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8-8-9 07:49:54
|
只看该作者
3.对比性- z2 f' u2 k0 u! m7 h
" S: \- _5 M5 ^, ^ p1 M4 `; Q! o D
在音乐中,对比是非常关键的。编曲切忌完全一样的大段拷贝。变化不一定要很大,但要有。当然,这也要看音乐的具体内容。在编曲中,对比手法主要有三种:
5 a5 k8 g- ?0 o
; |7 y$ }- J- v' `# P. H( `(1)不同情绪的对比。比如《春江花月夜》的前一段是大全奏、大力度的演奏,而后一段仅用了琵琶、箫和木鱼三件乐器。这是反差很大的对比,反衬出后段悠然自得、幽远深邃的情感。+ B$ |) Z( G+ X# D, \
* P8 F" ]2 T7 X( O/ F* H) C! V2 ^9 ~(2)旋律相同而配器不同。这是很常见的。相同的主旋律,但使用不同的配器,就把同一个旋律做了多侧面的表现,使音乐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或是更深一层的发展。* x) d3 @' d0 u2 p# i. M+ }
0 R/ C7 U0 E4 B. S$ p! |1 d
(3)问答式对比:这种方法在民间音乐中是经常出现的。如河北吹歌《放驴》、广东音乐中的《赛龙夺锦》、合奏曲《瑶族舞曲》的尾声等,都使用了这种对比手法。$ R D w$ }$ ] d, R" _0 r' B
+ g# F+ a8 s. m& C9 x7 G
4.技艺性. y, ]& p' E/ z. R
/ n7 W- @, ^% M8 R, o技艺是研习编曲者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技艺性包含两方面,一是演奏乐器的技艺性,也就是演技。二是动用乐器的技艺性,也就是配器的技能。前者是演奏者要研习的,而后者则是我们作曲者要研习的对象。但是,如果没有对前者的了解和熟知,后者就无从谈起。打个比方,你连古筝有多少根弦都不知道,就在编曲中使用古筝这个乐器,这就是很可笑的,也不可能做出什么好东西来。关于各种民族乐器的性能和演奏技巧,就是民族乐器法了。比如这件乐器的音域、声音特点、演奏技巧等等。我认为这些知识,是做为一个中国的作曲家所必须熟知浅谈民族管弦乐的编曲浅谈民族管弦乐的编曲的。( s/ h1 J2 t2 |5 }( h$ j
. ]* z: d2 S6 ~. R- J7 P
作为一个中国的音乐人,你连自己的各种民族乐器的性能都不知道,可以说是一种悲哀,也是可笑的。所以,我希望学习作曲、编曲的朋友能够尽量多去接触一些民族音乐,多听,多看书,在校的作曲专业学生应当多接触民乐专业的同学,去了解民族乐器。当然,还有很多民族管弦乐法的教材可以学习。这些其实是基本功,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在这篇文章中,我就不去讲这些东西了。如果你连“琵琶的音域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么建议先去学习一下有关教材。
: t, j6 E% X7 k- K6 c7 l9 `+ Z1 ?, p) }' c7 q) x# G
其实,不仅仅是民乐,西洋乐器也是如此。有的音乐人都闹过这样的笑话:写弦乐配器写的超过了乐器的音域,让演奏员在录音棚里哭笑不得:我乐器上根本没这个音!但是,当你对每件乐器的性能都了如指掌后,也并不能说你就一定能很有把握把编曲做好。还有一些其他问题需要注意。比如音乐的风格。民乐风格的音乐类型非常多。尤其是地域性的。比如,你根本不了解蒙古的风格,那么要做一首蒙古草原风格的音乐时,就根本无法把握。最后只能做出一首“老歌新唱”味道的东西来。这样的东西目前也很多,往往是因为音乐制作人对民族配器掌握得太少,只能用合成音色等等东西去想当然地编曲了。做为一个真正的作曲家,对于我国各地域的民族音乐特点,应该是熟知的。过去作曲系的学生都要去各地采风,就是这个原因。而现在的作曲学生采风活动则少得可怜了。! W; A" K2 e% c1 G5 M _# |
2 t& H7 v! N/ d+ W3 `二、配器的写作与修饰
8 f' y/ n) k: H+ \, E
2 I1 y# a/ u4 v: P我认为,在进行配器的写作前,首先要具备几个条件:. q' o9 {# a7 S3 `. B8 j9 M
3 T v* V q8 l4 J& }首先是乐器的知识。这一点确实是最重要的。比如弦乐、弹拨等各种乐器的构造、定弦、演奏技法、音域以及管乐的佳良音区和极限音区等等。这些是必须要知道的。其次就是记谱。目前来言,虽然民族管弦乐器的各种音色盘诸如GIGA、
; I* V$ f' S' p) t: x {/ }7 q# m A; o# w( i, }4 C" w& c
SampleTank、KONTAKT等等格式已经有很多,可以使用电脑来直接制作。但是一般在要求质量比较高的情况下,更多的民族乐器是要实录的。所以做为编曲者要掌握总谱写作的能力。
+ M5 r" B8 v/ A4 d9 w' E' h! R0 B# U) X4 C
在记谱中需要注意的是,民乐中有实际音高记谱的乐器,也有高八度或者低八度记谱的乐器。还有一些乐器用中音谱号记谱。作曲者要确定自己的记谱法,确定了就不要再更改,以免混乱。如果是用简谱来写总谱,那么首先要确定中央C在自己写的音乐中是哪个调,哪个音,是否要打高低八度点。这些都确定了,再按管、弹、打、拉的次序记入总谱。如果记谱上出现问题,就会给排练和录音带来不少麻烦。尤其是简谱的总谱,有的作者几乎是一行一个标准,一转调就更乱套了,简直让指挥头疼。我认为,作为专业的作曲,民乐的总谱应当用标准的五线谱来写,因为专业指挥是一律要看五线谱的。但大多数民乐演奏员更习惯于使用简谱。一般来说,给演奏员看的一般是简谱总谱。
+ W! ]5 c" C. a8 j! R, S- h/ v1 h
" D0 M7 C: l: a. S& H接下来说一说作品的修饰。当作品排练的时候,或者是在电脑上使用采样音色编曲的时候,如果你觉得某处配器不尽人意,可以立即修改。比如,一段旋律由竹笛演奏,你觉得音色太尖了,不适合这个旋律,你可以改一下编曲,把旋律改成用高音笙在中低音区演奏,就避免了尖锐感,而保持了一定的明亮度。如果改成曲笛2 E: \ p3 p: l+ o
( U! F/ v9 G" b3 b. ?在中音区演奏,情绪色彩就又变了。可见,乐器音色选择的变化,对音乐的表现是有很大影响的。, Y7 ?6 U5 ?; p3 |; L4 Y
/ }8 m3 k) B! S* D3 w
当然,究竟需要如何搭配,要看音乐需要表现的感情是什么。怎么才能更贴切地表现这种感情。一切由音乐本身的感情所决定。在民族风格的音乐编曲中,由一种乐器做为主奏,担任旋律声部的情况很多。除了旋律乐器之外,往往使用其他“铺底”乐器,比如弦乐,或者各种合成PAD音色。旋律乐器在音乐中的位置一般有三种:旋律乐器在和声之上,无论和声是由一群乐器或者是一件乐器,或者是合成音色的铺底,这种情况都叫做“上置”。比如一支竹笛在PAD音色铺底上独奏。旋律音色包在和声之中,这种手法称之为“包置”,比如一支高音笙和弦乐群。笙的音色是“融”在弦乐群中的。旋律乐器在和声的下方,称之为“下
; u4 p3 F0 r( L; j9 Z! q
+ H- G( Y2 ]; R, M! |置”。比如一只箫的低音区和弦乐群的高音区。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办法是可以用生活语言来称呼的,由于现在我们录音都是采取分轨录制的办法,各声部在音频编辑系统中都各自是独立的音轨,因此在编曲中可以随意再进行编辑。下面随便说一些手段:(1)“开天窗”:由于主旋律上边的配器太厚,覆盖太重,旋律听不清,于是把覆盖主旋的声部取消掉,旋律就听清楚了。当然,不能做有损音乐的事情,比如覆盖的部分中有复调因素或者承担着重要的和声效果,就不能去动。/ _9 x# g. S) f9 h* W
5 `' y! u5 w4 |0 `
(2)“塞枕头”:这与上面的例子正好相反。旋律清楚但总的音响发空、无力,而这又不是作品所要求的效果,这时我们就可以填充一些内声部的乐器。通常是和声长音,比如PAD类音色等等。
5 e: t" e0 Z% f- u8 o
% N1 I) K4 s0 x4 J(3)“加厚”:在音响显得单薄时,用同族的其他乐器做同度的补充,如高胡不足就补充二胡和中胡。柳琴不足就补充琵琶和扬琴。另外,也完全可以尝试将其他音6 C3 ]2 C D$ @& @3 s& _! y2 ?2 G
8 H( U6 t. X" R, C. C" l- I色,包括合成音色和西洋音色。比如二胡群显得单薄一点,给它叠上一轨弦乐群音色,马上就饱满了很多,但又不影响二胡的感觉。听上去依然是二胡群。# I3 _1 K6 q: ?# F3 T P$ H" r
0 i+ q: C/ i% ~( X( z2 `8 G(4)“去薄”:和上面的相反,如果声音浑浊笨重,可以去掉一些低音声部或同度重复分乐器,直到声音清晰、比例合适为止。
( p" U' D2 Z$ Q: w9 ]" X. f
: w: e! `# h5 y1 N4 e0 Y以上说到的这些,不是什么术语,也不是法则和教条,不过是一些经常会遇到的方法,仅供参考。编曲和作曲一样,要依靠作者的灵感。编曲重在实践,更重要的是音乐人的心,要用心去编曲,不用心的编曲只不过是体力劳动,根本不是艺术创作。
; t' {7 h, d$ z' s6 z/ Y4 @
1 j3 y3 @: Y/ X S5 b4 ^" D7 {8 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