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sis 发表于 2007-6-16 20:13:47

第2乐章-贝多芬第15“田园”钢琴奏鸣曲

第2乐章-贝多芬第15“田园”钢琴奏鸣曲


第二乐章

此乐章优雅沉静,很象是段甜美的浪漫曲,虽然是小凋,却很有朝气,充满了自由自在的幽默,贝多芬非常器重这个乐章,直到他的晚年仍很有兴趣地弹奏这个乐章。

这个乐章较好地充实了这部作品的明亮色彩,特别出色的是在心理上有两重性的特点,主观与客观融合在一起,在明确的步伐中有心灵痛苦的回声反应。贝多芬如此准确地抓住了古老而简单的故事风音乐,抓住了率直民间即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以丰富的想象来寻求相适应的表现。因此,乐章很容易使人感到优雅、感到是一种爱的呼唤、是生动的喜悦。它的主题由于级进而和第一乐章的主要主题相似,是一种登仙般的陶醉之境。中间部分市着特别明亮的情绪、异常明快的舞曲风格、飘散着诙谐的气氛,在音响上令人想起弦乐四重奏,贝多芬式的憧憬之情在逐渐上升、逐渐变薄。再现部的陈述中引进了优美的音型及变奏因素,诱使人们沉醉于甜美、忧愁的色彩之中。在尾声中出现了紧张的期待及疑问的音

调,笼罩在小调的墨色之中,它象落进深谷间,在轰然严肃的鸣响中,向着遥远的世界憧憬、如梦,最后仍是沉思的忧愁逐渐消失。

安.鲁宾斯坦认为这个乐章是“快活和滑稽。”塞耶曾把它形容成:“如同从炎阳下走进树荫。”对于这个乐章,贝多芬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曾特别钟爱过,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去想象这时期贝多芬和朱莉彼此相爱时那温馨缠绵的心境。乐章融入了贝多芬的精神世界,接触了民间与乡间的生活,是贝多芬个人不安感情的诚挚表达。

演奏注释

行板速度与第一乐章速度是有联系的,前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等于这乐章的1小节。右手应当弹得富有歌唱性,洋溢着甜美的气氛,而左手颇有表现力的断奏应相当短促、干脆、成为8小节主题的背景,好象是在拨奏,感觉一定要抓住,可以不用踏板。第一部分是重复乐段,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

(crest.)应从piu p开始。

突然的p,注意右手的休止。

第一拍的八分音符和弦要柔和地放掉,做好(crest.)至突然p的音响。

中间部分用的是新材料,是属和弦结构。左手挟着A音的持续音脉动应十分均匀,右手好似长笛式双簧管尖锐的三度,注意高音声部的线条连贯,为明亮的音乐引入了戏剧性的因素。

八度高音的旋律要做好小指的勾出。

第三部分将开始的乐段改为6小节乐句,左手仍是断奏。

主调完全终止。

三声中部第一部分,速度必须稳定,节拍不变,但调性变为同名大调(D大调)。第一部分是重复乐段,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属大调完满的完全终止。节奏主题及进行曲风的动机表情须丰富些,这组和弦应有弹性。

这个重音不要超出p的范围。

第二部分的前半是主题性格发展部分,f、p的对比要明显。

左右手都要极其连贯。

第二部分的后半再现了第一个乐句,结束是完满的完全终止。

Alesis 发表于 2007-6-16 21:52:47

再现除了较多变奏外,基本上是第一乐句的重复。

这里三十二分音符的变奏要弹得轻巧、连贯,以生动体现出节奏和旋律装饰的灵活性,是p的性质。

高音声部仍是主导声部,每四个三十二分音符的第一个音是旋律音(A—G—A一bB—B—A)。

这里仍是p的性质,左手的连奏柔美些,在连续的走句中更注意准确、细致。

左右手交叉必须毫无间断之感。

突然的p。

第二拍的后半拍是尖锐的不协和和弦。

左右手又都是连奏的效果。

第二拍上可以做一个(dim·)。

尾声引回了主歌谣曲式三声中部的动机,速度严格保持不变。

突然的p,两个延长号都相当于半小节,这是表示期待的疑问。

速度不能变,整个音乐情绪是朴素的、诚挚的。

这里是短小、不安的冲动。

做好连音线,以减弱音量,慢慢消失,仿佛是梦幻般的结束。

2546350 发表于 2007-6-17 10:46:15

哇!受用、学习了!太感谢楼主了…

icon 发表于 2007-6-17 10:59:02

很厉害!祝贺!

luyinliu 发表于 2007-6-17 17:09:51

这儿很精彩: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2乐章-贝多芬第15“田园”钢琴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