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 V7 BFG 话筒的评测 c1 L0 {7 D5 |/ z
4 G9 n: X5 W& \, Q, e$ Z# G/ k3 R
嘘!这是一篇严肃小总结' F. B5 A' ~# e7 J9 Q: d8 p2 }! G
9 W( G& e$ b% [0 _ sE V7 BFG- \% F1 [( ?1 ^$ |/ O0 F5 j+ Q$ O
( h" ~ h* j: c. i* B/ f/ X0 t3 |9 k
9 ]! G+ A! ~6 v+ V6 C: ?5 M
5 X8 r8 f1 e8 R- U, d写在前面:
. s4 H0 z1 j3 H3 j1 Y; K
& I8 S! w* l+ V. L
* U; K7 T+ _8 n1 S& C4 n首先,希望sE不会对我没有按照约定时间提交评测报告产生误会。(小编:不会啦~)除了学业繁忙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确实想根据更多的实际使用来让这篇测评更有依据和理由。所以在经过长时间的写了删、删了写,才有了这篇“严肃”的总结文。主要的原因是我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生,实在是不想写一个充满节奏和无根据主观臆断的评测文(当然我也做了很多的评测,也曾经打算写成图文并茂的文章)~~(注:本文中的sE V7指sE V7 BFG)
+ P2 U+ d+ |2 E m. W$ x4 E
6 f# _) K5 t$ d1 x: J: A/ w' W
$ |' d! R, ]7 _% L6 V: C' S: w5 [4 C8 `综合印象
; U0 {9 f8 T5 _' W( J4 {
* n9 g* v. I, `# w; {! s5 L2 c: o
6 n1 |3 i7 y7 e0 a7 x% S1 }
5 x& m P& S* H& w) ]7 @! l, f, l: v8 q8 C& x% o4 E3 N- `! D+ _
它具有成为经典的特质& x6 c3 g" p* M5 h% u2 o8 K; O9 U
3 j& L! o5 E& X0 h
在sE这一条成熟的产品线中,我们可以看到sE充分考虑到了话筒制造与用途的直接对应。它们针对麦克风各自用途的设计,使得我们不需要再去深究某一款话筒的众多电声特性以及构造,从而可以直接放心地在对应的对象上使用(比如V Beat、 V Clamp)。但是这篇文章的主角sE V7,却是V系列里面最像是“经典话筒”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6 H$ e! z; I* I% [- _+ a
我们都知道U87、SM57、MKH416这些经典话筒的一大特性就是泛用性。它们在录制什么样的声音时,都能够呈现出稳定的发挥,同时皮实耐用、养护起来相对容易。而sE V7也具备了这个特征。在近一年的频繁使用当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录音棚中,还是在现场扩声的环境下;无论是在录制人声, 还是录制吉他、军鼓一类乐器,sE这款话筒都是可以轻松地胜任的。一款话筒,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在录音师或者乐手/歌手与它互动的时候,它能够给你可靠而充满惊喜的表达,久而久之,就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印象。下面我会从几个技术性比较强的特点来看它为什么具有可以成为经典的特质。# ^' \% e( q) E3 H7 @2 U: b
9 {" |8 ^- m) q自身优势
+ X& h" A' M" o8 f9 N p4 o- k3 X2 |; _. @, p/ G1 E0 [( U0 s
- r5 \" a& [) f) h& e8 g
3 E6 M/ h0 ]( `+ n
2 I' r) R+ D5 U, S) {4 g1 O有利于拾音的各种特性( [, o( _/ v. p
3 }0 _2 k8 C; b3 P E6 \
01 宽阔的频响和可控的近讲效应( j; O4 L# a- m X
" [$ J: l; Z) m最开始我其实并没有特别在意官方的频响曲线指标当中的不同距离的频响一项,而是在看到了它的频响曲线以后马上产生了一个反应:它与我手上的森海塞尔的MKH8060话筒的频率响应曲线有着非常相似的倾向性。所以我立即使用一个PreSonus的Sceptre S8同轴音箱(接近于一个有指向性的点声源)对它们进行了试录回放对比测试,当然,在测试中还添加了作为参照的Shure SM57话筒。6 s* J- @1 r3 {5 x* z9 T
, O7 H3 J4 t7 p6 u) }' U
我把它们都放在30cm的距离上进行试录。在多个测试音频片段的对比中,我发现,它的音色取向确实和8060话筒有着一致的高度,就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8060在这个距离上已经产生了能够明显感受到的近讲效应,而sE V7的录音还与原声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对比中sE V7有着SM57所不具备的清晰的高频,这可能是V7的铝制音圈所带来的优势。这使得sE有了“酥脆”的清晰的声音特质。
/ X* q* z7 {+ x, f$ R' d# L l+ r# a" p
而在仔细观察官方的各频率指向性曲线、各距离频响曲线之后,可以惊讶地发现在15cm的时候它呈现出了一种非常适用于录制人声的频率响应,中低频、高频有一些温和的提升,而低频自然地滚降。
: I; U* k1 E# v( b
, W1 ^+ l- v2 I0 F$ h) e5 [8 D1 B* d& C这说明,它的近讲效应并不是很明显,这对于一个超心形指向的话筒(非常接近于8字)而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在现场扩声和在不良的声学条件(比如个人用户的家里)录音的情况下,强指向性和近距离拾音都能够非常好地帮助使用者降低环境中干扰因素的影响。+ |1 x, e- V0 D \
: T8 J, ?" P; n然而,一般的强指向性话筒都有严重的近讲效应(比如说对比中的8060),而只有全指向性的话筒没有近讲效应。这就使得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较强的指向性与近距离拾音成为了矛盾的因素。而在sE V7中,微弱的近讲效应使得它的近讲效应成为了一种可控的因素,甚至是歌手发挥的工具。同时使它保持了超心形的指向性,使它成为一个适合近距离拾音的强指向性话筒。3 [' {7 H* l7 {4 |0 h
* F$ i6 y- w# y8 O5 Y 02 优异的离轴响应与“较难”的回授建立
$ N1 o0 L$ [1 z0 Q$ K+ f9 o& T l3 I# X+ @$ E& s( R4 O e
这一部分就是sE V7最大的优势了。对于已经成为经典甚至是“标准”的同类产品而言,sE V7从低频端到8k以下的部分都保持了非常好的超心形指向性。这使得它在舞台上不会因为串音影响了其他部分的音质。而在录音棚当中,这一个特性使得它能够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小军鼓话筒(后来的V7x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不会使得离轴的鼓的其他部分产生某些同类产品会产生的离轴染色。8 N6 Z1 ?& A! D% @# @
而在一次现场的使用中,我惊讶地发现它对回授的抑制的能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与它的某大厂的经典产品一同使用一个相同的话放设置的时候,该经典产品已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回授,造成了啸叫,在增益衰减了10分贝之后,啸叫才被抑制住,但是信号电平已经非常不足了。然而在这次应用中,sE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现场扩声的环境中,啸叫问题的出现对于FOH还是扩声组的成员来说都是压力很大的一件事。而sE V7可以很好地使得扩声成员免受这种问题的困扰。
+ Q* I4 \! i) h, {8 ]% Z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sE V7的离轴抑制是相当优秀的。在之后的很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sE在不同的环境之下都展现出了可靠性,同时很好地抑制了房间混响,找好角度,就可以使得早期反射声对录音造成最小的影响。) `7 K# N4 P0 u6 d1 _7 l
. t9 I( j3 b- m+ ~4 {, J
; ~- g+ C; G# G! I5 A" h \1 L
与其他设备易于协作
1 b) o. g! w- `; B+ Q( U
' u! {$ p! c' y
# q6 W: }# \' @ c1 G7 H# ~! E
0 |9 W! M' m @4 B1 U, l 01 与动圈话筒inline放大器 —噪声的有效控制
$ F G* E0 y/ T/ ]% p" {; T5 }0 `) H" C z; z& z6 c
之前我购买了sE的DM1动圈话筒inline放大器。但是我购买并不是为了搭配sE V7,而是为了搭配“声名远扬”的Shure SM7B在便携的AudioFuse声卡上使用的。在之前单独使用声卡上的话放时,如果想要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电平,就需要把话放开到接近60分贝的增益。而声卡集成的话放虽然提供了超过70分贝的增益,但是在增益开到超过50分贝时,我们就可以听到非常明显的由话放的高增益带来的噪声了。在使用了DM1之后,噪声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声音状态还是不太理想。对于sE V7来说,搭配使用DM1之后可以尽量少地使用到声卡自带话放的高增益部分,减少噪声和产生令人不愉悦的失真的可能。这样使得sE V7可以在话放采取比较低的增益设置的情况下,得到在动圈话筒中难以寻觅的宽频响以及在声卡自带话放高增益情况下难以得到的低噪声。这两点对于获得“干净”的声音而言至关重要。
n$ }$ g% W X# ]* Q, m, B3 r3 e; ]" U$ m2 u
02 降低话筒放大器“压力”5 s" H3 N$ j0 O2 c1 B
6 G+ b& F O6 A8 S b; k2 @
这里必须要说一说Shure的SM7B。虽然目前录音用专业声卡或者是数字调音台接口箱上面的话筒放大器的质量已经不差,且能提供的增益大小足够配合SM7B使用,但是我们发现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很多做个人播客(Podcast)的个人用户在使用了SM7B的时候认为声音实在差强人意,并不像是人人口中的经典。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问题。在SM7(SM7B)诞生的年代,录音工作室或者是现场扩声使用的话放都是基于B类或者AB类放大器设计,也就是所谓的“推挽式放大器”,同时在输出端一般都有音频变压器(有的甚至在输入端都有音频变压器)。这类的技术使得当时的话筒放大器可以很容易达到较高的噪声指标,但是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失真。尤其是在高增益的阶段,这些话放会带来非线性的特征,“给信号添加谐波”。当SM7(SM7B)与这类话筒放大器一同使用的时候,很明显会使得声音具有大家都在追求的温暖感。而在现在的放大器设计中,无变压器的纯A类放大器越来越倾向于成为主流,而这会使得SM7B的频响“透明”地表达到录制的音频当中,而SM7B具有特征性的频响确实会在聆听过程中显得不够理想。
% E1 x: r! H. k1 J+ ~/ Y对于sE V7而言,其具有一个更宽的,非常接近于大多数电容话筒的频响范围。这使得其并不依赖带有某些谐波特性的话筒放大器来与其配合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录音效果。在实际的应用中,我发现sE V7并不“挑话放”,在众多的平台上,都能够显示出非常良好的一致性。更高的灵敏度降低了话筒放大器的压力,而更宽的频响范围和清脆干净的声音特色使得它给予了它所录制的声音很大的处理空间。
]) `5 c+ {- S3 \, g& O
; Z0 h0 A. [ H! _4 O6 L
9 F0 _$ Z8 ]' A6 P* `广泛的实用性
5 }/ T2 Y- a4 x$ W$ c+ D; p9 B
; I1 C% t. d- J: ]9 I收到sE V7 BFG话筒之后,我对其在各个场景下进行了实验。在近一年的使用过程当中,我发现V7话筒泛用性十分好。# C+ M+ s) Q4 Z
, k Z7 g2 a* l, A
01 人声的拾取
7 d; I5 z9 U$ w, K. R2 D& y6 m3 A4 R1 e
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拾取人声的时候与传统的动圈话筒有非常大的不同,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高频细节的还原上。我们往往在录音棚当中更加倾向于使用LDC来拾取人声的原因就是,LDC能够很好地还原甚至是夸大人声中的中高频细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磁性”。sE V7相比于其他的动圈话筒,对人声的磁性可以做到非常好的还原,使得声音更具有“空气感”,而不是呈现出更为常见的压抑的声音特质。尤其是在加入了大量的混响之后,大多数动圈话筒的声音如果不经过妥善的处理都会显得浑浊不堪。而对于个人用户(例如唱吧用户)而言,妥善地对人声进行后期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大家都肯定会添加过多的混响,这个时候sE V7良好展现的中高频细节就会很好地防止录音变得浑浊,“像澡堂子”。但是sE V7所拾取到的人声与电容话筒所拾取到的人声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它并不会倾向于对声音中的谐波部分产生强调的效果,同时也不会像很多大振膜话筒那样让人声显得肥厚、夸张。如果用形容词来形容sE V7所拾取的人声的话,我会说它“紧致而富有光泽”。这对于人声录制显然是理想而又不随大流的。" p1 S% J; J5 k/ D( T7 R
2 T: ~5 G1 |$ v( L, C9 c
02 乐器的拾取
9 Q: ?0 b0 D: T9 n; }) |5 s8 Y# e' j
$ W, e7 C+ W4 J1 Q( ]. \4 ysE V7拾取各类乐器的能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无论是瞬态类的声音(小军鼓/ B-Box),还是拨弦类的乐器:吉他,或者是动圈话筒的传统阵地:吉他音箱,甚至是长笛这样的乐器,它都能够很好地拾取。它并不会给声音带来非常明显的染色,倾向于对声音进行更忠实的还原。特别是对于吉他而言:它的近讲效应特点和原生的低频滚降使得在拾取吉他这类乐器的时候反而能比我们惯用的小振膜话筒更容易得到一个干净的、没有过多低频嗡鸣但是又甜美的吉他声音,因为它更不容易受到某些吉他共鸣箱(尤其是低价吉他)的低频共鸣的影响,同时对于吉他的谐波特性又能够较好地还原,这对于后期的混音而言无疑是相当理想的。与很多小振膜话筒的优势相比,它能够在已经产生过多的近讲效应之前,更加接近吉他的弦,从而可以通过摆位得到一些更加有趣而富有变化的结果。9 V3 m+ ^; I, Y9 ?% v! ?9 s
9 \& M% {4 d; `! U+ ?$ S& @1 [: q
03 动效的拾取+ u8 T6 V$ v+ L+ W& b
* i5 A4 F2 X* ]在一次Foley Session中,我大胆地使用了sE V7话筒并且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在录制whoosh类效果的时候,它的防喷罩可以在不限制表演活动空间的情况下很好地抑制气流的直接冲击,同时避免了低频过多的情况。而在近距离拾取较小声压级的打击类效果时,我选择拧下话筒的防喷罩,它对细节的还原非常令人惊讶,同时还避免了声音中一些不理想的谐波受到夸大,使得拟音师可以将注意力专心在表演上,而录音师可以对所录制的声音进行精细的调节。我相信对于动效录音而言,sE V7绝对可以胜任,并且非常值得尝试。
4 `7 R+ q& m3 g7 V& D4 [( L/ S8 i5 G0 z, V+ y
. T" U" F) ^+ e& z! A9 j
总结9 X% B% Y5 A+ r# d$ G/ v
从各种角度来看,对于近距离拾取单一声源的应用场景而言,sE V7几乎可以说是“万能”的。尤其是对于个人家庭用户而言,它的高性价比和可靠性使得它可以成为个人制作中的“好伙伴”。
, D: k! _% p7 X9 L- i$ v2 a
' f' d N8 w3 p# k
- x3 Q5 b& j2 h& W4 s6 {: @ U5 N* a2 L/ R$ o2 T! k1 v* Y
. U( o, ?0 }- D0 K/ M' ~
" W( L, b& Q5 K: |, D# b作者 | Sumit Audioworks
' P9 O, |$ |: J. _2 z" S+ m, W' K; _8 w
看完这篇测评,
1 S/ \# g+ V5 W* w t# U+ n相信大家对sE V7系列产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X+ B$ f# t5 z1 H/ ?+ D3 N
非常感谢Sumit Audioworks认真用心地测评!!!* K1 K- h. @* b# b+ Q
, D* _3 i* I0 G+ r- D"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