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46511|回复: 1

[资讯] Waves 录音师、混音师徐若克访谈

[复制链接]

338

积分

2

听众

86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38
发表于 2020-2-12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Waves访录音师、混音师徐若克访谈



与徐若克初识,还是在2017年的纽约AES展会上。彼时,他正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Peabody音乐学院深造,专程到纽约行业技术盛会参观学习。后来,还参与了Waves官网的汉化工作,并经常在Waves官方交流群中分享自己对音频和插件的理解。如今,他已学成回国,即将展开全新的音乐事业。



徐若克说,音频科学是非常综合性的、有趣的学习领域。除了热情源动力,专业知识积累,英语水平的磨练,以及开放的心态,都是不可或缺的。



很多人向往在音频领域深造,一些朋友身赴海外为自己的梦想充电,更有一些翘楚已经学成立足于行业。Waves的千万用户正是这些热情真、态度正、治学严、工作勤的音频人,他们脚踏实地走着属于自己的梦想道路。谁能说他们不是未来的大师呢?



在国外学音频是怎样的体验?需要付出哪些努力?会得到哪些巨大收获?Waves就请徐若克分享他的精彩故事,相信会给大家莫大的启发。





圆号和两台磁带录音机



大概是从小学2-3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习钢琴,这为我后续的音乐学习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4年级我开始学习圆号,随后钢琴和圆号这两件乐器就几乎占据了我全部的课余时间。之所以选择圆号,是因为当时听到了家里CD机放的一张莫扎特圆号协奏曲的专辑,瞬间被震撼到了。那种圆润、干净并且富有力量的音色,让我至今难忘。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我后来把主要的音乐学习放在圆号演奏上,钢琴成为了我的“第二乐器”。



真正和音频技术、录音建立起联系,大概是在2003年前后。那时候在学习室内乐演奏,包括铜管重奏,木管重奏,当然也包含圆号二重奏、三重奏和四重奏。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我很难找到小伙伴一起练习重奏,于是我决定——自己和自己玩儿!我自己有一台飞利浦的磁带录音机(卡带),于是我琢磨着把自己演奏的低音声部先录下来,然后回放这个录音加上自己的演奏,不就相当于二重奏了吗?后来我玩儿上瘾了,在网上找了非常非常多的中外圆号重奏作品为我的“录音”积累材料。随后我又找来第二台磁带录音机,录下“第一台录音机”和我演奏的声音,以此类推,我便可以一个人练习多于两个声部的作品了。这就是我最早的“录音作品”。







突破瓶颈的渴望



我大学是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录音艺术专业,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我们录音系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实践机会,这也为我毕业后在厦门爱乐乐团以及电视台的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电视台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专注的重点也不同于市场上的商业录音棚或者音乐制作公司。我的工作内容涵盖了新闻直播,录播节目制作,外出转播车制作的体育赛事直播、录播,音乐会转播等等。当时在那些节目当中,能够“把声音做得更好”的发挥空间,非常非常小。不过我很欣慰地看到,近几年国内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在声音制作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观众(听众)的审美也在逐渐提升,不再满足于“有声音就行”这样的标准了。这会促进我们音频从业人员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环绕声甚至最新的沉浸声声音制作。



不过,在我工作的那几年,大多地方电视台的制作标准还都是“有声音就行了”以及“信号不许断”。保证不出播出事故,比起制作更好的声音,来的更加重要。在电视台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我感觉自己的事业发展到达了一个瓶颈期,希望能够在专业领域有更多的探索,再有所进步。加上工作这几年也为出国攒下了一些资金,于是,万事俱备了。



“学霸”自我养成计划



我的英文从小就不错,母亲是大学英文老师,能够给我一些英语学习中方向性的意见。除了听古典音乐,我基本上听的就是Backstreet Boys、Eminem、Green Day的音乐。我喜欢跟着音乐去学他们的歌词,喜欢看美剧,时间长了,英语的语感也就逐渐提高了。



电视台的工作并非朝九晚五,参与过转播的音频从业者都能明白我的意思。我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基本只在一个星期的范围之内,因为要配合节目部门的安排,每一周的工作安排不一样,这也决定了我不可能去参加什么英语培训班。从我坚定了出国学习的想法开始,我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充分做了功课,了解可以报考的学校,以及他们对于申请人专业背景和语言的具体要求。



在美国和欧洲的音频专业,相比于热门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专业而言,语言的要求宽松了一些,这也让我更加有信心拿下他们的Offer。



了解完学校的背景和要求之后,就是全力准备语言考试(我当年参加的是TOEFL)。对于应试,我们都知道,时间的积累和投入不可或缺,规律的学习生物钟也非至关重要。我所面对的挑战就是,无法规律地安排学习。所以我集中一段时间,了解了托福考试的规则之后,为自己制定了全套的学习计划,比如最初解决词汇的问题,随后开始大量做题,熟悉考试模式,之后练习写作和口语等等。在备考语言的过程中,我也参加了新东方的在线学习项目。这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对我这样没有固定学习时间的人来说。我开车的时候可以听,出差的路上也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如果没听懂就再回放一次。后来我报名了两次TOEFL考试(一主一备的感觉……)也拿到了自己理想的分数。



当然,语言考试对于申请学校而言,只是很小一部分,专业背景才是学校需要重点考量的。本科毕业后的这几年工作,为我积累了非常多的实战经验:如何选择话筒,如何拾音,如何科学地设置调音台,遇到突发状况如何使用备用方案等等。这些东西确实都是在工作中一点点积累的。在学校,基本不会面对这样的压力,因为你会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允许自己犯错,并且从中成长。而实战当中,多数节目是完全没有出错的空间的。



随后就到了申请学校的阶段,这对我而言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所有学校的要求都列得特别详细,照着做就行。第二年我陆续收到了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纽约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Peabody音乐学院以及美利坚大学的Offer。



在这四份录取通知时当中,我最终选择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Peabody音乐学院,主要原因是我对于古典音乐和爵士音乐的录音和制作更感兴趣,而Peabody在这些领域都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两座图书馆四个录音棚



学校所在地巴尔的摩是个非常美丽的港口大城市,和我居住的厦门还是姐妹城市,也算是很有缘分了。很多人也许会对于巴尔的摩的治安状况有所担忧,这也是我一开始很担心的问题之一。出发之前我在网上找到了后来和我朝夕相处了两年的舍友,都是美国人,作曲家,单纯没心眼儿,专注自己的创作。初到美国的时候,很多事情需要适应,我的两位舍友都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和建议。我们还会举办宿舍烹饪大赛,邀请好朋友来做Blind test(盲选测试)投票选出赢家。我们的住处距离音乐学院大概是步行6分钟的距离,公寓也有很规范的物业管理。也许有朋友会问,住在学校宿舍不是更近吗?是的,更近,但是——比较贵,性价比不高。



Peabody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走在音乐学院里,会让人感觉特别的宁静。我喜欢泡在小图书馆看书,听音乐,很是惬意。还有值得一提的是Peabody的大图书馆,这个美丽的地方也被很多机构和平台评选为世界最美的十大图书馆之一,里头有大量的藏书,还有一些贝多芬的珍贵手稿等等。




640 (1).webp (8).jpg
美丽宁静的地方——George Peabody图书馆



说到大家关心的录音棚、音乐厅,我们学院共有四个棚,分别配有Neve 88RS、Avid S6(控制台)、Sony Oxford和API 1608调音台。2018年,Sony Oxford数字调音台(应该很多朋友用过Oxford的插件版本吧)被Lawo MC2 MK II取代了。周边设备有EMT250(硬件)、Lexicon的480L、960L混响。我们的地下室还放着一个EMT140硬件混响,据教授说,大概有1吨左右的重量。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说,Peabody音乐学院的配备应当是相当充足,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践了。




640 (1).webp (9).jpg


逼着自己进步



Peabody录音系的本科是双学位设置,5年拿两个学位——音乐表演的本科,以及音频科学硕士。这在我是看来性价比极高,并且很接近德国传统音乐学院对于录音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本科生要系统学完微积分、大学物理、电路设计、分析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几年深入的音频专业学习打好足够的理工科基础。研究生阶段有两个学习方向,录音与制作方向(我的学习方向),以及声学研究方向。学校会要求入学的学生能够提供你在本科阶段修过微积分以及物理的成绩证明,否则也会强烈建议你入学之后去修这些本科基础课。



专业课的部分,学生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安排每学期的课程。研究生阶段的压力比较大,通常一学期能够完成3、4门课。我所学习的专业课包括:

高级录音系统(Advanced Recording System)、

高级录音棚制作(Advanced Studio Production)、

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

音乐声学(Musical Acoustic)、

电声学(Electroacoustic)、

音频系统设计(Audio System Design),

和音频测量(Audio Measurement)等。



说实话,这些课程我都有浓厚的兴趣,每一个专业课也都让我有非常大的收获。我的兴趣点在古典和爵士乐的录音混音上,这些专业课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维度,提升我的能力。在高级录音棚制作这门课当中,我们每周要完成强度很大的混音作业,不断和老师反馈、修改,也是我感觉自己进步最明显的一年。



640 (1).webp (10).jpg

毕业作品录音工程现场



总之,学习、实践都靠自己的自觉。没有教授会追着你催你学习,如果你一时偷懒,没有完成这一周规定的阅读量(粗略估计一下每门课都有20-30页的资料吧),接下去的一周你就别想休息了,此外你还要留出时间完成教授布置的录音以及混音任务。各位同行都知道,混音这种工作,会让时间过得飞快。



在研究生第二年的阶段,我顺利申请上了GA的工作(助研),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安排学校的音乐会录音。完整的一学年里,各音乐专业的独奏音乐会、学校的交响乐团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歌剧等等,总共超过1000场。我主要负责安排和监督录音师完成这些录音,确保我们录音系出品的录音在音质上保持一贯的高水准。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Recording Session,学校的音乐家会主动联系我们单独制作的录音项目,以及录音系学生需要完成的录音项目。总之,实践的机会非常多,这会逼着你进步。

640 (1).webp (11).jpg

用严苛打破“美丽的谎言”



在我第二年的学习中,我主要的专业课老师是Michael McDonald,一位拿过两次格莱美奖的母带工程师、录音师、混音师。他非常严格,对于自己和学生都是如此。上半年我们主要的任务是混音,Michael提供多轨素材给我们,从简单的爵士三重奏(只是相对更复杂的配器简单些罢了)开始练习,到后面的Big band混音,加入人声的复杂爵士乐等等。他早早就告诉我们毕业作品的要求,并且让我们提早开始构思并准备。



和Michael交流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他对于录音、混音的严格和高标准要求,比如文件的格式,命名的规范,是否有过载,是否有严重的相位问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从来不会为了让你心里好受一点而给你一个美丽的谎言,因为那样你永远都无法进步。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混一个爵士四重奏的作业,修改了四五个版发给了他。他给我的反馈是,“我认为你混的这版,简直糟透了,我觉得你根本没有学会怎么平衡这些乐器”。当然,我非常受挫,可是根据反馈中提及的问题,我一点点修改,一边改一边听同类风格的混音,大概来回修改了20多次,终于得到了他的认可。Michael让我把第一版混音,和第20版都放进工作站,来回对比,让我自己听见自己的进步。说实话,第一版真是……算了我就不说了。这种近乎不近人情的严苛,让我受益匪浅。不管制作什么音乐风格,对于自己的高标准要求,永远是做出好作品不可或缺的前提。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38

积分

2

听众

86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38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
多问问自己“Why not?”



在美国求学的日子,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不同语言、文化的环境。一开始上课的时候,会发现很难适应教授们的表达(词汇、语速、口音等等),所以自己还需要课外继续花大量时间消化理解。另一方面,对我而言最有收获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的转变以及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从小我们接受标准化应试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对于所学的知识,大多是全盘接受,缺乏创造性,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到了美国的课堂,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教授并非照本宣科,客观说有的老师连“本”都没有,所说的内容大多就是经验之谈,大家在小组讨论以及实践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教授们的引导,能够让我们努力打破一些思维定式。应试教育让我们习惯于接受“正确”或者“错误”两种答案种的一种,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举个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谈论黑胶唱片,喜欢“玩儿”的过程以及“温暖的模拟声音”,回到技术层面,黑胶唱片的音质,真的优于数字音频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黑胶唱片的结构,在物理层面上就已经对于声音的音质形成了制约。但是它“好听”吗?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也不需要一个标准答案。

640 (1).webp (12).jpg

在美国的学习中,有太多的机会,我们可以针对一个理论,一次录音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非常有创意,有些却显得很愚蠢,但不论如何,这种不同思维的碰撞,很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这让我对于不一样的录音制作方法、理念有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一种没接触过的拾音方式,或者混音中不太常见的处理方式,我会多问问自己“Why not?”,多多尝试不一样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吗?



用对插件,你又向大师迈进一小步



在我参与页面汉化的若干Waves插件中,API 560是我最经常使用的均衡插件了,主要用在鼓、低音贝斯上。混音过程中,鼓和贝斯都有丰富的低频成分,哪一件乐器的低频应该为另一件让路呢?API 560在250Hz、125Hz附近那几个点,是我经常使用的,大部分来说,可以帮助我快速找到需要衰减的频率范围。



还有一些插件是我在混音中的首选,比如F6动态均衡插件,这真是厉害了,价廉物美,功能强大!某些需要单独针对一个小范围的频率做出调整,又不想影响后面的音乐,F6可以非常好满足这项需求。还有一个插件InPhase也是我经常用的,它可以很好地改善录音过程中产生的明显相位问题。



640 (1).webp (13).jpg



就我个人而言,一个新的工具,无论插件还是工作站,我都会习惯先仔细阅读说明书、操作手册,然后再进软件继续摸索。我个人的经验是,在对插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进入操作阶段,能为你省下大量时间,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而不是打开一个插件,毫无章法地纠结这个按钮什么功能,那个参数什么意思。这些问题,在技术手册通常都会有详细的说明。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习惯,供大家参考。



另一点是关于插件的使用习惯。我想说的是,作为录音师、混音师,我们更多要训练自己的耳朵去混音,而不是眼睛。我见过有的混音师在调整EQ的时候,选择频点是非常痛苦的,用鼠标就总想将频点拖到1000Hz之类的整数位置,插件显示998Hz就会很崩溃。我并不是说998Hz和1000Hz没有区别(有些现代派作曲家就会在这些不同频率上做文章,做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尝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闭上你的眼睛,用耳朵去感受细微的变化,是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做出你最满意的声音给大众听,所有的技术,不论浅显还是复杂,都是服务于作品本身。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可以在Waves官网下载到许多业内大师的免费预制(Presets),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大家完全可以先从使用大师的预制开始学习,思考,为什么他要这么调整,这样的调整适合你当下的混音吗?如果不适合,问题出在哪里?需要怎么调整?如果你自己用耳朵混音,调出了和大师很接近的预制,那么恭喜你,你在成为大师的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小步!







最深感悟:热情,知识,英语,开放



音频科学其实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有趣的学习领域。有足够扎实的音乐基础,这一点在我看来真的非常重要。作为一名以古典音乐录音为主的录音师、混音师,我从小听的交响乐,对于我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始真正录制交响乐,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简单描述就是,我知道好的交响乐听上去应该是什么样,好的交响乐的平衡应该是什么状态。再举一个反例,比如重金属音乐的制作对我而言就是相对陌生的领域,因为自己听的素材本来就少,所以很难在混音中抓住这类音乐的核心要素。



我从小对于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发现进入音频行业,这些学科知识的积累都能或多或少的能够助我一臂之力。对于音频科学的学习,我觉得首先要有足够的热情,这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最强大的源动力。如果被迫进入音频行业,硬着头皮看着几百个调音台的旋钮,个人认为,真是太痛苦了。当你有足够的源动力,就可以主动的了解行业的发展和动态,这些信息在网络上非常容易获得,并且对于日后的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还有一点,我希望能够鼓励每一位从业者学好英语。总体而言,美国以及其他的一些欧洲国家,他们在音频科学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和领先了,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AES(Audio Engineer Society),而这些材料都是英文的。如果你想了解行业最新、最前沿的资料,学好英文是毫无疑问是一把解锁更多新技能的金钥匙。



还有就是千万不要太轻易去否定某些设备或者制作的理念,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最新的技术,很多新技术的尝试目前都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在百花齐放的过程中,吸取各家所长,结合自己的知识和对于音乐的理解,总能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制作理念和方法。


640 (1).webp (14).jpg


录制管风琴





完成了Peabody两年的研究生学习之后,徐若克去了美国西海岸,在旧金山音乐学院担任助理录音总监的职位。主要负责学校大型的录音工程,辅导学生完成他们的录音制作项目,并且给与充分技术支持,为本科生讲解录音基础专业课程。目前他已经回到国内,打算在古典音乐录音领域大展拳脚,希望能够和更多的音乐家合作,做出更多的优秀录音作品。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