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pin 发表于 2010-4-27 10:23:53

我最欣赏的中国作曲家三宝的故事

《牵手》、《一个都不能少》、《嘎达梅林》等影视剧,口中哼唱着《不见不散》、《暗香》、《你是这样的人》这些风靡大江南北的歌曲的时候,可以肯定地讲,绝少有人知道这些作品的曲作者著名音乐人三宝会与他们有什么联系,他们哪里知道在这位大名鼎鼎的音乐人的户籍籍贯一栏中这样写着:内蒙古科左中旗。三宝,地地道道的科尔沁蒙古人之子。    三宝,原名那日松,其父单簧管教育家包玉山出生在科左中旗舍伯吐镇,母亲著名作曲家辛泸光因创作了史诗一般的音乐作品《嘎达梅林》,获得了蒙古族还有广大汉族人民的尊敬。出生在这样一个音乐之家的三宝顺理成章地从4岁起开始学习小提琴,11岁学习大提琴,13岁进入内蒙古艺术学校,继而又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附中学习小提琴,17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
  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三宝对欧美流行音乐产生了极大兴趣,开始尝试流行歌曲创作,1989年北京亚运会大型演出中,他以一首《亚运之光》正式成为流行乐坛的出色代表。此后积极致力于作曲、编曲、制作及演奏活动。他曾为台湾著名歌手苏芮写曲数首,为毛阿敏制作的第一张专辑里,其中《我不愿再次被情伤》获得香港电台1995年第一季十大金曲第一名。至今,他编配的作品达数千首,创作的流行歌曲已达数百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有:红豆的《一个童话》、李玲玉专辑中的《挥挥手》、景岗山专辑中的《我的眼里只有你》、丁薇的《断翅的蝴蝶》、林依伦的《告诉明天再次辉煌》……
  三宝虽然长在大都市,大草原却是他生命的根,他心灵的故乡,他的每一个音符里都渗透着草原内敛、沉默、坚毅、宽宏的性格,这是三宝音乐的底蕴。几十年来,三宝走着只属于自己的燃情岁月,以优美的人性力量拨弄着琴弦,以一路华丽流动的音符抚慰着许多孤寂的、热烈的、沉默的灵魂,不断用精彩的创作带给热爱他的人们心灵的震撼。2004年,刘欢个人演唱会《欢歌2004》在京举行,三宝任艺术总监,同年,在戏剧界产生极大反响的大型探索魔幻童话剧《迷宫》在京上演,三宝为该剧作曲;2005年4月,音乐剧《金沙》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三宝任总导演,全剧音乐创作、制作;5月,由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三度莅临北京,三宝应邀担任音乐总监、音乐创作;6月,三宝四度作词专辑《枪》在北京发行面世……三宝,从春到夏,在中国音乐界他是最早把梦踏踏实实做成现实的人。

    连接现代与流行的音乐精灵

  置身于人才辈出的时代,原本可以在台前挥舞指挥棒调动锣鼓管弦,成为无限风光的指挥家,然而他却选择了幕后。人们是在知道了丁薇、景岗山、孙楠等耀眼的明星,熟悉了《断翅的蝴蝶》、《我的眼里只有你》、《不见不散》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之后,才慢慢地认识了他——三宝。
  在歌迷的眼里,三宝无疑是流行音乐的精灵,这是源自于他对流行音乐的贡献。他从1989年起介入流行音乐创作,1993年出任当时流行音乐潮流中最有推动力的公司——大地唱片公司音乐总监,设计包装了李玲玉、景岗山、蒋梅、李晓东、丁薇、金武林等一批红极一时的歌手,并以持续发表的优秀作品逐步登上我国流行乐坛的顶峰,成为内地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曾任北京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三宝,对纯音乐作品有着广泛的尝试。他在流行乐坛获得过多少奖杯可以不提,创作的纯广告音乐也可以忽略不计,单就《不见不散》、《离婚了就别来找我》、《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嘎达梅林》、《没完没了》、《不能没有你》、《金粉世家》、《牵手》、《绿衣红娘》、《蓝色妖姬》等影视音乐作品就令人目不暇接。所以有人这样评价他:三宝是连接现代与流行的音乐精灵。早在2001年4月,三宝就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了他个人首场影视作品音乐会,获得了巨大成功。
两代人与《嘎达梅林》的不解之缘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这首歌颂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歌曲,至今还在科尔沁草原上广为传唱。
  1951年,三宝的母亲辛泸光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那时开始接触蒙古族音乐。毕业后任内蒙古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1956年,这位科尔沁人的媳妇根据蒙古族民歌的曲调,为科尔沁草原上传颂的反垦抗丈的英雄嘎达梅林谱写了一首交响诗。就是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嘎达梅林》,一举奠定了辛泸光在音乐界令人尊敬的地位。
  此外她的主要作品还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单簧管独奏《蒙古情歌》、《欢乐的那达慕》,双簧管独奏《黄昏牧归》、电影音乐《祖国啊,母亲》等。由于长期在牧区生活,她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间音乐,熟悉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所以作品大多富有蒙古族音乐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气息和牧民的性格。关于自己的《嘎达梅林》情结,采访中辛泸光深情地回忆说:“嘎达梅林的故乡就是我老伴的故乡,今天的通辽市科左中旗。那片土地养育了他,也孕育出许多历史名人和艺术家,他经常给我讲那里的故事,介绍那里的民歌,我也跟他学唱蒙古族民歌,他是我的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第一听众。” 辛泸光的先生正是她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蒙古族同窗。
  2001年,著名导演冯小宁拍摄《嘎达梅林》,特别邀请了三宝为影片作曲。冯导演知道母子二人与嘎达梅林的渊源,认准了三宝是该片作曲的最佳人选。命运在此时向三宝显现了惊人的力量,可以说“嘎达梅林”为三宝开启了一扇在音乐里向着故乡的回归之门。
  此次创作中,三宝尽可能地将蒙古族的音乐带入电影音乐的制作过程中,除了三位民歌手演唱了蒙古长调之外,马头琴的演奏者以及歌词的创作者均来自内蒙古。三宝曾说:《嘎达梅林》是为我的父亲母亲而作,但更多也是为了自己而作。他喜欢用音乐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创作中自己的心那么的纯粹,没有一丝杂念,像草原上蓝蓝的天。
  2002年底,中国电影的最高奖项金鸡奖颁奖典礼上,三宝凭借《嘎达梅林》和《天上草原》两部电影音乐获得提名最佳电影音乐,并最终以《天上草原》捧得金鸡奖。电影《嘎达梅林》上映后,电影音乐更成为媒体关注的亮点,甚至有很多人是为了聆听电影音乐而去观赏电影,以至于有人说《嘎达梅林》是一部要用耳朵去听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嘎达梅林》经过美国加州政府一年的考评,还获得了加州政府杰出贡献奖,以表彰这部能让他们听得懂的民族音乐力作。这是该项奖设立以来第一次颁授给华人作曲家。

    唯美与叛逆,构建心灵的彩虹

  作为内蒙古音乐人的三宝,其大部分音乐作品和蒙古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的音乐气质却是蒙古文化养育出来的,三宝的音乐,在未了解蒙古文化的人看来就像个迷。大气、凄凉、唯美、严谨、叛逆……这些在一般人看来应该归为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风格在他的音乐中浑然一体。
  “如果你熟悉蒙古人的性格,你就明白这些东西原本就是统一的。蒙古男人有山一样的温柔,蒙古女人像水一样的坚韧。你可能觉得我在写诗,用自相矛盾的话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在蒙古高原上,山真的是温柔的,山的曲线像舞动起来的巨大的丝绸,但又是凝固的,沉稳而博大,水真的是坚韧的,在那样平坦的容易渗透的土地上百转千回,艰难前行,滋润着走过的土地。这恰好是蒙古男人和女人的性格。”三宝就这样诉说着他心中的蒙古高原和行走在高原上的人们,三宝的音乐中充满着这样的自相矛盾,这让他在艺术领域里显得与众不同捉摸不定。
  在三宝看来,是父母的血液和遗传,以及他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文化熏陶共同造就了他:“我的民族情结也是挺浓的,但我是一个跳出来的人。父亲是蒙古族,母亲是南方的汉族人。我生长在内蒙艺校的大院里,我父母都是内蒙艺校创建的元老,几乎所有在内蒙艺校上学的学生,都是我妈我爸亲自招来的学生。”
  从小,天天都可以听到蒙古族音乐,耳濡目染,对于蒙古族的民间音乐非常熟悉。同时,我母亲从小对我进行严格的西方古典音乐教育。这两种文化的差异、血液的差异,以及这种地域的差异,导致了我的性格特别矛盾,甚至有的时候是彼此冲突的。就拿我喜欢的东西来讲,有时侯我会喜欢特别唯美的东西,反过来我又特别喜欢叛逆的东西。说起老家,三宝既动情又无奈,虽然在父母的口中没少听老家的故事,可他还没有机会亲自回来感受一下。“有机会一定争取回老家看看,听听科尔沁的民歌,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找找新的创作灵感。”三宝这样表示。
  比起多年来,聆听妈妈唱片的那个天真孤独的少年三宝,也许他现在有了更多的世故和从容,但是他依然像从前一样,热爱着音乐,并且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对音乐有更深的热爱、信任和理解。常常有人在三宝的音乐里听出悲凉和淡淡的忧伤,那是三宝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如他血脉中奔流的桀骜与顽强。在这个艺术品变成商品,注定出不了大师的年代,三宝用一个草原后代的韧性,搏击命运,同时也固守着自己珍视的理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最欣赏的中国作曲家三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