹陷的情况而不自知。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2500Hz以上由高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单体负责。这2500Hz约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一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
8 Z: I% `; O0 h7 H+ v
/ Y$ A2 J( M1 l8 [8 \如果这种说法无误,高音单体做什么用呢?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的声,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份会被包含在中音单体中。 : `2 V  Q$ [- z

$ ]5 [" I0 B  R9 \8 X" t5.中高频
- K- S0 A4 w# F0 U3 U- W# K# Q9 _
: X# L7 k# B+ a( A" {$ M' A从1280Hz-2560Hz称为中高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频段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请您特别留意。
+ {! d# o9 v7 ]0 A
* `" h8 z) s5 s; m( [6.高频
9 \" W) @9 c- H8 [
. m" N4 w3 c4 i从2560Hz-5120Hz这段频域称之为高频。这段频域对于乐器演奏而言,已经是很少有机会涉入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从喇叭的分频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到这段频域全部都出现在高音单体中。如我前面所言,当您将耳朵靠近高音单体时,您所听到的不是乐器的声音,而是一片嘶嘶声。从高音单体的表现中,可以再度证明高音单体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基音,它只是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3 Z( {5 o  R+ Z5 s9 {$ D, e' {" B
. _' _0 ?9 X% B
7.极高频
' e8 X4 d9 P2 u- H/ E: m/ g( H
* w8 A8 \% e) a' ^) o) W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我称之为极高频。各位可以从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的事实中,了解到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愈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要制造得很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非常细微的音。从这里,发生了一件困扰喇叭单体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两全其美?什么是「两全」?您有没有想过,假若一个高音单体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振膜,那么同样由这个高音单体所负责的大能量高频与中频极可能就会时常处于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极高频大太多了。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喇叭极高频很清楚,却容易流于刺耳的原因之一。
https://shumagang.taobao.com  音频数码港

6920

积分

3

听众

-1122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6920
发表于 2006-11-24 |
7 G4 n% |- c: ^1 \
通常把人声的部分称为中频,比这高的就叫高频,低的就叫低频,这只是一个不严格的概念,下面的表讲了各个频段声音的特点$ y3 M1 H7 @  d8 {
3 I; y# Z5 I; J3 V  b7 c/ }! b" e
16k-20k
  K: P& E. J7 d1 }8 A这段频率可能很多人都听不到,因此,听不到此段频率并不意味着器材无法回放,当然也不代表您的听力不够好,只有很少人可以听到20kHz。这段频率可以影响高频的亮度,以及整体的空间感,这段频率过少会让人觉得有点闷,太多则会产生飘忽感,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7 j( a+ i6 h9 T, o3 i0 |- l电子合声、古筝钢琴等乐器的泛音。- C9 K+ |6 c7 B6 p. E+ |+ P
12k-16k
7 o3 J. I4 s/ \7 N, Y3 |9 |这段频率能够影响整体的色彩感,所谓小提琴的“松香味”就是由此段频率决定的,这段频率过于黯淡会导致乐器失去个性,过多则会产生毛刺感,在后期处理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激励器来美化这段频率
; u; a* r9 T  G* a$ M& R镲、铃、铃鼓、沙锤、铜刷、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 n/ r9 B3 T# G# |2 |
8k-12k
- g$ d, l9 N+ p! T% }: T- k7 j8~12kHz是音乐的高音区,对音响的高频表现感觉最为敏感。适当突出(5dB以下)对音响的的层次和色彩有较大帮助,也会让人感到高音丰富。但是,太多的话会增加背景噪声,例如:系统(声卡、音源)的噪声会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声音发尖、发毛。如果这段缺乏的话,声音将缺乏感染力和活力。
& L- n! b: g) Y( R1 {长笛、双簧管、小号、短笛等高音管乐器
2 L5 X+ f6 Y9 z- |: A4k-8k; r2 N) j  Z3 y6 t
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明亮度、如果这频率成分缺少,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音色则变得尖锐,人身可能出现齿音。这段频率通常通过压限器来美化。
% N: B/ U+ F( T3 z1 @# J7 H* ~4 p部分女声、以及大部分吹奏类乐器。
' ^8 R: H* E! y; X2k-4k& ~; J- |1 O9 f: i
这个频率的穿透力很强。人耳耳腔的谐振频率是1∽4KHz所以人耳对这个频率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空虚频率成分过少,听觉能力会变差,语音显得模糊不清了。如果这个频率成分过强了,则会产生咳声的感觉。2~4kHz对声音的亮度影响很大,这段声音一般不宜衰减。这段对音乐的层次影响较大,有适当的提升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和清晰度,但是在4kHz时不能有过多的突出,否则女声的齿音会过重。
2 P! _9 T  R7 V) ~8 \部分女声、以及大部分吹奏类乐器。4 X3 ^( f; D7 _) K1 G! M5 j
1.2k
  K# \$ x7 c+ l1 C: i2 s1.2kHz可以适当多一点,但是不宜超过3dB,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但是,过多会使声音发硬
  F( w8 t- H+ z+ j- C1k' f8 i2 S. Q& ~. `* x% b
1 kHz是音响器材测试的标准参考频率,通常在音响器材中给出的参数是在1 kHz下测试。这是人耳最为敏感的频率。) \2 A/ F( a2 ?% L' Y/ t
8007 L$ J- X, z7 q: q) e
这个频率幅度影响音色的力度。如果这个频率丰满,音色会显得强劲有力;如果这个频率不足,音色将会显得松弛,也就是800Hz以下的成分特性表现突出了,低频成分就明显;而如果这个频率过多了,则会产生喉音感。如果喉音过多了,则会失掉语音的个性,适当的喉音则可以增加性感,因此,音响师把这个频率称为" 危险频率",要谨慎使用。. V( G1 ?- V) a. f4 D
人声、部分打击乐器6 L, i5 l9 c1 R
300-500' @: g9 S6 y6 F: `
在300-500Hz频段的声音主要是表现人声的(唱歌、朗诵),这个频段上可以表现人声的厚度和力度,好则人声明亮、清晰,否则单薄、混浊。9 Q: ^/ q9 l0 @) [3 d
人声
: p8 E" {& h: H6 ?$ |$ I150-300+ U8 R! y5 N8 S8 r
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声声音的力度。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在80-160Hz频段的声音主要表现音乐的厚实感,音响在这部分重放效果好的话,会感到音乐厚实、有底气。这部分表现得好的话,在80Hz以下缺乏时,甚至不会感到缺乏低音。如果表现不好,音乐会有沉闷感,甚至是有气无力。是许多低音炮音箱的重放上限,具此可判断您的低音炮音箱频率上限。
# @* a' B  x9 D, m; e男声) k) e) ^' W6 E2 Q8 |
60-100( _. _9 s" l3 f& u; E. ^
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混厚感,是低音的基音区。如果这段频率很丰满,音色会显得厚实、混厚感强。如果这段频率不足,音色会变得无力;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音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有轰鸣声的感觉。大鼓、定音鼓,还有钢琴、大提琴、大号等少数存在极低频率的乐器8 h- n( P1 K$ [( D/ h) ~
20-60
9 Q3 l8 c& B6 Z/ C$ b, O* V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空间感,这是因为乐音的基音大多在这段频率以上。这段频率是房间或厅堂的谐振频率。这段频率很难表现,在一些HiFi音响中,不惜切掉这段频率来保证音色的一致性和可听性。# Y+ [9 i0 z7 o! j2 m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万

积分

5

听众

-4449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74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
谢谢支持!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