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弦标记与副属和弦的问题
和弦标记与副属和弦的问题学习和声过程中许多人可能都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和弦有两种(以上)标记方法,一种是罗马数字(I, ii, V/vi…)一种是大写字母(T, TSii, D/TSvi)。目前来说采用罗马数字标记的更多,除了斯波索宾和声学外很少再见到谁还用字母标记。
《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对此有详细的介绍:这两种标记方法产生自欧洲和声理论在源头上的分歧——音阶音级理论与功能主义理论。两种理论中前者认为和弦是自然音阶中每个音级所生成的,因此用音级表示和弦;后者则认为和弦更重要的属性是其与主和弦的关系(也就是功能),因此用功能来表示和弦。两种理论的雏形都可以在拉莫的和声学著作里找到,其后在欧洲分别被一批理论家发扬光大,如今各自发挥着对和声教学的影响。应该说今天很难看到一本和声教材敢完全摈弃两个流派中的一个。
功能理论比音级理论更深刻地探讨了和弦进行的逻辑,但如果在标记方法中要处处体现出功能逻辑则显得繁琐,这也许是如今绝大多数著作都采用罗马数字标记的原因——但不表示他们因此就否认功能主义思维。
两种标记中都会遇到离调和弦:V/V或DD,这种建立在临时调上的大小七和弦称为副属和弦——Secondary Dominant。其意义不言自明,即副调的属和弦——例如斯波索宾和声教材中译版第三十二章即有如下定义:
“在离调中充当副调属和弦的叫做副属和弦……”
权威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对副属和弦亦有定义,我全文摘录如下:
“Applied dominant
(Ger. Zwischendominante).
The dominant of a degree other than the tonic, usually indicated by the symbol ‘V/’. Thus in the key of C major, for instance, a D major triad may function as V/V, an E major triad as V/VI, an A major triad as V/II and a B major triad as V/III. Dominant 7th chords often function as applied dominants; again in C major, the chord C–E–G–Bb may function as the dominant 7th of IV, and Ab–C–Eb–Gb as the dominant 7th of bII, the ‘Neapolitan 6th chord’. For an illustration see Cadence, ex.15.
JULIAN RUSHTON”
大部分和声教材都把所有临时主和弦的属和弦统称为副属和弦,不再进一步区分。而斯波索宾和声教材则单独把建立在II级音上的副属和弦称为“重属和弦”。这个词在勋伯格的《和声学》里有过提及,以下摘自《勋伯格和声学》中译本第七章:
“这个第II级上的副属和弦有个名称叫“重属和弦”(Wechseldominante)。我不知道这个名称出自何处并且是什么意思。(译者注:Wechseldominante是第II级上的附属和弦的德文名称。Rohert D. W. Adams的英文节译本中译为“Chaning Dominant”。Roy E. Carter的英文全译本中未译。本书在此按现在通行的说法译。)”
格罗夫词典中找不到Chaning Dominant词条,但有Wechseldominante:
“Wechseldominante
(Ger.).
The dominant of the dominant. See Applied dominant.”
没有什么解释,就一句话:“德语,属的属”。勋伯格也搞不清楚这个词是哪里来的,可见是个罕见术语,也难怪如今的和声教材大多不提这个词。从译注可知英文翻译这个词时也没有准确依照,而我也没见过带有“重属”概念的英文和声教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