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乐章-贝多芬第18钢琴奏鸣曲
第2乐章-贝多芬第18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这是个奇异的诙谐曲,是采用不寻常的二拍子节奏的奏鸣曲式写作的,它的基本主题陈述是在暗淡的钢琴音区里,整个乐章充满了动摇的气氛,充满了某种恶毒的讥讽,具有贝多芬的幽默特点,它的形成是压缩的奏鸣曲式快板。乐章以那精灵飞舞般的彻底断奏贯穿节奏,其敏感的弹性是无以比拟的。兰兹的意见认为:这首诙谐曲是“非常钢琴化的。”事实上,在这乐章中我们一直感觉到贝多芬钢琴思维常见的“乐队性”以及音区对比的效果和模仿乐器的音色。
呈示部的主要主题是由三部形式组成的,其主题具有心情飘浮的性格,也多少显示出郁郁不乐的表情。副主题是一种纯粹的节奏表现,旋律性几乎消失无踪。展开部先是在主要主题的F大调出现,其后副主题继之又以G大调再现了主要主题,最后成为非主题的片断音行,接着音阶在主音调上下降进入再现部。再现部按照规定进行,主、副主题同是在主调上出现。结尾是以呈示部的小结尾与副主题同样被扩张的材料构成,以开朗的表情轻快地进行,
体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效果。
这一乐章其诙谐曲好象把号角声交响化了,功能形多在奏鸣曲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诙谐曲坚决脱离了第一乐章抒情的心境,非常客观地完全超脱了自己,很象是节日的管乐音乐片断。在十八世纪这种类型的音乐是很多的,但是贝多芬从英勇的革命年代的实践中吸收了气魄和光彩,用它们来丰富这些古老的形象。
总之,这是个独特的、引人注目的乐章,强烈的节奏、生硬古怪的断奏进行、音力的激烈变化造成了特异的高潮,它自始至终充满着一股震人心弦的紧迫力,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贝多芬声乐的魔性。
演奏注释
主要主题是三部歌谣曲式,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左手十六分音符断奏是连续的,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触键须优雅、轻而短,整齐且牢实地。所有的sf不能破坏总的音响,应弹得很肯定,甚至很激烈。
注意F音与后面F音相连。
中间部分用部分重复开始,即在高八度上重复上面的完全终止。
三十二分音符应弹得十分准确。
第二拍后半拍的颤音要弹得色泽明亮些。
开始了用新材料的齐奏,它通过f小调进行到主调的属和弦,注意是pp的性质,可以有些(poco ritard.)。
(a tempo),并有(cresc.)推进的气势,注意(bD一bB—G一bE)的乐行。
停在属和弦上,延长号约等于1小节,其后的三连音要十分圆顺且干净连接。第三部分规则地再现了开始的乐段,要注意弱拍与强拍上的sf、p交替变化。
连接段落,把即将出现的副主题特征先现出来。
双手的强和弦应节奏准确弹出,是极强音力的表现。
随着左手的激烈节奏而进入bB大调的副主题。副主题是乐句,在属调上从连接段落中自然地发展出来,用减七和弦代替属七和弦开始,用完全终止结束。
叠入第一个结束主题,其曲式是在重复终止的基础上构成双片断,它后面是两个在不同音区上的部分重复。左手部分的陈述较难,指法应认真选择和推敲,但(sempre stacc.)和pp的性质不能变。
第二个结束主题是由双动机构成的四小节片断。
这个sf要切实做出。
(decresc.)要有把握地表现,不能削弱往后sf与p的对比。
展开部。在三度关系的F大调开始,用主要主题和副主题发展。 p要来得突然,整齐地颗粒上行,并做出(cresc.)。
五连音、六连音等在左右手配合的时值须准确、流动些,交替的连断奏法要明确,不能有任何含糊。
主调的属和弦出现,是p的性质,一直到(a tempo)。
与减七和弦交替出现后,很快在主调的属七和弦上稳定下来。
这些sf要l来得强烈,但是不能破坏总的p音响。
顿音的十六分音符和后面渐弱渐慢的八分音符,丛高音区急促地下行到低音区。
从(ritard.)引入再现部。
再现部。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基本上是无变化地再现,其变奏是中间声部的重复音和旋律上的辅助音。
与呈示部的进行方向不同,先向下属方向离调(bG大调),后又转回主调。
副主题和后面的结束主题全部经过相应的移调准确地再现。
尾声,它保留了十六分音符和顿音的特点,先提高音区并加强力度,而后音区下降并渐弱。
确实地把握速度,在弱音响中结束。 哇!受用、学习了!太感谢楼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