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8907|回复: 1

[资讯] 外国制作人到底有多神

[复制链接]

702

积分

0

听众

12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702
发表于 2004-3-12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外国制作人到底有多神(转载)
(文/Mandy 墨墨)近日,华谊音乐旗下歌手尚雯婕发片,而专辑中有一首新歌唱片公司宣传称“与Lady Gaga御用制作人合作”吸引了众多眼球。然而宣传一出,即刻引起各方争议,围绕着这位国外制作人的身份、唱片公司是否夸大宣传、新歌是否是Trip-Hop风格等问题,业界、乐评、媒体和歌迷展开了争论。整件事到底孰是孰非?这场争论背后真正需要警醒的是什么?网易娱乐连线唱片业人士、歌手、乐评人等,探讨一个几乎被忽视的话题——华语歌手与国外制作人合作。
这次关于“国内歌手起用国外制作人”的争论,源于尚雯婕英文新歌《Where is my soul 灵魂的去向》的首播。尚雯婕所属的唱片公司华谊音乐在给媒体的通稿中说,这首歌是华谊重金邀请到美国制作人Daniel Merlot及其团队编曲制作的,而Daniel Merlot是“Lady Gaga的御用制作人”,同时华谊把这首新歌风格定义为“Trip-Hop”。
   这些宣传被包括赵南坊在内的很多乐评人、甚至是乐迷质疑,直指所谓的Daniel Merlot和Lady Gaga毫无关系,此人在欧美毫无名气,根本算不上顶级制作人。两派各自拿出了自己的证据来证明观点。华谊音乐通过各种官方证据力证Daniel Merlot的确是著名制作人,而赵南坊则通过多方求证Daniel Merlot最多只不过小卒子一名。由此双方争论日益升级。
    事实上,在热闹争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次问题:华语歌手与国外音乐人合作的得失利弊。
如何培养造就中国自己的歌星接轨海外流行音乐,并最终走向国际舞台,这一直是内地音乐人攻破不了的难关,而和海外音乐人合作被认为是打开局面的一条捷径,所以“中外合作”的风潮就应运而生。事实上,这次尚雯婕和Daniel Merlot的合作绝不是什么石破天惊,过去几年里,很多有条件的国内歌手乐队早已开始了和欧美音乐人的合作。比如周笔畅2010年的专辑《i,鱼,光,镜》,唱片公司力邀欧美著名音乐创作人Diane Warren打造全英文主打歌《I miss U missing me》;张靓颖和日本New Age大师喜多郎合作《印象西湖》;与非门乐队则和英国真正的Triphop音乐人Howie B展开了合作。
     国内歌手乐队争相和国外音乐人合作到底图什么?以与非门和HOWIE B合作专辑《是与非》来看,乐队主唱蒋凡称,与海外制作人合作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对国外整个音乐工业的状况有了深刻了解,也明白为什么国内音乐与国外音乐差距如此大。她表示:“在演唱方面学到了很多东西,毕竟他是国际一流的大师,我音乐的声音被他一混出来,真的就跟我之前听的很多国外很棒的唱片差不多。我们从HOWIE B身上学到了一种对音乐的严谨态度,要用一种认真、专业的心态去面对。”另外,从小接触外国音乐文化的香港创作歌手侧田也曾表示,国外音乐非常多元化而且很有创意,除此以外,国外团队的技术、器材条件都比较好,这也是对比国内制作人而言比较大的优势。几乎每一个有幸和国外音乐人合作的国内歌手乐队都有类似的表达,可见,“专业”、“硬件水平一流”才是绝大多数国内歌手喜欢与国外制作人合作的最重要因素。
     问题是,这种合作成果到底如何?且先别说周笔畅、张靓颖和与非门的这几次跨国合作的成绩大家都看在眼里,就算拿得“中外合作”风气之先、玩了这招20多年的香港流行乐坛来看,这类合作的成果最多也就保持水准而已,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
     1992年,香港华纳重金请来欧美乐坛的金牌制作人David Foster为旗下歌手制作唱片,并安排叶倩文与Tommy Page合唱情歌《When I Dreaming Of You》,当时在香港引起了不小的话题,但和David Foster那些全球大热的作品相比,《When I Dreaming Of You》只可算资质平平。其后,郑秀文和All-4-One,刘德华和Kenny G…… 一档档中外组合档上演,但无一例外都是话题大、成绩小,辜负了唱片公司的一片苦心。
     当然也有合作比较成功的例子——当属天后王菲。1996年,苏格兰仙音组合Cocteau Twins为王菲的《浮躁》专辑制作了《分裂》与《扫兴》;1997年,王菲入主EMI首张同名专辑《王菲》中,《娱乐场》的编曲与后期制作均在Cocteau Twins的伦敦录音室完成,这些作品在音乐上的确是相当惊艳和经典的。不过,正如Cocteau Twins的贝斯手Simon Raymonde接受采访说过的那样,他们从没到过香港,和王菲的合作都是隔海的。Simon坦言对王菲、对中国的流行音乐了解很少,没想到会有一个中国的歌手能把他们独此一家的风格演绎地如此出神入化。由此可见,这些作品的成功更多地应归功于王菲对这类音乐的超高悟性和精准的演绎,而非Cocteau Twins成员的制作。细数起来,整个华语流行乐坛历史上,还真的鲜有重金聘请的国外音乐人将华语流行乐“点石成金”的例子。
国外音乐人缘何在“中外合作”中从未取得胜手?中外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隔阂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台湾金牌制作人凃惠源谈及这个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外制作人对华语音乐不理解往往对作品的加分有限。他说:“这些制作人对于华语音乐并不理解,这对于歌曲和歌手的素质提升并不大,在音乐上加分是有限的,但是却要花费比较高昂的预算。”
    既然这么多年来这种合作效果不彰还所费不菲,国内唱片公司和歌手乐队为何仍然乐此不疲?无疑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宣传上的需要。凃惠源分析指出:“(这种合作)以前很多时候还是偏向于技术上的合作,现在则普遍出于商业上的考量。前阵子台湾行内喜欢找韩国制作人,比如Rain的御用制作人来做华语歌,实际上是否值得见仁见智。加分有限但是却要花费比较高昂的预算,只能说唱片公司确实是更注重于宣传上的考虑。其实国内的制作人近年来水平已经提升到比较高的程度,从技术层面上说并不比海外制作人差很多。”
    除了宣传需要,乐评人赵南坊更毫不客气地指出是“迷信”作怪:“迷信国外制作人是国内唱片行业的通病。目前许多唱片公司邀请国外制作人为自己的歌手制作新歌,光会看制作人的‘牌’有多大,从来没想过他们的作品要如何配合、是否能够配合国内乐迷的口味。大牌请回来,用的只是他的名气和噱头,只是一个方便宣传的工具。而对于大部分乐迷来说,大多认可歌手而非音乐本身,可能并不会深究这些方面,看到是大牌制作的歌就去听。” 赵南坊对行业迷信海外制作人的风气表示担忧:“打着专业的牌子去炒作,加强国内外音乐交流的效果完全无法呈现,可以说这股浮夸的风气对行业的发展毫无推动作用,更有欺骗乐迷之嫌。”
    那么,与国外制作人合作是否真的已经完全沦为“鸡肋”?当然不是,国外制作人的确经验丰富、技术先进,但就要看怎么解决文化沟通和理解的问题,进而把这种沟通和理解的成果用于音乐制作。曾经入围格莱美的国内女歌手萨顶顶有多次与海外制作人合作的经历,她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提示。早在2009年,萨顶顶就与HOWIE B合作了电影《气喘吁吁》的主题曲《歌唱的力量》,萨顶顶的招牌嗓音与HOWIE B极具东方神秘色彩的表现方式成功融合,被外界公认为“中西结合”比较优秀的一首作品。随后在专辑《天地合》中,萨顶顶与大师Marius De Vries合作,她表示与著名的制作人一起制作歌曲是个新的体验。同时萨顶顶提到促成与海国外音乐人合作的重要一点,就是大家要有相同的音乐理念:“我们都有兴趣创造属于中国的节拍,而不是人人都用的西方节拍。我们想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把东方元素和西方电子音乐融合起来。”萨顶顶两次与海外制作人合作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海外制作人首先应该对歌手和华语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尊重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乐迷的口味和偏好,才能做出让中国乐迷认可的音乐。
    赵南坊也提出,是否继续鼓励国外歌手与国外制作人合作,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真正的融合”。“就如同很多队伍聘请外教的道理一样,海外制作人或许可以给国内歌手带来很多新的东西,但首先是制作人要根据不同的歌手,定制适合他们路线的作品。另一方面,歌手也要‘留得住’海外制作人带来的音乐理念,自己懂得吸收运用,这样合作国外制作人才能有好效果”。
由此可见,尚雯婕与乐评人的争论,其实并非是单纯的“造假”与“不造假”的争论,也不是什么“牌大”、“牌小”的定位。问题的实质在于,就算Daniel Merlot的确是Lady Gaga的御用制作人,在欧美乐坛如何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到了国内为国内歌手制作音乐还是会碰到文化沟通和适应环境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大牌再顶级的国外音乐人都会折戟中国市场。至于本次事件的各方争论、唱片公司是否夸大宣传、乐评人是否恶意诋毁,新歌是否是Trip-Hop…… 其实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把《Where is my soul 灵魂的去向》拿到市场上一检验,一切都将见分晓。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