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声源探密(四 )

[复制链接]

466

积分

2

听众

-7

音贝

音频应用

直来直去

Rank: 1

积分
4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4 19: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声乐杂谈之一<br/><br/>“老师,为什么你总强调唱歌时要按声母来确定口型?”茗茗不明白地问道。<br/>“汉语言,是拼音拼出来的。如果你的口型不对了,那么你发出的那个音,就一定变味了。比如说这个“美”字,它是上下嘴唇先相接触一下,然后迅速分开,气流在上颚中间那么一撞,就发出“美”的读音来了,这时如果你将口型张大了,那个美字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标准读音。”龙博士耐心地回答着,“反过来,你在啊的时候,你要缩小口型,那就不是在唱啊了可能就成了其他的音儿了。”<br/>“那么,我该怎样去把握这口型的大小呢?”<br/>“这就是声母的功劳了。任何一个汉字的发音都是声母和韵母相拼而成,那其中的声母的作用就是决定口型的大小,它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那韵母的功用,就是保持声母口型时应该发出的声音。所以唱歌时一定要讲究口型的张开的程度,不能什么字都一律把嘴张得过大,唱什么字都得把下颚骨打开。这点,茗茗你可要牢记呀!那一味张开大嘴的唱法是一种误导。茗茗,你别小看了26个声母,就是它们组成了我们汉字的唇齿音,前膛音,上膛音后膛音和嗓音。比如那美,最,谁,吹等字之就是唇齿音;而响,当,窗,光等字都是前膛音;如大,上,亢,昂等字就是后膛音了。但演唱这样些字时,还要根据它们的韵母是单音节厚复合韵母,进行适当地变化。比如,唱“光”字时先要按声母的口型发出“光”的声音来,然后,再把嘴逐渐张开,共鸣点向后移,就发出“昂”的韵母的声音 来了。<br/>“在声母,韵母的运用上,我国的京戏和其它一些地方戏就特讲究这一点,在现代京戏的所有的唱腔中都强调了声母为口型,韵母为声音的唱法,演员每唱到长音节的托腔时都是先按声母打开口型,然后一点点地把声音放出来;在种声、韵母相拼的唱法,在评戏,越剧,各种梆子戏,都非常流行;被称之为高雅的昆曲中,更是在这种发声方法上进行了许多的改革和创新。就是现在的许多歌唱家,也都在注意运用这种发声方法的。因此,茗茗你可一定要好好地掌握这种发声方法啊。其实,这也就是民族唱法的精髓之真谛。</p><p>声乐杂谈之二<br/><br/>在一次演唱会上,有一位演员唱歌时一会有共鸣音出来,而大多时候都没有,那声音直而脆,就好像在嗓子眼儿直接发出来似的。有的人就说那是“大白嗓。”根本不是什么民族唱法,可评委却说,那是民歌唱法。茗茗一时竟糊涂了。<br/>“老师,那民歌的唱法可以不共鸣吗?啥叫大白嗓?”<br/>“我先说什么叫大白嗓。人们所说大白嗓,近来有人又把它称谓“原声态”。所谓的大白嗓,就是发音时它的气流冲出声带后,直接在音带到咽喉间的那段气管连同咽部就开始了共鸣,位置比其他的的共鸣更靠后了,这种共鸣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就像是平常说话似的,嗓音特重,声音虽亮,但音质却不纯,让人听起来不太舒服;其实,民歌的唱法更讲究共鸣,只是因为地域的不同,在共鸣的运用上多少会有些区别。比如说东北民歌,就粗旷,嘹亮,它在共鸣的位置上就放在了咽喉以外,口腔共鸣为主;陕北一带的民歌,那共鸣位置就重在咽腔和鼻腔了,因而才能发出那么强烈、高亢的乐音来;而江南民歌重在轻柔,所以它共鸣位置基本上保持在咽腔和鼻腔相连接的那个部位,而且在用气上也是轻量级的。”<br/>“我还得着重说一句,没有共鸣是发不出声音来的。比如你在哈气时它基本上就没有进行共鸣,所以就没有声音发出来,你吹气时也是如此。但不都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因为气流总有一小部分会碰撞上上颚的,于是就共鸣了,声音虽小但也让人听到了。”<br/>“咱们再拿那胡琴来说吧,如果将那个琴箱都塞满了纸片,这时你再拉它,它就换了一种响动,为什么京胡、二胡、板胡它们的音色各不相同呢,这就是因为它们的 共鸣场所不一样的原因。我们的口腔、鼻腔,咽腔也是声音共鸣的不同场所,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音色,所以说没有共鸣就没有声音。”龙博士对茗茗反复地比喻着。</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