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350|回复: 2
收起左侧

[资讯] 中国的钢琴音乐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3

听众

-2270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2968
发表于 2007-1-7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培勋的“广东钢琴曲”
    五十年代,陈培勋先后写了四首以广东民间音乐为主题的钢琴曲:《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和《“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这组钢琴曲,富于广东音乐情趣,乐观、诙谐,带着广东人的机敏,也有优美、歌唱性段落的对比。是以地方色彩见长的民族风格,作曲家巧妙地找到了相应的和声和钢琴织体。
    《卖杂货》的主题,小快板:
    ■中段是歌唱性的曲调,中板:
    《思春》的主题,快板:
    ■音乐幽默、风趣,也有一个优美的中段,曲调是:
    ■《旱天雷》是听众非常熟悉的:
    ■唯有《“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有较大的对比和展开,形成较大的幅度,但也没有根本改变“广东性格”的基本特点。
    桑桐的“内蒙钢琴曲”
    1952年,桑桐以内蒙地区民歌为主题,写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这七首是:《悼歌》、《友情》、《思乡》、《草原情歌》、《孩子们的舞蹈》、《哀思》和《舞曲》。这部作品在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作曲比赛中获铜质奖。
    前面我们欣赏过了新疆风格的豪迈粗犷,接着是广东风格的乐观诙谐,现在内蒙风格又别有一番情趣,那就是朴实、深情、辽阔草原的气息。
    《悼歌》用了朗诵调的形式,如说如诉,悠长的散板,沉痛的和声。
    《友情》的主题单纯、质朴,典型的蒙族音调:
    ■《草原情歌》,美丽无比的曲调,朴实亲切的情感:
    ■《孩子们的舞蹈》,带有草原儿童的天真:
    ■《舞曲》,力量之中有着一股憨厚劲儿:
    汪立三的钢琴曲
    汪立三于1953年改编的《兰花花》,是一首受到好评的钢琴曲。《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钢琴曲以民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绪。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乐曲的主题音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板:
    这个主题立刻把我们带到陕北高原,那么辽远、那么迷人,也会想到兰花花是那么纯朴、美丽,故事就从此这儿开始了。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结尾深沉而又有遥远的感觉,仿佛暗示这是过去的故事。
    汪立三于1957年还写了首《小奏鸣曲》,由有标题的三个乐章组成:《在阳光下》、《新雨后》和《山里人之舞》。整部作品无比清新,富有朝气,有强烈的现代气息。这是一首最早成功的中国《小奏鸣曲》。
    这两部作品,已经显示出汪立三个性鲜明、勇于探索的创作风格。
    刘庄的《变奏曲》
    利用中国民歌为主题写钢琴变奏曲,是五十年代许多作曲家都喜欢尝试的形式。刘庄的《变奏曲》就是有代表性的一首。主题是非常优美的《沂蒙山小调》:
    这个主题经过九次变奏,仿佛是从九个角度入手,将主题内含的意味揭示出来;也好象是从九个视角观赏它的美丽。
    杜鸣心的《练习曲》
    将一定的技术训练目的与音乐美的情趣结合起来,使之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奏,这种《练习曲》,也引起许多中国作曲家的兴趣。其中杜鸣心写于1955年的《练习曲》就是出色的一首。乐曲开头有一个悠长的引子,单音奏出:
   ■象是期待、象是感召,从心头油然升起。接着,华丽快捷的音流自上而下,一方面是手指灵活的训练,同时又在“无穷动”的奔驰中,体现出明快、热情和高昂的气概,是首难得的优秀的中国《练习曲》。
    蒋祖馨的《庙会》
    这是写于1955年的一部组曲,也曾获1959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作曲比赛的铜质奖。组曲由《艺人的小调》、《二人舞》、《老人的故事》、《笙舞》和《社戏》五首乐曲组成。这是民俗风情中的五个场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里例举其中第一首和第五首的主题。
    第一首《艺人的小调》,小行板:
    ■音乐带有叙事性,好象民间艺人诉述往事。第五首《社戏》:
    ■音乐的节奏和不协和音的碰撞,都是对民间打击乐器的模仿。
    吴祖强、杜鸣心的《舞剧“鱼美人”选曲》
    这部作品写于1959年。是两位作曲家根据他们创作的同名舞剧音乐选编而成的曲集,包括《人参舞》、《珊瑚舞》、《水草舞》、《草帽花舞》、《二十四个鱼美人舞》和《婚礼场面舞》六首乐曲。其中流传最广、最常被演奏的是《水草舞》和《珊瑚舞》。
    《水草舞》用拟人化的构思,创造了一个幻想的、美妙的音乐意境,深受听众喜爱。乐曲开头的引子形象地描会出在清澈幽深的水中,纤细柔软、微微摆动的水草的样子:
    主题泛着水波,缓缓奏出,展现出无忧无虑的心情:
    这好象是个清静的、远离尘世的世界,但是,“水草”却又不免孤寂和期待的心情,这是中间段的主题:
    这段音乐后来变得热情起来,然后再现第一段。最后又恢复水中的宁静。
    整部曲集是我国第一部神话题材的钢琴曲。因为是神话,音乐在优美中还有奇妙、少许怪异的色调。适应这特殊题材的需要,产生了这部现代民族风格的作品。
    储望华改编的《翻身的日子》
    《翻身的日子》原来是朱践耳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储望华于1964年将它改编为钢琴曲。乐曲表现了欢天喜地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也发挥了钢琴演奏技巧,所以很受广大听众欢迎,是在音乐会上可以经常听到的为数不多的中国钢琴曲之一。乐曲主题的一些音故意用小二度和音奏出,模仿板胡中常见的滑音奏法:
    ■整首乐曲都有民族乐队那种火爆而又亲切的风格。
    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数十个民族,古往今来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民间音乐,这为发展、创造中国钢琴音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中国作曲家初步利用这个源泉,就实现了中国钢琴的初步繁荣。除了上面提到的乐曲外,这一时期还有《序曲》(朱工一)、《火把节之夜》(廖胜京)、《第二小奏鸣曲》(罗忠容)、《新疆幻想曲》(邓尔博)、《变奏曲》(徐振民)、《快乐的马车夫》(肖培衍)、《花灯舞》(章纯)、《红头绳》(江静)、《序曲第二号“流水”》(朱践耳)、《喜丰年》(尚德义)、《巴蜀之画》(黄虎威)、《随想曲》(桑桐)、《新疆舞曲》(郭志鸿)、《喀什噶尔舞曲》(石夫)、《采茶扑蝶》(刘福安)、《塔吉克鼓舞》(石夫)、《谷粒飞舞》(孙以强)、《解放区的天》(储望华)、《洪湖赤卫队幻想曲》(瞿维)和《快乐的罗嗦》(殷承宗)等等,等等,实在无法一一列举,都是优秀的中国钢琴曲。
    改编曲时期——六十代末及七十年代
    钢琴改编曲,是指将既有的歌曲或器乐曲,在保持原曲相对完整性的情形下,改编为钢琴曲。“改编”的“改”,是指改由钢琴演奏。“编”是指重新编配,使之适合钢琴的性能。其中的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就在于选择、创造与原有旋律相适应的立体、多声的钢琴织体。
    改编曲的最大优点,是便于普及。因为作曲家总是选择那些听众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乐曲作为改编的对象。凭借这一点,钢琴曲就更容易被听众理解和接受。
    改编曲这种方式,在艺术上是有失有得的。举例来说,将二胡曲改编为钢琴曲,必然要失去二胡的音色,失去二胡特有的演奏法产生的韵味。而得到的则是音乐上的立体、多声化。立体、多声音乐能体现出单声线条所无法体现的艺术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改编曲时,就不要期望那必然失去的,而要用心领会必有所得的。
    钢琴改编曲并不是七十年代才有。早在1913年,赵元任最初的尝试,就是改编曲。后来,这种方式一直存在着。只是到了七十年代,改编曲几乎是唯一的形式。改编曲本身,也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主要标志是:丰满而又能与中国旋律溶化为一体的多声化手法,钢琴技巧较充分地发挥。
    “文革”中的一个阶段,中国人只能听到两部带有钢琴的音乐,一个是“钢琴伴唱”,一个是《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伴唱”是为京剧唱腔配写的钢琴伴奏,实际上,也是以京剧曲调为旋律的钢琴改编曲。《钢琴协奏曲“黄河”》则是将《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钢琴与乐队演奏的器乐曲。
    专门为钢琴独奏用的改编曲,到七十年代末,数量已经很大,这里列举一些:
    杜鸣心改编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
    崔世光改编的《松花江上》、《云雀》(罗马尼亚民间乐曲);
    周广仁改编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储望华改编的《浏阳河》、《新疆随想曲》、《红星闪闪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和《二泉映月》;
    王建中改编的《浏阳河》、《大路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百鸟朝凤》和《梅花三弄》,以及他改编的日本歌曲《五木摇篮曲》、《樱花》、朝鲜歌曲《赤胆忠心》等;
    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
    陈培勋改编的《平湖秋月》;
    由于改编曲的旋律都是广大听众熟悉的,欣赏中便于理解,所以不必过多介绍,下面只对少数作品略予提示。
音乐作品专辑:http://www.zgycgc.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 )

GMT+8, 2025-8-9 08:34 , Processed in 0.02099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