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一位瑞士心理学家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我们都知道,人的幼年期是生命力最活跃的成长期,也是接受音乐教育的最佳期。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思维能力,是我们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问题和所追求的目标。
一、培养幼儿音乐想象力、创造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创设各种音乐环境氛围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优美的音乐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应注意创设优美的音乐环境并开展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必要前提。
1、园内环境
在园内,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它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活动室墙壁上挂着高雅、优美的音乐旋律图谱,意境图谱,并设立一个音乐角,在里面放置收录机,以及有关的书籍、图片和一些简单的乐器等,让它们成为幼儿感受音乐美的园地。在晨间活动或午间休息时,我们在钢琴上弹奏(或放磁带)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曲子,使幼儿一进入活动室便感到音乐的气氛,诱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2、家庭环境
幼儿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所以家庭环境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美国音乐教育学家萨蒂丝?科尔曼认为,父母如果懂音乐当然是更好的,但这并不是唯一因素和条件。在家庭中的创造性音乐教育中,更需要的是父母有耐心、有兴趣去参加幼儿的音乐活动,同时父母亲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在郊游时,父母可以利用自然的声音训练幼儿,让其敏锐地知觉并模仿。母亲在做家务时,可让幼儿随着自己的歌声去有节奏地和她一起干活。从而使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得到延续,在家中也拥有一个音乐化的家庭氛围。
(二)借助多媒体对幼儿进行教育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音乐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电化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视听结合,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的广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教学电影、电视、录像,采用活动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比传统的教学,感受更清晰生动,更能引起幼儿的想象,从中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
(三)音乐游戏的运用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幼儿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寓学习于游戏玩耍之中。幼儿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活动,常常带有童话色彩,有角色、有故事、有剧情。它不是以说理的方式,而是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陶冶幼儿。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游戏活动,不仅使幼儿精神世界得到了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幼儿对音乐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喜爱。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主要使好动、好玩,兴趣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可见,音乐游戏是帮助幼儿架设学习音乐,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一座宏伟桥梁。
二、在音乐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形式
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下,如何有意识地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实践中,为了帮助幼儿获得心智的满足,感受和体验音乐创造的快乐,发展创造能力,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挥想象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样幼儿的演唱兴趣大大提高,同时想象、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例如:歌曲《胡说歌》围绕“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这样一句与生活相违背的歌词,以简单的旋律展开。鼓励幼儿以“小舞台”的形式创编歌词,探索表演。幼儿争做小演员,“你把鞋子穿在头顶上吗?你把手套穿在脚趾上吗?……”,在这样你编编、我编编之中体会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为乐曲、歌曲编配动作
1、在律动、舞蹈教学活动中,我们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让幼儿“闻乐而思”,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把音响转化为形象,然后在头脑中反应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情节。当幼儿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主题时,我们应鼓励幼儿进行动作创造,引导幼儿同伴间的合作。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参与角色表演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的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
2、在边唱边表演中编配动作。边唱边表演是幼儿喜爱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它们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或乐曲是具体的,并易于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引导幼儿自编动作表演。例如:在学习《两只小手》这一歌曲时,要求幼儿自由想象动作来表现歌词。(“两只小手做两点,雨点从天空落下来”“两只小手做枕头……”)由于大多数幼儿都是随意、即兴创作的,当然不可能期望他们创作出多么完美的动作。但毕竟是他们自己展开想象编的,对练习这一系列动作也特别有感情,格外认真。动作的多种表现,让幼儿联想到甚至创编出许多新的歌词。如:“两只小手做飞机”“两只小手做摇篮”……。歌曲配动作,不仅调动了幼儿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也使幼儿从中得到了创造的源泉。
(三)通过欣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伟大的作曲家根据故事而创作改编歌剧,这是需要坚实的艺术功底,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及创作能力。作为幼儿,还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但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象成一个具体的事物,或是编成一段小情节,一个小故事,是他们能做到且较为喜欢的一种形式。
1、倾听声音。让幼儿倾听后识别并表现一些用具或动物等内容。
2、倾听音乐情节的变化。让幼儿根据声音的变化想象和讲述声音所表达的有趣的情景。
3、对于乐曲的欣赏。例如在欣赏舒曼的《梦幻曲》时,原本有一个简单的“梨子小提琴”的故事让幼儿同步欣赏。但我把这环节放到了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乐曲时发挥想象,先自己编一个小故事,结果情况就截然不同。虽然有些幼儿的想象并不一定很合理,但从中激起幼儿理解音乐的兴趣,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想象、创造的翅膀。
(四)在节奏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演奏空间,鼓励幼儿利用已经有的经验展开想象,用配器演奏来表现乐曲。
首先是“搭建基础”,引导幼儿探索各种乐器,感知不同音色;其次,让幼儿学习各种乐器的敲击方法的同时尝试制定配器方法。最后,创造性的选择乐器,鼓励幼儿进行即兴创造伴奏,积累幼儿演奏的经验,大胆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如:在一次音乐教学活动中,首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设计了教学活动的内容《小动物聚会》,设计的是根据有特色的音乐召唤小动物。经过幼儿的讨论,他们选择了适合表现动物自身独特的声音的乐器双响筒、双响梆子等,整个教学活动比较生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当然,在初次自选乐器演奏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尝试、磨合,听起来的音响效果不是很理想,但这是幼儿自选配器,自己在创造性演奏中一次体验。
(五)用线条及色彩表现乐曲
一种色调能表现出一种情绪,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音乐也就出现另一种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先让幼儿体会乐曲情绪,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当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悲伤的呢?”并适时的启发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回答:“欢快的用红色、黄色,悲伤的用灰色、蓝色等等”。于是随着乐曲的进行,这几种颜色也在幼儿蜡笔下波浪式前进。当乐曲舒缓时,线条几乎是平直的,当乐曲激烈时,线条变得起伏不定。这些都是随着幼儿对乐曲的理解而产生的。因此,对乐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而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音乐,则就是幼儿把音乐具体化、鲜明化。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教育,使我认识到从小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让幼儿无任何约束,完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一些枯燥的无谓的东西,变成有声有色的、有情节的东西,让其内容更加丰富、美满。通过教育,也使教育者更加明确,只有从小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培养,挖掘其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创造性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将对人的一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江泽民讲过:“国运系于教育,面对世界高科技的挑战,必须把培养具有创新的人才,提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上来认识。”从现在来讲对幼儿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创造性的培养,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是未来世界的教育,教师生生不息的创造是高质量教育的依托,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键。
当前在进行音乐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实践与探索中,使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1、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幼儿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是需要情感和环境的宽松自由。否则,幼儿在人格的发展上会变得习惯模仿、从众,只愿意跟随生活中的常规模式,不善于适应新的变化,习惯于依赖他人、缺少独创性。
2、为幼儿提供熟悉的音乐教材,启发幼儿创造出为之匹配的动作、节奏、语言等,在音乐中想象出优美的舞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美妙或激昂铿锵的乐曲,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编情节、故事等。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幼儿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使幼儿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音乐的理解,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我们说,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表演充满着童真之美,他们的自编自导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老师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创新。
音乐的乳汁哺育着幼儿天真烂漫、活泼愉快地成长,它让幼儿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更敏锐的观察力、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活跃的创造力。让音乐插上想象创造的翅膀,带幼儿在音乐世界中遨游起飞吧!
很好,欣赏支持! 聆听,聆听,学习了,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