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标题: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登
[打印本页]
作者:
h2oaudio
时间:
2007-10-9 08:50
标题: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登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登
{% I% b8 ^% P S" c
; Z: ]8 `1 k9 ]; j
作为文化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之一,由青岛市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在青岛先后进行了3次演出,并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乔佩娟、羊鸣、仲呈祥、王祖皆、黄奇石、居其宏、冯柏铭、王晓鹰、盛和煜等专家观看演出并进行座谈。现将专家发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5 p" z2 w0 o' W' v5 H7 G+ E B. t
. ^+ [8 e/ [ E5 s1 z) j8 N
乔佩娟:看了《马向阳下乡记》现在的样子,真是高兴。这部剧确实是立起来了,有着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感人、动人,好看、好听。虽然不是没有缺点,还有待提高,但能做成这样很不容易。
7 _5 Q. G' e: ^. l
O- P. k" J6 d/ ]
现实题材的歌剧创作太难了。当初看剧本的时候,我都犯愁怎么排,还曾经跟黄定山导演说:“现代题材、现代人,怎么演?”在看戏的时候,我忍不住流泪了,这个戏最可贵、最触动人心的,就是反映了现在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基层,反映了农村老百姓的生活——他们吃没吃饱?富没富起来?如何让老百姓感受到中国的新时代、过上了新生活?这一切要靠实际行动。剧中的马向阳不是个人象征,而是党的政策的象征,是党和老百姓血肉相连关系的象征。因而,做好这部戏非常重要。
' O! H. l1 p% ^5 h5 u, a$ C
) y0 y/ ~% f9 ~/ _. O% N! H
现在,我们是按照文化部定的方向、中国民族歌剧最高水平的要求,来对这部戏负责。《马向阳下乡记》是出好戏,专家们谈了很多真知灼见,创作团队认真听取和思考后,不仅能使这出戏保持演出水平,还能做成一个精品。
( w( t! x: c& N! i" h. w/ } ^
1 r Z y. o" t( ]) t
羊鸣:《马向阳下乡记》创作任务能够完成得如此顺利,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是,担任该剧演出重任的青岛市歌舞剧院演职人员素质过硬,台上个个生气勃勃、全情投入,令人感动。二是,总导演黄定山对这个戏有着明确的定位,即好听、好看、接地气,有民族的根。这个剧让大家看到,主旋律题材的文艺作品也能很有意思,一点儿不说教。
+ C7 ~8 g. I- L7 k
6 X; L" j$ C( X7 \
文化部抓这部戏是有远见的。相比神话剧、历史剧,现代剧很难立起来,因其反映的事情近在眼前,存在一点儿小问题都会被人看出来。虽难,我们也要迎难而上,否则只能裹足不前。通过文化部今年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我们看到了文化部对创作者的鼓励、宽容,对民族歌剧精品创作的决心。我们更看到了《马向阳下乡记》每次的进步,民族歌剧发展大有希望,作为老同志我很感动。
9 ~8 \" z- n6 m
9 s6 M8 V3 o8 u# Z! l& V
仲呈祥:看完这部剧,我要对文化部推动民族歌剧繁荣发展的举措,举双手赞成。《马向阳下乡记》为什么好,恐怕我们要站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作者:
h2oaudio
时间:
2007-11-8 10:01
我认为,精准扶贫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马向阳下乡记》的创作紧跟党中央的步伐。该剧讲述了一位农科院的助理研究员马向阳下乡当第一书记、扶贫济困的感人故事。剧中,马向阳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了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不仅帮助村里人物质上富了起来,精神上也强了起来,解决了贫困村多年来的难题。
4 z& V& O) x- F; ]
9 [2 \1 i% \5 J% j
民族歌剧应该为历史性变革新阶段的成就、为新阶段中涌现的新人物树碑立传。我们高兴地看到《马向阳下乡记》自觉担负起了这个重任。
; {3 T) @$ u# H( T! U% U8 l
$ K1 f' u: m: G9 q. D
王祖皆:《马向阳下乡记》应该受到肯定,不仅人物生动、故事鲜活、充满生活气息与情趣,更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体现着精准扶贫、共同富裕的时代主题,有着深刻的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
. I8 ~% @- T* \
! a" h2 G! Q6 e6 r9 w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在中国歌剧界,缺乏民族自信和文化定力、脱离时代与群众等焦点问题亟待解决,这种情况下,《马向阳下乡记》的出现尤显珍贵,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 E, b6 N6 S7 S0 h0 F2 |- O
0 v& A9 j5 b& M; u* K
这部作品的音乐令人称赞,风味纯朴、旋律流畅,综合运用了山东地区的民歌、戏曲以及曲艺等艺术形式,使得音乐接地气、服水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圆满完成了导演创作之初就定准的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乡村喜歌剧的风格定位。
7 @5 F$ V0 M0 A I+ Q% s
, \8 ?0 o, k6 N3 y6 _! {
黄奇石:有句话说得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样,文艺作品好不好,要看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马向阳下乡记》演出时,几乎每一个唱段结束,现场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 s- h7 X' }" }4 `) ]
9 Q8 G3 n1 ^, r, ^/ V9 t6 _
好听、好看、接地气,是我看完《马向阳下乡记》的第一感受。该剧有着浓浓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选材精准,主题思想与党的重要战略、决策紧密结合,与民生密切相连,可以说“得风气之先”,这是本剧创作的一大优势。同时,在人物塑造上,每一位演员都很出色,其中老祖奶的人物设置尤为好,她的出现将村里的现实与过去连接了起来,使作品有了历史纵深感。明显看出,该剧导演黄定山在努力探索他的导演风格,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没有虚心和刻苦学习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 K4 U# i$ _; {0 p# `0 K8 W
6 k5 E8 Q1 O! a" y
居其宏:在我看来,《马向阳下乡记》是继歌剧《小二黑结婚》以来又一部农村题材的轻喜剧,还是继歌剧《拉郎配》以来以乡村歌剧为定位的作品。这个定位非常好。
# C- C) K5 j* h5 Z8 {) L; V
5 \7 Y. G5 L0 g
中国歌剧不能忘记广大农民。要知道,西方歌剧是从宫廷走向剧场的。中国民族歌剧恰恰相反,是从乡村的秧歌剧走向城市剧场的。因此,我认为,为农民写戏、写农村题材的戏、塑造新时代的农民形象是如今民族歌剧的重大使命。山东的文艺工作者20年前就提出“乡村歌剧”这个概念,现在又用自己的创作来实践“乡村歌剧”的定位,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带了一个好头。
" o: w1 X# ]9 I. \6 L
* r$ x! O, J& e, t7 ?
更重要的是,《马向阳下乡记》是文化部扶持民族歌剧以来,有意识地、自觉地践行民族歌剧的观念、语言、技法,整体呈现民族面貌的较为典型的一部民族歌剧。无论是在剧本、音乐,还是在演唱、表演等各个方面,《马向阳下乡记》都自觉践行了自《白毛女》以来的一系列民族歌剧的艺术追求。
! k1 I8 o8 [! ]1 q
# S3 F9 `& e0 Y' B# D! n+ H; b
冯柏铭:《马向阳下乡记》在喜剧方面的呈现是我最喜欢的,相比第一次看,现在喜剧的因素得到了加强,有很多重要、严肃的问题都在轻松的氛围下表达,这种幽默手法是非常高级的,如会计演唱的“钱钱钱”片段。我认为,这部剧应该贯彻这种幽默的风格。
9 U3 h3 _ k8 X! F- `" M
8 q+ g' X, v1 a: s6 K- O2 f4 C
看《马向阳下乡记》走到今天,很是欣慰。希望该剧能够先上“高原”,再攀“高峰”。
- t* R/ W [7 F9 T* s
. J s8 ^4 Y7 ~* [" I
王晓鹰:由衷向青岛市歌舞剧院表示祝贺,该剧排得如此完整和成功,实属难得。《马向阳下乡记》一开场就打消了我之前的担心,满足了我的期待。该剧有着非常强的现实生活质感,生动、火热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且歌剧感很强,有着民族歌剧探索的追求和品质。该剧的舞台呈现很好看、接地气,真切展现了当今社会基层群众的精神状态。
( J4 ~6 e$ {( |% y9 F7 d
, r( s5 p+ K/ m3 \5 `
在我看来,该剧编剧、导演的主要目的都达到了:一是探索了政策戏如何艺术化;二是体现了对喜歌剧的追求,让戏贴近生活。剧中,4个村妇的人物设置很有中国民族戏剧的特点,其表演和唱段结构都来自中国戏曲,使得演出衔接更为流畅,把舞台换景的问题解决了,这可作为打造民族歌剧的成功经验。
: T8 C) ?' U6 u$ F# Y( c& t4 H& S3 S
: r4 C5 I# I& s4 w4 Y1 z& F+ z
盛和煜:实际上,中国民族歌剧的模式没有定论,直到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看完《马向阳下乡记》,我认可它。它清新、亲切,是真正的民族歌剧。现在很多戏特别是一些歌剧作品,骨子里有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并不招人喜欢。民族歌剧不能这样,要接地气、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中。
+ ?# U9 v7 x6 Y+ E
# ~9 Y0 u$ c+ A. r" e; Y+ m
“有戏”和“草根”是《马向阳下乡记》两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在很多细节上有所体现。如李云芳和二叔争执的情节设置就很有意思,这场戏的演员表现、场景细节、舞台调度都很到位,把农村的矛盾冲突通过歌剧的形式极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欢迎光临 音频应用 (https://www.audioapp.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