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yun 发表于 2018-8-15 19:06:33

歌曲后期混音全过程

素材介绍:这首歌曲的织体结构就并不复杂了,看图。一轨的伴奏(bz),一轨主人声(lv),六轨和声(bv1、bv2--bv6)


开始做之前先修音修节奏吧,这一步不过多阐述,截个图吧。修音插件用的是melodyne 5。


修音的处理,以及修节奏较多的音频片段的切割,在做好这两步操作之后,利用DRW的音轨导出成新的音轨,这样看起来清爽很多。

处理好音准与节奏后就可以正式开始混音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各个音轨的音量比例听起来不太正确,和声部分的声场没有摆开,和声和主人声在中间打架,伴奏和人声也存在频率的问题,歌曲整体的空间感几乎没有,在工程里看,不少地方总输出的电平冒红了,这就容易带来了削波爆音等音质硬伤,所以我先大概调整了和声部分的声像(pan/左右摆好)。

第一步 主人声:把和声静音(M)。我一直觉得任何盲目的加入插件、调试效果是不怎么合理的,网络上也有很多所谓的套路和推荐参数,不一定靠谱,因为你不知道你心里要的是什么,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析出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着手去解决,才是合理、科学的混音思路。

先使用EQ,处理掉一些人声中低频的共鸣点问题,使用了Waves的REQ6,先对人声做了低切,再通过扫频发现在180Hz存在问题,一边听着伴奏一边考虑在这个地方做一些衰减,同时对5000Hz做一些提升,提升一下人声的质感。在很多做EQ的套路里,都会对人声的10kHz以上的部分做提升,以便提升空气感,但对于这个干音来讲,我认为空气声已经足够了,于是在9000以上做了一个Hi shelf的衰减,所以还是强调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去调整。


接下来加入压缩,用的6030,这首歌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歌曲,所以压缩我希望能让声音更松弛一些,所以采用了略深的阈值,同时用了比较小的压缩比。另外,我常常会利用output直接匹配伴奏和人声的音量比例。


齿音有点重了,用了个SA2处理了一下齿音,调节很简单,五个旋钮调整的是衰减程度,插件会根据声音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衰减多少在声音的高频出现的尖峰频段,往往这些地方都是齿音。


第二步,和声处理。处理完人声,来考虑和声。和声首先频率上不能和主人声打架,在声音的前后位置上应该在主人声之后,起到一个辅助主人声的作用,另外就是常常是需要让和声往两边靠,不要放在中间抢主人声的位置。所以,第一步还是在和声音轨上加入EQ,同样采用REQ6,做了低切,独奏了主人声以及和声,通过扫频找出了打架明显的频段,适量做了衰减。高频的衰减是为了让声音靠后一些。


第二步加入了压缩,我们知道声音前后可以用频率来处理,而音量的大小也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声音的前后,如果声音忽大忽小,不够平稳,就会给人忽远忽近的感觉,所以我用一个压缩量很大的压缩,希望能让和声稳定的站在主人声后面。


和声的齿音也用SA2处理了一下。


最后利用Waves的Doubler2,让和声分到声音的两边。Doubler的原理是让声音在左右产生微小的差异,而形成的立体声的感觉,既然是这样,所以在DRW里使用Doubler2,一定要选用(单声道/立体声)的格式,这样音轨会让加入这个插件之后的部分都自动转为立体声音轨,从而合理的产生我们要的doubler感觉。对和声音轨调试Doubler2也是非常简单,一般来讲只要将中间的Direct声音去掉,留下的就是只有分在两侧的声音了。


伴奏处理:发现伴奏和人声在频率上的打架问题还没有解决,听起来觉得和人声之间存在一定的频率问题。

对于伴奏处理,先加入一个EQ,这里用的是Bx-Digital v2,这个插件的立体声版本是一种M/S处理的方式,主人声肯定是放在中间的,那对于这轨伴奏,我就在左边的Mono-Section在人声基频的部分做了一些衰减,同时在1kHz左右的衰减是希望伴奏不要那么硬,2.62kHz的处理也希望伴奏能柔和一些。右边是Stereo-Section,处理的是音轨的两侧部分,同样衰了一些人声的基频位置,中高频和超高频的提升主要是为了伴奏中吉他等乐器能从两侧对人声有一种包围的感觉。


再细听伴奏还是觉得伴奏的高频有种时不时跳出来的感觉,所以加了一个多段压缩Waves C4,大多数的频段我都禁用了,只启用了想要处理的频段。这也是使用多段压缩的思路,有目标的去找到想要压缩的频段,再去做设置。这样一来伴奏音轨就差不多处理好了。


接下来是混响了。这首歌的混响用得很简单,只用了两个,一个大厅,一个板式。下面是发送量的截图,发送量都非常少,伴奏轨、主人声、和声、合唱都发送到了这两个混响。我觉得这样更能保证空间的统一。大厅用的是Phoenix verb,板式是Abbey Road Plates。值得一提的是Abbey Road Plates这个板式混响,我觉得品质相当高,不比UAD的EMT140差哦。



接下来对人声与和声做了一些自动化音量的处理,自动化音量处理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限的情绪处理(2)突出或掩盖声音中的优点或问题(3)消除齿音、喷麦(4)其他音量的平滑处理。

最后的环节就是对音乐整体做一个处理了,母带处理在很多人眼里是高大上的东西,不过母带处理除了一些符合唱片要求的指标以外,本质上也是为了提高音乐的品质,更好的让音乐符合风格的要求,从一个更宏观、整体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处理音乐。我这里就做了三步,第一步利用Waves 的RS56,对频率进行了一些处理。目的是为了让声音更加清晰一些。


其次使用了Waves的PuigChild670压缩,这是我挺喜欢的一款压缩器,我常常在总线上使用模拟了这款传奇硬件的插件。它有三种模式,分别是LEFT/RIGHT、Linked、LAT/VER,这里主要讲LAT/VER模式,这是一种M/S处理的模式,选中这种模式后,第一排控制的是MONO部分的声音,第二排控制的是SIDE部分的声音。通过最后的音量控制,也可以达到立体声扩展的效果。


最后用了L2的限制器。这个插件大家都很熟悉了,通常就是OUT CEILING设置一个低于0db的值,一般在-0.1到-0.5之间,然后将THRESHOLD拉下来就可以达到提高响度的效果了。这个阈值的设置肯定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在总线这一步之前,留的空间教多,阈值就能设置得比较低,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最后这个L2,也开启了抖动处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歌曲后期混音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