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4-9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把握总体结构0 D/ P4 d A) g) K$ Q9 e/ ~
4 v6 g, y, Z: {+ P/ f
% c; m- {# \5 A3 m' m, b% E- w r
q3 i4 u( t1 E7 L ]4 @+ n* V
( q0 D, f+ `5 j/ a) M在部分广为流传的分析方法中,主要的工作都放在了这一点上。然而个人认为还是先进行过前面几个步骤再做这项工作才有意义。
7 X8 E: H* E' t: g0 F1 s; ~9 V* T+ k6 i/ d
* C" G. x1 p5 R0 I
5 [# A# l! a2 f# V1 I" `; I3 j" h
1. 分析音乐材料的变化发展4 ?5 F- |+ Z# S4 } ?
1 R1 ]$ K" j; b! Z# U
从音乐材料的角度来说,古典音乐总体上是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发展尽可能多的内容。然而发展主题的方式有万千种,在已知作曲家设置了怎样的情绪变化之后,对其具体又以何种方式去发展材料才会有正确的理解。否则,你所看到的仅仅是他用了什么,而没有深层次认识到为什么会这样用。0 d0 T* x4 I( `
# Q# L3 o, M! K
譬如还是我上面的前奏曲示例。前两小节是一个完整的旋律(带有红框的灰框),有上有下。而后两小节(第二三个灰框)则是将这个旋律从节奏、音程跨度两个角度去压缩,并重复两次。, r) p8 v, {& R/ ~# @ L
8 c; B( U: x8 t p: |
如此变化的原因是,红框中旋律重音外加一个八度下跳制造了一个较大的情绪张力,因此需要一个自然地缓解。所以无论是缩短时值、压缩音的跨度还是压缩后重复两次,都能很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并且,这个缓解没有任何一个压在了强拍上的音。
2 v, s; w9 n& R& n g; P3 ]1 Q8 c% O! f, G, L
9 _9 }9 }4 n- H& G: S
5 x, E# h, G; ~9 ?' i
% @. l8 t0 p8 _5 r9 Y# d2 O2. 分析全曲,把握结构与前后关系
" @0 \1 c9 [1 A2 W+ H4 {. _3 w
N) o' g4 b4 u. Y6 l$ W. f根据所学的曲式学知识,按照以上方式将全曲捋一遍。! J3 Q- E4 [" z3 W1 y2 n
' |' q- W) p4 ?7 W+ B2 G理解各部分的功能,如奏鸣曲中的连接部,其旋律陈述性自然不强,但有可能加工自前面的主题材料。有一些奏鸣曲式呈示部“过于”庞大,因而“压缩”了展开部。
6 ?% I9 j7 |( I% C2 Z7 g! L S) {% x9 n; J) g3 n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对比前后变化重复的乐段及任何音乐材料,理解后者变化的意义。; x1 r8 I, y3 ~& O) X4 B5 O. W
7 y5 q/ ^* F7 p/ D6 ^ V; {$ h% K6 F- Y2 E a6 j1 |8 W& j) C
) K: f' C8 E l4 g3 g/ r6 Z2 V
! w- r, B K! R: G: n" D: l- y
就这个整体结构问题,它涉及到古典音乐的一个基本形态。
% A% b8 a) Y4 d" ^: M3 O6 D" w/ P; t! g& m n; N! S0 c0 B- e
大家都见过俄罗斯套娃,不管一个套娃里面的套娃有多小,但其仍然有清晰的轮廓。
z5 t2 S( L3 u# t8 G0 M1 S' S+ R' E* h9 S% \! |9 Z
古典音乐也是同理。它存在着一个基本形态,这个形态小到一个乐句,大到一个乐段乃至整个曲目。这也就造就了古典音乐无与伦比的层次感。7 f; m( ?- F; w/ `7 ]
* h4 i, f; x8 B& \6 ?. j& q; C
而这个基本形态其实很简单:情绪上的中-低-高。就有些类似于文章的开头到发展到高潮到结尾一样。
% m i3 @4 T: V) y( a+ Q3 V
& m+ z% M" t: m在前面旋律一部分,笔者已经对这一内容略有涉猎(可返回到贝多芬第一奏鸣曲一部分重新回顾)。总体来说,古典音乐作品往往会在一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陈述,而后由低转迂回或者紧张密集的情绪逐渐烘托一个高潮。因此单纯从时值上来说,中等长度的音符会出现在开头,然后低转迂回的同时短小时值音符出现,最终最长时值的音符出现在高点。
: l( q$ M% m( w& |! M8 v) O4 s. X$ {" J6 ~* ] ?( |0 A& _
比如前面的贝奏,四分音符在前,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在中间,附点四分音符在高潮点。
/ u& M- w% G% a, z+ S6 D5 p
3 B; G$ d: W7 ]. O当然,这只是一个总体笼统的概括,具体到每首曲子都有不同的展开方式,对于这个“中低高”有不同维度的体现,但都大体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且贯穿全曲。
; G+ K1 h' l( u1 y i7 k
' h/ M! H: _/ h/ Y: v
- }8 `) b& F( r7 K& q
比如这首土耳其进行曲,开头是一个中等的情绪,先有一个陈述,以八分音符为主;接下来的展开则开始出现了十六分音符,从下到上;乐句的高潮,旋律虽然没有出现四分音符,但固定在B音上的连续重复强调显然产生了类似一个长音的效果,且这一小句总体的音高位置比前面都高。这就好比难道我一条虚线“------”就会让你认为这是弯的吗?, |- W+ z7 D( d* Q f+ b3 m) I
/ I4 r2 y/ d, y6 s% k并且绿框的这个“低”的部分自身也包含了一个“中低高”。原本是四个十六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再休止半拍,这算是“中”;紧接着连续八个十六分音符,这算是“低”;然后到了最高音C,这算“高”。, i7 p# n& q: Z; f
# c# [ J2 v8 M" _
当然,这个绿框内的“中低高”并不算特别充分,连续八个十六分音符其实情绪比前面略强烈一点。但这毕竟不是俄罗斯套娃,你一个套娃里的套娃再怎么歪瓜裂枣也不会影响外面那个大的;但是如果每一个小结构内部都把这个“中低高”过程都做得很到位,就影响了整体的布局。
/ s0 B9 t( z5 T; ^) f# I5 t( f9 x) j: f5 [) b4 ?! F. Z( H$ _8 q
而且,连续短促的音的确也不是强调的情绪本身,而是作为到达这个情绪的预备,本身陈述性弱。从这个层面说还是可以管它叫“低”的。5 c2 {" f0 C1 d/ n" C
s2 X5 M. l& ]+ C+ Y
4 W! S* z P8 j; m$ D; Z, z. v0 R
' S6 }& r1 K; j1 `7 p) a: W& u1 c' x7 D$ h
有的曲目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强烈的情绪上,将其作为主题开头或者前奏。但它往往会立刻转入非常轻微,或低沉,或黯淡的情绪,然后逐渐上升返回到那个高点。譬如交响乐里面的贝五、勃一、斯克里亚宾第三交响曲;拉赫第一钢协、柴一钢协、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肖邦第二叙事曲、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等等。! }) D6 H' P1 I- L: I# D) x
3 I, c; W; @9 v" G# X' A) f前面的土耳其进行曲勉强也算这种类型,但情绪对比还不够突出。) S3 R5 N& U0 H0 Y
" b! x/ J: c) r6 S- S& }$ U
以及笔者将要谈到的这首勃拉姆斯第三钢琴奏鸣曲。, Z5 `+ L, ]/ j# l6 T) M$ i$ @
2 t- b# u. C/ @, G# l( a# [如图所示,先看下开头强烈的情绪内部其实也有“中低高”。
, p" ~- Z3 x, @. }
/ _: o4 K4 N3 _7 E/ T2 ] `接下来这个情绪达到了一个高点,是整个主题的高点;由于前面只是单纯动机重复,因而这里添加了一个下行乐句(左一红框)。$ T2 t6 ]0 l6 ^# I+ ?
- \) P2 Y; t: v* b2 f接下来的连接部则到达了低沉的情绪,逐渐上升,属于整个主部的“低”;蓝框是一个陈述性略强的动机,四分音符出现在强拍;而绿框则代表了连接部第一句内部的“低”,两个八分音符在强拍,为后面红框的一个小高潮点做准备,因而后者又属于连接部第一句的“高”。
' t, }4 ?* y/ ]/ J4 t Y( ^" z$ P+ Z
并请注意,灰框处虽然附点二分音符最长,但在它前面没有情绪突出的预备,旋律音高位置也低于前面的Ab,所以此处属于一个略坚定沉稳的结尾。
, {8 d1 E% s7 b% y
) P. \5 U- Q% q' |+ C6 j3 ^连接部结束得比较平淡,为了回到前面的高昂情绪,这里勃拉姆斯安排了一连串十六分音符去触发。而这里为了和前面的情绪做对比,把附点八分+两个32分音符放到左手,右手则改为上行,两者对话(蓝框);除此之外还有右手大跨度的上行分解和弦到高点(红框)以及左手的琶音(红圈)。
# i0 R& O" e" I/ A
2 ^3 x/ m+ `5 R K: N
副部主题也是基于同样道理,在次不再细说,以图为例。
9 T% T: i8 q: y# t% r
7 Z+ ~( D, I& L: k5 U8 c$ K图中除了不同层次等级上的“中低高”,还有相互交织情况。比如图二中第一个蓝框内的小蓝框其实是前面一句的一个小高点,但是在这里又变成了到达下一个高点的“中”;而下一个高点出现在第一个红框,但整个这几小节又变成了副部主题的“低”。) B/ B5 T, H {( o2 G
: g/ T7 \$ V) B
7 g/ D( E0 H: ^" S* G
- s0 b0 R! }& M- o' z2 C6 ^
, l1 }" s9 G& j& J% ]. Q$ j) C奏鸣曲的各部分曲式功能也透露出古典音乐“中低高”的原理。比如呈示部的主部副部主题都是陈述性的,相当于“中”;而其中间的连接部陈述性弱,相当于“低”;结束部往往可能是一个高潮,相当于“高”。. Q3 \& I( {4 H$ U* H2 {7 k) V
7 U& y8 @& U* b, U: v% X1 U4 f
而呈示部又相当于“中”,展开部虽然有更大的情绪对比,但它是肢解性的,碎片性和发展性的,陈述性弱相当于“低”;再现部如果最终是一个最大的高潮,则相当于整个乐章的“高”。' h. A L: j/ I: c8 m, i
/ a9 Q4 R+ H/ C, g+ g) ~如上图展开部的开头,立刻使用了一大连串十六分音符夸张情绪对比。2 L# @" n; m5 u' y
: Y6 `& W) m; Z, w3 A- C) m
而这个乐章的结束则是最大的高潮,我前面所属的旋律高潮音的几个特点 1. 音高位置高;2.时值长;3.处于强拍位置;4. 短时间内被反复强调;5. 经历了一个大跳在此全部符合!
$ @. c5 M' L7 K0 s m/ }
( O+ l4 Q6 h5 K+ M当然,每一首乐曲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拉赫第三钢协与勃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最大的高潮在展开部,因为交响曲也不止这一个乐章。贝多芬甚至在华尔斯坦中把整个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当作为第二乐章高潮的铺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