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7-6-5 08:33:50
|
只看该作者
在明徐上瀛所作的《溪山琴况》将琴韵之美概括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此与儒、释、道三家“中正平和”“清微淡远”“雅正虚静”的美学追求一致。《书谱》亦有言:“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书法与琴乐都把“和”作为一个最高的追求目标,在“和”的前提下再通过方圆、轻重、刚柔、浓淡、曲直的变化来塑造艺术的生命。
书画与古琴在抽象的点线面上有着共同的审美形态,《溪山琴况》中有轻、重、迟、速等论述,张子谦先生曾说:“得琴曲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妙,方可入琴学堂奥。”书画创作中枯湿浓淡、刚柔方圆等对比关系的运用也是书画家所应具备的功力,我想,古琴与书画,其前提一定要和谐,和艺术作品的情、意,对比关系的运用过度会造成做作、刻意、不自然之感,没有对比关系又会显得平庸、呆板、没有生命力,比如琴曲《广陵散》可以处理得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气势夺人、剑拔弩张的紧张效果,而《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琴曲则需要把对比关系处理得平和、圆润、取宁静淡远气息,以合书画之道、文辞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