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选购之耳机篇
耳机这个东西属于比较感性的产品,很少有能够客观评价这个产品的数值。所以很多朋友在选购耳机的时候会将耳机的参数作为选购的考虑要素。至于耳机包装上那些参数,大家都真正的了解吗?耳机的参数说明了耳机的一些特性,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参数来了解耳机的基本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但是在介绍这些参数之前,要声明一点,耳机的参数只能作为辅助的参考意见,实际的听觉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耳机中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就是阻抗与灵敏度了,这两个参数是消费者在选购耳机的时候要重视的。
阻抗(Impedance):注意与电阻含义的区别,在直流电(DC)的世界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但是在交流电(AC)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而我们日常所说的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
灵敏度(Sensitivity):指向耳机输入1毫瓦的功率时耳机所能发出的声压级(声压的单位是分贝,声压越大音量越大),所以一般灵敏度越高、阻抗越小,耳机越容易出声、越容易驱动。
选配耳机产品要从出发的角度考虑,随身设备使用的耳机和耳塞要尽量挑选阻抗在50欧姆以下,灵敏度在100dB以上的。这样参数的耳机与耳塞才能在低推力的随身设备上发挥良好的效果。
大耳机如果阻抗过高,就需要使用专门的耳机放大器,简称耳放,来提高输出的功率。但是这里要说明一点,在发烧耳机世界,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耳机,如索尼的R10,这款耳机号称世界动圈耳机之王。R10的阻抗仅为40欧姆,而灵敏度高达100dB,具有着惊人的解析力。对R10也要配备专门的低阻耳放,低阻耳放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放大输出功率,而是起到稳压控制电流的作用。一点点电流的混乱,在R10上都有清晰地展现。说句题外话,低阻耳放比高阻耳放制作起来更困难,价格更高。
耳机参数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频率响应,所谓频率响应(FrequencyResponse)是指频率所对应的灵敏度数值就是频率响应,绘制成图象就是频率响应曲线,人类听觉所能达到的范围大约在20Hz-20000Hz,目前成熟的耳机工艺都已达到了这种要求。
上文中提到了人类听力达到的范围是20Hz到20000Hz,现在耳机绝大多数也达到了这个水平,超过这个范围是不是没有什么意义?其实不是这样的,人类的平均水平是20到2万,其中也有不少人的听觉超过这个范围。所以很多高档耳机的频率响应都超过了这个范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如果频率响应在20到2万,那么20Hz的声音和2万Hz的声音就是振膜的极限了,如果振膜的频率响应更大,处理起来也更加游刃有余。当然扩大频率响应的范围,对振膜的要求也很高,提高了不少的成本。题外话,世界上现在频率响应最大的是索尼出品QUALIA010,频率响应达到了5Hz~120kHz。
耳机还有一些其它参数,如重量、线长,这些与音质的关系不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通过本篇的介绍,大家对于耳机的参数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选购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挑选产品。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各为消费者,耳机参数只能用来参考,最重要的还是实际的听感。
森海塞尔的HD595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款耳机共有两个版本,早期版本为50欧姆,经过改版后为120欧姆,两个版本的阻抗相差了一倍之多。但是这两个版本的HD595在使用效果上,经过很多发烧友的比较,差异并不明显。由此可以说明,耳机参数只是能作为参考,在购买产品前还是询问一些听过这些耳机的朋友,最好能亲自试听一下。 1、欣赏音乐,用耳机好还是音箱好?
用音箱,耳机不科学、也不健康。
2、耳机“不科学”?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都是双耳同时听到,例如有人对着你左耳拉小提琴,你的右耳也能听到。但在耳机中,极左的声音可以做到极右无声,不符合我们平时听音的习惯。
在录音棚中,混音师都用音箱进行混音,用音箱来欣赏更接近混音师的初衷。那你会问:为啥混音师都用音箱混音?因为他们知道耳机不科学...另外也不健康...(绕回来了...)
3、耳机怎么“不健康”了?
由于老外非常怕死,我们看到《时代》与CBS等大媒体对耳机口诛笔伐,用词甚至是“Harmful”和“Dangerous”,包括专门搞头戴音响的 Head-Fi(断自己路啊,佩服~),最有害的数入耳式耳塞、过来是耳机、然后是音乐节和迪厅等大声压场合,与身体的其他损伤不一样,听力的损伤是不可逆过程,毁了就没了。
专业论坛中常有人问:为什么两边耳朵的听力不一致?长期使用耳机的音乐工作者很常见,例如摇滚中的 HiHat 一般在左边或右边,听多了(混音/编曲经常一弄就几个小时),一边耳对高频或声压的敏感度便下降,笔者也遇到过,完全停用耳机两个月后就能恢复。
叉烧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参测的35岁以上音乐工作者,只能听到16000Hz以内的正弦波;笔者当时25岁,能听到18000Hz;而刚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朋友,听力能到20000Hz。比较夸张的是我们了解的一位“全国十大录音师”,一边耳朵已经聋了,只能用音箱工作。希望声音工作者真正重视对听力的保护。
?
4、耳机在国内貌似很火啊...
Sweetwater 的硬件选购教程有34个分类教程——没有耳机篇,耳机归类在“监听篇”的最后一小段,耳机基本不在专业设备圈的讨论范围内。
国内确实非常热衷耳机,耳机论坛甚至能成为国内最大的音响论坛之一,一方面,耳机比音箱便宜得多,两千块你能买不错的耳机,但两千块你只能买到5寸的入门监听,听50Hz都有点困难。二是玩音箱关系到室内声学,要么房间够大、要么做些必要的声学处理,国内的房奴孩奴车奴们哪儿有时间跟你玩这个?
5、为保护听力,就绝对不用耳机了?
耳机只是建议少用,没法使用音箱的场合太多:大街上、户外采风、网吧里、男生宿舍、合租的单间。刚来京时我与人合租房子,隔壁是音乐人,夜晚工作混音,我是白天工作,因为音量的问题我们差点打起来(不过隔壁现在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音乐人)...
专业制作圈也需要耳机来实现各种功能:例如歌手录音——当然要用耳机;混音师也需要用耳机做辅助监听(负责任的混音师,会在多种播放设备中试听作品,包括耳塞、电视等,确保所有设备听起来都没问题)。
近年国外还流行穿戴式耳机,把耳机当做衣服一样来彰显个性,这也是音箱无法做到的。但“穿戴式耳机”讲究的已经不再是音质,而是外观。比起老外,其实中国人很少买东西给自己用,都是买给别人看的。
最后,个人觉得很有趣的是,很多烧友在家里使用一套庞大的耳放系统来“发烧”,这让耳机失去了唯一一个优点:移动性。有这个闲情你就烧音箱了嘛~
6、专业领域的耳机分几种?怎么选择?
封闭式耳机:纯功能性耳机,比较便宜,特点是不漏音,非常适合歌手录音,音质一般很难做好。
开放式耳机:比较贵,有合理的声学结构,音质可以做好,主要用于混音师做辅助监听,或发烧友听歌。由于容易漏音,无法作为歌手监听。
半封闭/半开放耳机: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以及缺点,是一种折中方案,也不适合做为歌手耳机。
7、我需要耳放吗?
需要耳机放大器的情况要考虑两点:耳机的阻抗和灵敏度,一般把单耳32欧以内的耳机叫低阻耳机,单耳100欧~600欧的叫高阻耳机。如果耳机的阻抗大、或灵敏度小,普通声卡和播放设备可能“推不动”或“推不好”——这是很久以前了。
由于科技的进步,耳机的趋势是低阻抗、高灵敏度,以前还有单耳500欧的,现在300欧都少见,新出的高端耳机都采用低阻设计(主要是手机推不动~),经典的高阻耳机也纷纷推出低阻版,耳放越来越不必要,Wiki上“Headphone Amplifier”只有短短一屏,Sweetwater 几万款产品只有一款真正意义的耳放(单通道),其他都是耳分(耳机分配器,多通道),在专业领域中,单路耳放是已被淘汰的设备,比无源监听音箱还罕见。
8、我恰好就是高阻抗低灵敏度耳机...需要耳放吗?
不需要一万以下的耳放。
耳放的淘汰,除了耳机的低阻化,还有一原因是播放设备的进化,十几年前4000块钱的MAYA只有90dB动态,现在4000的Duet2已经是120dB,iPhone 都有100dB,运放也大有进步,“直推”效果已不错。烧友应该知道“最短路径”原则,过的设备越少越好,如果过多一次耳放,尤其入门耳放,请见下图:
第一栏是原始数据(不过耳放,直接输入接输出测 RMAA),第二栏过了500价位的耳放/耳分,第三栏是1000价位的,结果只有一个:增加底噪,同时频响的波动变大。注意那个500的耳放,串音(Crosstalk,声场表现)从110.9dB下降到94dB,几乎是音质杀手。如果你要使用耳放,推荐用带有 SPDIF 或 AES/EBU 数字输入的耳放,减少模拟信号传输的损失。
还要注意提高响度与提高音质的区别,别一听觉得音量大了就是音质好了,如果你觉得声卡直推耳机的音量足够,那就别加耳放,那样只会增加底噪。根据叉烧网评测,目前所有音频接口的耳机旋钮,在一半位置我们觉得都是够的(我们测试的耳机是单耳300欧的 MB Quart)。
除了设备商,还有一种人会给你推荐耳放——“老烧友”们,看似身经百战、头头是道,但他们的耳朵灵敏度已经严重下降(由于本文第三点),需要很大的音量才能听歌,我亲身经历一回,“老湿”听歌的音量居然比我大了十几个dB,想起来就瀑布汗...听一个耳背的老头谈论音质,还真不如听小孩说实话呢。 学习,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