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8700 发表于 2009-4-4 00:16:13

为《告别》歌曲所写的乐评(执笔:小楼昨夜又春风)

《告别》

作词:聆闻
作曲:dynaudio(修谱),方雪(方谱)

(一)
告别了青青河边草
告别了小小绿书包
告别了一山一水一片云
转身投向远方的怀抱

长路漫漫心路更加遥遥
眷恋深深留恋一秒秒
花开多少花落也会有多少
星语星愿挂着了眉梢

(二)
告别了亲人的微笑
告别了家乡的童谣(告别了欢快的童谣)
告别了一朝一夕一个梦
青春总在再见时飘摇 (青春总在再见时苦恼)

时光匆匆泪光总在闪耀(时光匆匆泪光悄悄闪耀)
人海茫茫心海忘不了
得到多少失落就会有多少
风雨之中默默地祈祷


先来说说歌词。

这歌词写得蛮不错。从词意上看,歌词作者写的应该是中学毕业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大学或谋生时的情景。依依不舍家乡的一草一木,惜别离愁,情真意切。尤其是“花开多少花落也会有多少”“得到多少失落就会有多少”这两句很有哲理。这词带点儿兴奋,带点儿感伤,带点儿怀念,带点儿期盼,也带点儿迷惘。在音乐的处理上,应该用舒缓稍慢的旋律节奏比较合适。

词作者可谓深得歌词写作的要领。在形式上,上下两节句数相等,且每行相对应的字数整齐,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一首分节歌歌词(同一段旋律唱两节或以上不同的词)。每一节的歌词又分前后两阕,前阕写实,后阕意。且从第一节到第二节的写法是由浅入深,由外而里:先是第一节写告别熟悉的家乡景物,再来第二节写告别亲人和曾经精神上的寄托。如果把第一二节的位置互换,就有深浅次序的问题了。见过不少歌词的收官都有问题,但这首歌词的官子收得好。大家比较一下“星语星愿挂着了眉梢”和“风雨之中默默地祈祷”这两句含义就知道了。换言之,如果把这两句的位置互换,这结尾就不完善了。

再来评评歌谱。

两首谱都是采用大调式和4/4拍子,都不约而同地用了音乐术语中所谓的“缓板”(意大利文Larghetto,缩写LGH),中文通俗叫法是“稍慢”的速度。修谱在记谱上标明每分钟66拍(4分音符为一拍),也就是约0.91秒钟一拍;方谱在记谱上标明每分钟60拍(4分音符为一拍),也就是约1秒钟一拍。每分钟60~66拍正是属于LGH的范围。可见两位作曲者都认同此歌词应该用缓和稍慢的旋律节奏比较合适。

修谱的旋律从全曲的最低音(低5)开始往上推,到了“长路漫漫,心路更加遥遥“时达到全曲的最高音(高1),然后就慢慢逐步回落到结尾的do(1)。这样旋律基本上呈一单波峰的正弦曲线。虽然全曲最高音的地方不一定是全曲的高 朝所在,但一般来说的确如此,特别是对于相对来说比较短小的歌曲,最高音处通常是高 潮所在。从全曲来看,修谱应该是把高 潮点放在那里。修谱的前四句每一句一小节乐节,显得非常紧凑。尤其是“转身投向远方的怀抱”那一句。九个字挤在一小节(四拍)的旋律里,而且,“怀”字占了半拍,结尾的那个“抱”字更独自占了两拍,其余的七个字要分享一拍半的时值,因此显得拥挤不堪,特别是“远方的”三个字。这样一来,唱起来和听起来会比较紧迫和较快(按其标谱上的节拍时值来分配,平均每0.195秒钟一个字),歌手咬字吐字要非常清楚才行。由于歌曲头几句用一小节乐谱(4拍)配一句歌词(8个字或更多)的关系,所以尽管作曲者用了“稍慢”的速度,但修谱给人的感觉是前几句还是比较紧凑,听起来有点儿歌轻快的味道。到了“长路漫漫。。。。”以后,节奏就放松了点,跟歌词的意境结合度比前面好,尤其是“花开多少花落也会有多少”一句在旋律上处理得很好。曲子的前奏和尾奏写得不错。

我认为,修谱如果能作以下的小改动会比较好:1)把节奏再放缓点,从每分钟66拍降到每分钟60拍或以下;2)在“转身投向远方的怀抱”那一句里,把“转身”两字拿掉(同样,第二节“青春总在再见时飘摇”那句把“青春”两字拿掉),乐谱也作相应的调整。拿掉“转身”和“青春”后对此句歌词的意义没什么影响;3)尾奏最后的高音do(高1)上加延长符,把尾奏最后的音拉长点,造成延绵不绝的效果作收(由于光靠说很难把曲谱上的东西说的清楚明白,我把原谱打印出来,按我的理解和上面所说的几点作了修改。请看下面修改稿附件。方谱也照样处理)

方谱的旋律一开首就来个5度上行大跳跃(顺便解释一下,通常旋律中相邻两音高相同进行时称为同度进行,相差为二度进行时称为级进,相差三度或四度时称为小跳,五度或以上称为大跳。在歌曲音乐旋律的创作里,同度进行,级进和小跳是必用的手法,5度大跳也常见,但超过5度的大跳尤其是连续大跳就不那么常见,因为会增加演唱的难度,只有在制造特殊的效果时或歌剧戏曲等才用。但在乐器曲里,大跳和连续大跳也是常用的表达手法。歌曲旋律创作常用的手法是在大跳后接着级进,同度进行或小跳等,两个大跳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密。另外,前低后高的级进或跳跃称为“上行”,反之称为“下行”),哆嗦了一大堆离题的话,再绕回来:方谱首两句的开头由上半拍的do(1)跳到下半拍的sol(5)。第二乐句开首更来个8度上行大跳,由上半拍的do(1)跳到下半拍的高音do(高1)。我想作曲者的意图是以旋律的大跳来制造和加重“告别”的效果。尤其是第二句首那个8度音的大跳,立刻把“告别了小小绿书包”相对于首句来说在音程上拔高了一个层次。这样一来,方谱在第二乐句就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高2),虽然如此,但从全曲的旋律结构来看,此曲的高 潮并不在此处。在“告别了一山一水一片云”那句里,最后那个“云”字作曲者把它的音高也拉上去,也就是说在“片云”这相邻两字来个6度的大跳(从3到高1)。而在同一乐句里,也就是前面的“一水”,也有一个5度的大跳(从4到高1),两个大跳之间距很靠近,这种旋律的处理手法在歌曲里不是没有但并不常见。从其旋律的走向来看,这个“云”字应该往低走比较合理,而且,“一片云”读起来那个“云”字的语音念起来也是比较沉的。如果把“云”字的音拔高,在音乐术语上叫“倒字”。如果音乐上的音调跟字词的音调相辅,在音乐术语上就叫“正字”。在歌曲上,倒字也是常见的现象,前面说过的作曲者在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开首“告别”上用了5度和8度的上行大跳,这也是倒字,因为“告别”两字的语音念起来是前高后低,而大跳的方向是上行的。“倒字”是不可能避免的,但应该尽可能少用。往下,方谱在“长路漫漫心路更加遥遥”和“眷恋深深留恋一秒秒”二句里前半部分用了连续同级进行的手法,制造一种紧迫凝聚的效果,为下面一句“花开多少花落也会有多少”推到全曲的高 潮作了铺垫。这句的前半部也用了两个连续同度进行,且句末的“多少”两字也是用了倒字的手法。方谱的旋律线是呈多峰型(或波浪型)的正弦曲线。

方谱里用了不少“休止符”(顿停号)几乎每乐句的尾都用,我猜作曲者的意图是用顿停号来减短长音的时值。我的看法是,休止符运用得好的话,能增强音乐的感染力,但如果用滥了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为休止符的作用是使行进间的旋律骤然停下来,用多了会影响旋律的流畅性。方谱的节拍时值是每分钟60拍,也就是每秒钟一拍,想想看每唱一句就停顿一秒,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听起来肯定会给人一种断断续续的感受。我阅读研究过不少的中外歌曲的歌谱,记得有一位名叫郑律成的作曲家,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过不少有名的歌曲作品,如《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都喜欢大量运用休止符。他在那个年代所作的歌曲多为抗战或战斗歌曲,都是激动人心的进行曲之类的作品。再有就是本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里出现的《歌唱祖国》一歌(其实这也是一首老歌了):“。。。越过高山,越过平原,。。。”那一段里也是几乎每一句就有一个停顿号(但只有半拍的时值长度)。在进行曲等里面运用休止符是为了方便唱者换气,且能达到铿锵有力及整齐划一的效果。在抒情歌里如果只是为了减少音符的时值而几乎每句都用休止符就值得商榷了。

我认为,方谱如果能作以下的小改动会比较好:1)把休止符全部拿掉,唱多一拍的时值(从三拍延长至四拍)对此歌来说效果会更好;2)在“长路漫漫心路更加遥遥”那一句里,两个“遥”字间加一个修饰音mi(3),最后的“遥”字后面把休止符拿掉后延长一拍,这两处改动后合起来可营造出“遥遥”的韵味。原谱在最后的“遥”字后用了休止符令人有急刹车的感受,没了那“漫漫”“遥遥”的味道;3)歌的尾句作点小改动,把“星语星愿挂着了眉梢”改为“星语星愿挂在眉梢”。同样,“风雨之中默默地祈祷”改为“风雨之中默默祈祷”,去掉的都是衬字,对歌词的原意没有影响。这样做唱起来比较顺。可能有人会问为何在修谱不必如此做?这是由于两谱的结尾处理不一样所致。

6498700 发表于 2009-4-4 00:39:35

需要说明的是方雪版的是先曲后填词,写乐评的老师并不知晓,所以按的是后谱曲而言的。

modular 发表于 2009-4-4 10:35:18

评点好精到呀,学习学习再学习:victory:

音频应用 发表于 2010-1-24 08:22:01

[引用小楼昨夜又春风的帖子]
(楼主注: 以下是俺以前在别的论坛里所写的歌评。转来这里给各位同好批评指教。歌谱由于没有征求过作者本人,故不便转过来。本坛的方雪是其中一位作曲者。)


[原创] 为《告别》歌曲所写的歌评




《告别》

作词:聆闻
作曲:dynaudio(修谱),方雪(方谱)

(一)
告别了青青河边草
告别了小小绿书包
告别了一山一水一片云
转身投向远方的怀抱

长路漫漫心路更加遥遥
眷恋深深留恋一秒秒
花开多少花落也会有多少
星语星愿挂着了眉梢

(二)
告别了亲人的微笑
告别了家乡的童谣(方谱改作“告别了欢快的童谣”)
告别了一朝一夕一个梦
青春总在再见时飘摇 (方谱改作“青春总在再见时苦恼”)

时光匆匆泪光总在闪耀(方谱改作“时光匆匆泪光悄悄闪耀”)
人海茫茫心海忘不了
得到多少失落就会有多少
风雨之中默默地祈祷


先来说说歌词。

这歌词写得蛮不错。从词意上看,歌词作者写的应该是中学毕业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大学或谋生时的情景。依依不舍家乡的一草一木,惜别离愁,情真意切。尤其是“花开多少花落也会有多少”“得到多少失落就会有多少”这两句很有哲理。这词带点儿兴奋,带点儿感伤,带点儿怀念,带点儿期盼,也带点儿迷惘。在音乐的处理上,应该用舒缓稍慢的旋律节奏比较合适。

词作者可谓深得歌词写作的要领。在形式上,上下两节句数相等,且每行相对应的字数整齐,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一首分节歌歌词(同一段旋律唱两节或以上不同的词)。每一节的歌词又分前后两阕,前阕写实,后阕意。且从第一节到第二节的写法是由浅入深,由外而里:先是第一节写告别熟悉的家乡景物,再来第二节写告别亲人和曾经精神上的寄托。如果把第一二节的位置互换,就有深浅次序的问题了。见过不少歌词的收官都有问题,但这首歌词的官子收得好。大家比较一下“星语星愿挂着了眉梢”和“风雨之中默默地祈祷”这两句含义就知道了。换言之,如果把这两句的位置互换,这结尾就不完善了。

方谱对第二节歌词作了点修改大概是由于作曲的需要或作曲者对歌词的理解不同,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对比一下原作,我觉得方谱的修改之处还算比较合理,但“家乡”改作“欢乐”不必要,我认为还是原作的“家乡”比较贴切主题。另外,原作的“青春总在再见时飘摇(或苦恼(方谱))”一句里的“再见”如能改为“道别”就更贴切了。虽然“再见”一词习惯上常被人们在分手时所说,但其真正含意不是道别,而是“迟下再会”。

再来评评歌谱。

两首谱都是采用大调式和4/4拍子,都不约而同地用了音乐术语中所谓的“缓板”(意大利文Larghetto,缩写LGH),中文通俗叫法是“稍慢”的速度。修谱在记谱上标明每分钟66拍(4分音符为一拍),也就是约0.91秒钟一拍;方谱在记谱上标明每分钟60拍(4分音符为一拍),也就是约1秒钟一拍。每分钟60~66拍正是属于LGH的范围。可见两位作曲者都认同此歌词应该用缓和稍慢的旋律节奏比较合适。

修谱的旋律从全曲的最低音(低5)开始往上推,到了“长路漫漫,心路更加遥遥“时达到全曲的最高音(高1),然后就慢慢逐步回落到结尾的do(1)。这样旋律基本上呈一单波峰的正弦曲线。虽然全曲最高音的地方不一定是全曲的高 朝所在,但一般来说的确如此,特别是对于相对来说比较短小的歌曲,最高音处通常是高 潮所在。从全曲来看,修谱应该是把高 潮点放在那里。修谱的前四句每一句一小节乐节,显得非常紧凑。尤其是“转身投向远方的怀抱”那一句。九个字挤在一小节(四拍)的旋律里,而且,“怀”字占了半拍,结尾的那个“抱”字更独自占了两拍,其余的七个字要分享一拍半的时值,因此显得拥挤不堪,特别是“远方的”三个字。这样一来,唱起来和听起来会比较紧迫和较快(按其标谱上的节拍时值来分配,平均每0.195秒钟一个字),歌手咬字吐字要非常清楚才行。由于歌曲头几句用一小节乐谱(4拍)配一句歌词(8个字或更多)的关系,所以尽管作曲者用了“稍慢”的速度,但修谱给人的感觉是前几句还是比较紧凑,听起来有点儿歌轻快的味道。到了“长路漫漫。。。。”以后,节奏就放松了点,跟歌词的意境结合度比前面好,尤其是“花开多少花落也会有多少”一句在旋律上处理得很好。曲子的前奏和尾奏写得不错。

我认为,修谱如果能作以下的小改动会比较好:1)把节奏再放缓点,从每分钟66拍降到每分钟60拍或以下;2)在“转身投向远方的怀抱”那一句里,把“转身”两字拿掉(同样,第二节“青春总在再见时飘摇”那句把“青春”两字拿掉),乐谱也作相应的调整。拿掉“转身”和“青春”后对此句歌词的意义没什么影响;3)尾奏最后的高音do(高1)上加延长符,把尾奏最后的音拉长点,造成延绵不绝的效果作收(由于光靠说很难把曲谱上的东西说的清楚明白,我把原谱打印出来,按我的理解和上面所说的几点作了修改。请看下面修改稿附件。方谱也照样处理)

方谱的旋律一开首就来个5度上行大跳跃(顺便解释一下,通常旋律中相邻两音高相同进行时称为同度进行,相差为二度进行时称为级进,相差三度或四度时称为小跳,五度或以上称为大跳。在歌曲音乐旋律的创作里,同度进行,级进和小跳是必用的手法,5度大跳也常见,但超过5度的大跳尤其是连续大跳就不那么常见,因为会增加演唱的难度,只有在制造特殊的效果时或歌剧戏曲等才用。但在乐器曲里,大跳和连续大跳也是常用的表达手法。歌曲旋律创作常用的手法是在大跳后接着级进,同度进行或小跳等,两个大跳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密。另外,前低后高的级进或跳跃称为“上行”,反之称为“下行”),哆嗦了一大堆离题的话,再绕回来:方谱首两句的开头由上半拍的do(1)跳到下半拍的sol(5)。第二乐句开首更来个8度上行大跳,由上半拍的do(1)跳到下半拍的高音do(高1)。我想作曲者的意图是以旋律的大跳来制造和加重“告别”的效果。尤其是第二句首那个8度音的大跳,立刻把“告别了小小绿书包”相对于首句来说在音程上拔高了一个层次。这样一来,方谱在第二乐句就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高2),虽然如此,但从全曲的旋律结构来看,此曲的高 潮并不在此处。在“告别了一山一水一片云”那句里,最后那个“云”字作曲者把它的音高也拉上去,也就是说在“片云”这相邻两字来个6度的大跳(从3到高1)。而在同一乐句里,也就是前面的“一水”,也有一个5度的大跳(从4到高1),两个大跳之间距很靠近,这种旋律的处理手法在歌曲里不是没有但并不常见。从其旋律的走向来看,这个“云”字应该往低走比较合理,而且,“一片云”读起来那个“云”字的语音念起来也是比较沉的。如果把“云”字的音拔高,在音乐术语上叫“倒字”。如果音乐上的音调跟字词的音调相辅,在音乐术语上就叫“正字”。在歌曲上,倒字也是常见的现象,前面说过的作曲者在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开首“告别”上用了5度和8度的上行大跳,这也是倒字,因为“告别”两字的语音念起来是前高后低,而大跳的方向是上行的。“倒字”是不可能避免的,但应该尽可能少用。往下,方谱在“长路漫漫心路更加遥遥”和“眷恋深深留恋一秒秒”二句里前半部分用了连续同级进行的手法,制造一种紧迫凝聚的效果,为下面一句“花开多少花落也会有多少”推到全曲的高 潮作了铺垫。这句的前半部也用了两个连续同度进行,且句末的“多少”两字也是用了倒字的手法。方谱的旋律线是呈多峰型(或波浪型)的正弦曲线。

方谱里用了不少“休止符”(顿停号)几乎每乐句的尾都用,我猜作曲者的意图是用顿停号来减短长音的时值。我的看法是,休止符运用得好的话,能增强音乐的感染力,但如果用滥了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为休止符的作用是使行进间的旋律骤然停下来,用多了会影响旋律的流畅性。方谱的节拍时值是每分钟60拍,也就是每秒钟一拍,想想看每唱一句就停顿一秒,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听起来肯定会给人一种断断续续的感受。我阅读研究过不少的中外歌曲的歌谱,记得有一位名叫郑律成的作曲家,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过不少有名的歌曲作品,如《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都喜欢大量运用休止符。他在那个年代所作的歌曲多为抗战或战斗歌曲,都是激动人心的进行曲之类的作品。再有就是本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里出现的《歌唱祖国》一歌(其实这也是一首老歌了):“。。。越过高山,越过平原,。。。”那一段里也是几乎每一句就有一个停顿号(但只有半拍的时值长度)。在进行曲等里面运用休止符是为了方便唱者换气,且能达到铿锵有力及整齐划一的效果。在抒情歌里如果只是为了减少音符的时值而几乎每句都用休止符就值得商榷了。

我认为,方谱如果能作以下的小改动会比较好:1)把休止符全部拿掉,唱多一拍的时值(从三拍延长至四拍)对此歌来说效果会更好;2)在“长路漫漫心路更加遥遥”那一句里,两个“遥”字间加一个修饰音mi(3),最后的“遥”字后面把休止符拿掉后延长一拍,这两处改动后合起来可营造出“遥遥”的韵味。原谱在最后的“遥”字后用了休止符令人有急刹车的感受,没了那“漫漫”“遥遥”的味道;3)歌的尾句作点小改动,把“星语星愿挂着了眉梢”改为“星语星愿挂在眉梢”。同样,“风雨之中默默地祈祷”改为“风雨之中默默祈祷”,去掉的都是衬字,对歌词的原意没有影响。这样做唱起来比较顺。可能有人会问为何在修谱不必如此做?这是由于两谱的结尾处理不一样所致。

berklee 发表于 2010-1-24 10:10:49

小楼昨夜又春风 老师也许还不知道我更喜欢在没词的情况下写曲,就像您评的这首《告别》就是词家的填词作品。请您来这里http://www.audioapp.cn/thread-96404-1-55.html这是写完曲在第一时间发表的。我也是第一个填词的人,请您赐教:handshake这种写歌方式我以前常用。如果您愿意我可以再给您提供例子。当时所以选用这样的休止符,是听着用萨克斯演奏出来这样好听,它一顿有个一拽的感觉,觉得这样比较有美感。其实我也看过许多流行曲谱,很多有使用一拍休止符的例子

菜鸟 发表于 2010-1-24 13:27:29

辛苦,辛苦,写得很详细呢。

helou 发表于 2010-2-11 08:10:07

聆闻友的歌词写得是很不错且又多产!

xintong 发表于 2010-2-11 13:09:24

入木三分,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告别》歌曲所写的乐评(执笔:小楼昨夜又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