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谣歌曲的创作经验
关于民谣歌曲的创作经验!相信很多人在创作民谣歌曲的时候,总是只能弄出来一段小样、然后便无法继续下去了,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觉得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民谣歌曲一般要么是二声部的复调音乐,要么是分解和弦伴奏的主调音乐,当然第三种就是两种交替使用的类型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分解和弦伴奏的主调音乐用的要比二声部复调音乐要多。先来澄清一个概念。在民谣歌曲中,我们唱的词其实就是旋律,与乐器演奏的不同是在于用我们的嘴巴这个“乐器”唱出来的。
一
那么先说用的比较多的分解和弦伴奏,一般在旋律确定之后给旋律配上合适的和弦,此时配的和弦一般是用柱式和弦,然后再对配的和弦与旋律的协和度进行优化,这其中既包括和弦和它对应的旋律之间的顺畅关系,就是纵向和声的关系,还要考虑到横向和弦与和弦之间进行的顺畅度,这是横向线条的关系。这里的顺畅度包括两个小的方面的具体体现:
和弦的色彩是不是符合歌曲情绪,是不是能让伴奏更加的丰富多彩。
和弦的功能是不是符合逻辑,自然大方。
分解的节奏上要注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目的是:
造成节奏上的对比。
使分解和唱的旋律更加融合。
具体的说,一般是一句歌词前面唱的比较多的部分歌词比较密的部分,配的分解是比较少的音,相反唱的词比较稀疏的时候,为了”填充“歌词留下的空档,分解一般是相对稠密的音。极致状况就是一句歌词的最后一句恰好是下一个和弦的第一或者第二拍结束的,那么在剩下的两拍中自然要用比较稠密的分解和弦音。
二
在上面基本确定了旋律的柱式和弦之后,就到了给和弦进行分解的环节了。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需要多练习积累乐感的过程。除了基本要注意的地方以外,在这里我只能给你讲一些我的经验。先说说基本的思路,因为一般只有一般吉他的原因,但是完整的音乐应该是既有高音部也有中音部还有低音部的。
那么就说说这三个(若加上下中音部就是四个,下中音部的作用和中音部相似)音部的作用,高音部一般是旋律音部,就是歌曲唱的词的调调所在的音部。所以高音部的特点是灵活性比较大,流动性强,富于旋律化。
低音部是高音部的对比音部,起到衬托高音部的作用,它的进行方向一般与高音部反向。它的旋律化仅次于高音部(其实这里就已经有复调音乐的味道了)。
而中音部则是起到链接高低两个音部的作用。它的旋律性最弱,主要要保持稳定(因为它处在过渡链接音部的位置)。
总结起来就是,高音部的旋律化最强,灵活性最大,低音部次之,中音部最弱。这是在高音部担任旋律音部的情况下,低音部也可以担任旋律音部,基本上把上面高低音部的作用倒过来就行了。
这是分解和弦在纵向方面要注意的问题。那么横向方面呢?就是要尽量保持分解和弦的旋律性,就是你分解出来的连在一起让人觉得就像是一段独立的旋律一般。要做到这一点,常用的办法有:
a. 共同音的保持。而且一般是高音部共同音的保持。例如在分解C和弦和G和弦的时候,如果采用C和弦(01023X)的指法,G和弦采用(300023)的指法,在分解的时候高音部缺乏必要的显著共同音,此时不妨将C和弦的指法变化一下,改用C和弦(31023x)的指法,那么在一弦三品就出现了C和弦与G和弦的共同音,如此一来在分解的时候,C和弦与G和弦的联系就更加紧密,听起来也更加顺畅了。
b. 低音部的旋律化。上面是说过我们一般在分解和弦的时候弹奏的是和弦的根音,或者换句话说一般和弦的低音就是和弦的根音。这种分解办法的好处是简单明了,突出和弦的特性,但是缺点是让和弦分解的时候和弦与和弦进行之间低音部显得唐突和粗犷,却反旋律性,就是活在情况下一般低音部的独立旋律性不强,甚至没有。解决办法就是改变低音部的进行,有两种办法,一是运用转位和弦。二是运用分割和弦。这里限于篇幅不多谈转位和弦与分割和弦。
c. 和弦外音的使用。和弦外音是一个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美化和声有很大意义的手段。足可以专门开一专题论述,所以有机会再来分析。
三
至于二声部的复调伴奏,还是另外论述。而开篇所说的二声部复调和主调分解交替混用的第三种,在你熟练掌握了前两种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无师自通,就不赘述。现在稍微的总结一下上面说的,就是说一般民谣创作的步骤是:
确定旋律,就是你唱的歌词的旋律。
确定和美化为旋律伴奏的柱式和弦。
运用各种辅助手段进行和弦的分解并美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