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乐章-贝多芬第15“田园”钢琴奏鸣曲
第4乐章-贝多芬第15“田园”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
回旋曲的终结乐章充满了明朗而快活的田园气氛,各主题的性格紧密联系和《第六交响曲》的终乐章极为相似,是一段悠扬的 田园音乐。乐章充满明亮、活泼愉快的情感,整个主要主题复合体获得了民间风笛曲的特点,深切表达了快乐的情景运动和对大自然及民间生活的感受和喜悦。这儿虽然已经没有第一乐章神秘的森林形象,但其清新、明朗的音响极其自然地使人联想起宽广的田地和草原,显露出浓郁的田园风味。主要主题好象是牧歌,副主题又极近似号角的音调,牧歌和打猎形象紧密相联,互相渗透,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在这乐章中,随处可以看出贝多芬是如何小心地要使全体获得统一和分化。开头那持续很长的固执低音,很快就使人回想起第一乐章开头固执的低音,下降再升高的旋律线也是这部作品中所有旋律的基本形态之一,加入其转位的细致起伏,由随后的所有乐句引接,为这乐章增添了细腻的色泽。
许多音乐评论家对乐章作了种种的联想,留下了这些形象的描绘和论说:“如远处传来的钟声,或是森林的微语。”“忆想起牧童的音乐。”贝多芬以回旋形的入微起伏,波及了所有的乐节,并赋入特别细微的色调,使动机的强大生命力与整个乐章完全融合在一起。贝多芬又充分地加进了回归性、固执低音、基本旋律的转位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作品基本形态的有机性联结,使人们陶醉在美丽的世界里。
总之,乐章那开阔、透明、轻快的空气带来了稳健的力感,使优美陶醉的世界与苍劲有力的活动式世界结合起来。可以看出,贝多芬不管是处在什么样的神游世界中也从未忘掉世界式宇宙的整体。
演奏注释
[弱起小节]左手一开始就是圆滑奏,右手的休止要准确,在左手主音持续音轻快的节奏上奏出了回旋曲主题,主题结构与第一乐章的主要主题相似,两个部分都是重复乐句,四次终止都是主调的完全终止。
反复了主题,颇有牧歌的感觉。
仔细地在第一拍上做好每一个渐强和渐弱,并把句子表达清楚。
第二部分是重复乐句,略有变奏,旋律中的十六分音符要认真弹奏清楚,平稳些。
第六拍上的两个十六分音符不要和下一段落的开始连在一起。
转到副主题调性(A大调),乘着琶音做渐强,不必喧闹,左右手必须配合默契、整齐干净,每一次稍稍强调第一拍,音乐的感觉是一种潺潺流动的声音。
停在A大调的属和弦,sf只管低音声部,所有的停顿和休止都要绝对准确地做到,速度没有改变。
进入了卡农风格的副主题,是模仿结构的变奏重复乐句。这个主题富有田园的情趣,近似号角音调,军号般的歌声清脆、明亮,好象是从广阔的天空上传来,要注意防止强调每一个四分音符。 sf要准确地在所标记的地方做到,但不必有(cresc.)。
认真做好颤音的奏法。
这里是个重复片断,注意A音应延长保持2小节,左手是sf的音量,右手的分解要清楚。
转回主调。
这里不要离开基本速度,休止停顿要准确。
主要主题的再现。
第一部分的重复也是变奏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要弹得轻巧些。
转为G大调的连接段落,很象是主题的发展,伴奏部分的音型转向了右手,注意其连线和弹奏的性质保持不变,左手大跨度的断奏要十分明晰、干净利落。
最后一拍要做出一个明显的句逗来。
近似三声中部。主题和答题的规则(主调——属调——主调),pp要深刻地做出,整个赋格风的形态要有歌唱性,是一种紧张的内在之力。前4小节的主导声部是高音声部,音乐性质是平静冥想的。
主导声部是低音声部。
主题以戏剧性的音调在高音声部显现,是六个声部的写法,并开始了鲜明的(cresc.),以导向高潮。
主题又转到了低音声部,与右手声部相互呼应,节奏上一定要做到天衣无缝。
在属音上的持续音停顿,用结束主题的材料发展,音乐马上缓和了悲剧性的紧张,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八度激烈地铺开,应当弹得响亮、庄严、欢乐,所有的sf准确地表现在左手所标记处上。
非常鲜明地做出ff。
速度一直不能改变,音阶跑动要均匀、颗粒清楚。
这个延长号大约等于1小节。
再现部。再现部几乎完全重复了呈示部并规则地再现。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
尾声,贝多芬以一种典型力度增长的手法,以清晰的节奏和不断增长的音调相结合构成华彩的性质,速度一定不能改变,直到(cresc.)开始。右手的四分音符断音轻轻放掉,左手的连音要表现得非常细致。
在主调属和弦上停顿,延长记号出现在属七和弦上,可以自由处理。
从弱开始,“近似紧缩段”,此急板作为加强风笛式低音,用精湛的十六分音符对旋律陈述出来,低音声部采用了与主题的伴奏型相同的形态,要弹得十分激动、华丽灿烂,把(p—f—ff)音量推出来,使乐章在极为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哇!受用、学习了!太感谢楼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