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通俗歌曲演唱技巧
流行通俗歌曲演唱技巧怎样使你的声乐学习进步快
怎样使你的声乐学习进步快——专家对声乐考生的建议
应试声乐学习和平常的声乐学习有一些明显的不同,通常表现在以下几点:1、学生的年龄小;2、基础***;3、起点低;4学习进度急等。源于这些特点,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求考生在为准备考试而学习的过程中,从怎样选好老师到怎样科学学习,全盘科学地处理好以下几层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让考生在短暂的备考应试学习时间里,有效提高学习进步的速度:
一、正确选择老师声乐是一门自学可能很小的学科,特别是相对于初学者,自学成才的可能更小。因此,声乐学习需要辅导老师。
(一)声乐老师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声乐老师在科学声乐教学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尽管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用嘴唱歌,但声乐老师存在的价值的确比嘴的作用还重要,那就是:
1、声乐老师是学生的向导
通常来说,声乐初学者的一些学习行为在进入学习阶段后的好长一段时间(一般1、2年时间)都还属于自发的、盲目的模仿行为。这个时期,声乐方面专家习惯称之为声乐学习的“盲点”时期。就是说,学习者进入学习阶段后,接触了一个新的学科,就好像一个旅游者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没有方向感,不懂路牌指示,也不知道目的地。开始的一些简单的学习行为暂时还是自发的、盲目的。所以,声乐学习者,要快速地达到学习的目的,一定要找到一位好的向导。有了好的向导,学习者才不会走弯路和迷路。
2、声乐老师是学生的眼睛和耳朵
声乐是一门视听感觉艺术,它的传播实现方式包含两方面内容:歌唱主体(歌唱者)和接受客体(观、听众)。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从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形象审美观念的需要出发,同时充当歌唱者和观、听众,以便科学地认知、整合和塑造自己的声音形象。然而,声乐学习的困难常常出现在学习者这些“歌唱者充当观、听众”角色兼顾和互换中。比如为了分辨自己的音色的好坏,歌唱者要科学地区分主观的声音和客观存在的声音,要以客观存在的声音(通常指听众听到的声音)来引导自己的感觉,尽量避免主观听到声音对歌唱感觉的误导。要做到这一点,学习者必须在声乐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这个过程叫声音概念的建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学生的观众和听众,为学生的歌唱练习,及时提出建议和看法参考,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自己的声音,所以可以说,老师是学生的第二双眼睛和耳朵。
3、声乐老师是学生的乐器模型
我国著名的声乐大师沈湘先生讲过,声乐学习就是制造乐器。如果是这样的话,声乐老师教学生唱歌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把自己制造成乐器的过程。声乐学习者要在自己的身上制造乐器,它向雕刻和生产的一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模型和一套工序,在这个过程中,声乐老师通过正确的歌唱示范和表演指导,为学生展示了声音和表演的形象和原理,因此可以说,声乐老师是学生的乐器模型。
(二)怎样挑选到好老师
挑选老师首先要识别和区分老师的优劣。因为挑选到好老师是学习进步的关键,所以识别和区分老师的优劣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和
学问。那么,怎样才算好老师呢?好老师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高尚的人品(德)
一个老师只要有高尚的人品,他就会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负责,从而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地在自己的事业领域里有所成就;一个老师只要有高尚的人品,他才会为人师表,以身垂范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名利是老师品德的试金石和双刃剑,因此,判断一个老师有没有高尚品德,就要从这个老师如何处理身边的名利是非入手,有高尚品德的老师一般淡泊名利。尽管对物质的追求是人类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情,尤其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但是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在处理名利的时候还是有截然的不同,比如收学费这件事,有德的老师总是以学生的学习进步为重,时时处处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尽快成才为主要目的,而非一味为了多劳动多收费。市场经济环境下,一般地,人们衡量物质的价值以物美价廉上乘,加入把老师的教学当商品出售,有德的老师的教学肯定是“物美价廉”,相同是教授级,教学成果***不多,品德高的老师收的学费肯定比别人低一截这是硬道理。说到品德高尚的老师,笔者推荐几位作为参考,他们是:(北京)沈湘、(上海)周小燕、(广州)陈肖容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教学以发现、挖掘和培养人才为目的,终生淡泊名利,尊师重教,爱生如子,除了少收和不收学生的学费,经常还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方面的问题。
2、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实践经验(阅历和素质)
因为声乐老师是学生的向导,又是学生的发展“模型”,所以,老师的阅历和素质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前进参考的依据和经验。
3、有正确的声音概念,也可以说成具备敏锐的音乐耳朵这是一个合格的声乐老师最应该具备的条件,它就是老师对声音好坏、优劣的“是非”分别能力,这一点也是声乐老师教学成败的分水岭。老师有了这一点,他就能为学生的任何时刻的演唱和练习提供意见参考,避免学生走错路,走弯路。
4、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上第2、3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好的状态,找到一个正确的起点和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而这一点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进步的速度。所谓“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会唱
老师的天职是“传道,解惑和授业”,只有道高、无惑和业精的人方能胜任老师的教学工作。唱得好,是道高、无惑和业精的表现,是进行教学的最基本条件。老师只有唱得好,才能给学生(做示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明白歌唱技巧的个中道理,在教学中才能为学生解惑。行内有很多“唱不好则教”的人,在声乐讲台上,凭三寸不烂之舌,自圆其说,往往不是以唱教唱,而是以论教唱,把学生带到“莫须有”的理论漩涡中,这是“毁人不倦”的根源。
(2)会说
作为声乐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唱,而且要能讲。这里所指的“能说”并不是指自吹自擂、自圆其说般的,毫无根据和目的的论说能力,而是指老师教学应具备的简练直接、一语中的的口才归纳和表达能力,这是避免学生误会老师教学观点,提高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会听
老师既然在教学中充当“耳朵”、“眼睛”和“镜子”等角色,那就是说,老师应该在具备以上条件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为学生的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那就是“会听”。怎样叫做会听呢?也就是在具备正确声音概念的基础上,在听觉上对学生的演唱有敏锐的问题分辨能力,并能及时准确给予指出。
(4)会想
声乐老师要真正教得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懂得学生的学习心态,想学生所想,正确处理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势利导,运出帷幄。
二、选择有利于学习成长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典故大家可能都熟悉,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适合、有利于成长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不惜一切代价,多次搬家。这个故事就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们学习和成长的影响作用。我们学声乐也不外乎,要学有成效,必须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怎样才称得上是好的学习环境呢?
第一,有共同学习目标的群体环境。声乐学习者在一个有共同学习目标的群体环境里生活和学习,对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与有共同目标的同学结伴而行,就有学习的向心力和前进的动力。这个条件保证声乐学习者在前进的道路上,有竞争,有共勉,有借鉴,有支持。
第二,有优越学习软硬件条件的环境。声乐学习者的学习和进步与优越的软硬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现代声乐教学是经验和科技的结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以往的经验主义层面上。经验和高科技结合用在声乐教学上有利于老师和学生更快的提高自身对声音和发生器官等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因此,要提高学习进步的速度,要选择有优越学习软硬件条件的环境。
三、端正学习的目的和态度
态度是行动的先决动机基础,它影响行动方向和结果,因此有人
说,成功和失败只是一种态度的***别。学习的态度是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的心理因素。因此,要学习进步快,一定要先端正学习声乐的态度:
(1)跟老师学习不是为了沾点儿“仙气”,镀点儿“金”,拉拉关系,走后门,而是为了学到知识,提高和充实自己。有很多人通常四处奔走跟老师学习不是因为某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也不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因为此老师与某某比赛、某某考试的评分有关,或者这位老师是名人,拜他为师,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些态度都是错误的,是投机倒把、耍小聪明的表现。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动机不明确,所以此类人学习根本不会用功在学术上面,而恰好把所有心思放在投机取巧,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仙气沾不上,金镀不成,后门关系拉不上,学费交完了,时间耗掉了,学习仍进步不了,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跟老师学习,态度一定要端正,一定要为了学知识而学之。
(2)学习的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问水平。尽管有时候考试是学习声乐的目的之一,学习进步是为了达到和满足考试的要求。但是,如果学生仅仅把考试作为学习的目标,学习就通常变得短见和势利,这种急功近利就会使学习变得一种交易似的短期行为,最终影响学习的成效。培根说过“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为了把握和控制自己”,意思就是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问水平。所以,只有把声乐作为一种终生要钻研的学问来学,才会卓有成效。
(3)勤学好问,谦虚谨慎是学习进步的保证。
(4)学习要逐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心猿意马。
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生活起居
有话说:“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懂得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虽然有点牵强和夸张,但倒阐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懂得学习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就是善于学习的结果。学习要快速进步一定要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生活起居。对于学习声乐,这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声乐歌唱的发声器官直接长在人体上,人体的状况随着学习时间和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直接影响歌唱发声,因此,要学习好声乐一定要懂得善待自己的身体,保养自己的喉器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把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行调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诉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生活起居。以利于更好的学习。
(二)歌唱原理
一、歌唱与乐器
歌唱与乐器,都同样是根据物理作用而发音,所不同的是,乐器的制造,是经过无数的专家,依照传统的方法,不断加产改进制造出来的。各国所出品的同一乐器,其构造和形状,基本都是一样的,而演奏的方法亦相同,学习的人只要专心去学习演奏的技巧,不必再去研究它们的构造。如果某一件乐器的性能不好,我们可以另换一件,有了毛病亦可送去修理。但是发声器官是属于人体的一部分,它的性能好坏是天生的,无法调换,坏了也不能修理,如果方法不好,错用了某一部分肌肉,成为习惯之后,更是难产改正。许多经常用右手工作的人,右臂比左臂粗,如果你想使右臂变细,是很难的。所以,学声乐的人对正确的歌唱方法一定要了解,才不致使肌肉形成不正确的运动方式。
现在我产一种最普遍的乐器----小提琴作例子,向各位解释发声的原理。
我们拉小提琴,是用弓与琴弦磨擦,引起琴弦的震动,发出极微弱的声音,这种震动经过琴码传到琴身,引起琴身震动,同时使得琴身中的空气随着震动,于是将那微弱的声音,经过琴身的共鸣作用而扩大。
至于高低音的形成,是根据琴弦的长短松紧的程度而定。用手指去按弦,其作用是改变琴弦的长度。琴弦长则松,短则紧,短弦发高音,长弦发低音。小提琴有四根弦,它们的长度一样,但发出的音高低不同,那是因为它们的粗细不同,粗的发低音,细的发高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是:高音琴弦短、细、紧,低音长、粗、松。
现在再看看我们的发音器官,然后和小提琴作一个比较。
肺部等于琴身,气流等于弓,声带等于琴弦。当肺部呼气时,空气经过声带,发生磨擦产生震动,再由气管的空气,传到肺部的空气,使得肺部四周的肌肉发生震动,产生共鸣作用而将声音扩大。这一比较使我们完全了解到了歌唱发音的基本原理。
二、声乐器官的构造及原理
1、呼吸
肺是容纳空气的器官,亦是我们取得原动力来歌唱的地方,所以在容量方面是越多越好,我们可以用吸满气的方式来增加它的容量。大多数的人,从来没有达到吸满气的程度,原因是往往误解了肺的范围----以为肺在胸口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其实肺的四周由肋骨包围着,肋骨的作用是保护肺,有肺的地方就有肋骨,我们可以用手摸到肋骨,也等于摸到了肺。让我们先由胃的上部,找到最低两根肋骨分支的地方,用手指分向左右,沿着肋骨向下摸,我们会发现这两根肋骨一直延伸到腰部,我们对肺的范围,就有一个印象了。
肺的顶端叫肺尖,以下叫肺叶。肺叶部分比肺尖部分大,也就是说肺的下半部比上半部大。在它扩张时,亦复如是。肺的四周既为肋骨包围,当然很难向四周作大的扩张,唯一能扩张较大的是它的底部,但在它的底部下面有一片强有力的肌肉横膈膜,它的作用是控制呼吸的,在静止时是向上凸起的弧形,吸气时,由向上的弧形变成向下的弧形,即吸气时下降,呼气时上升。横膈膜的下面是胃,胃要先下降,横膈膜才能下降。但是胃下面是肠,没有地方给胃下降,于是腹部要向外凸出,胃才能下降,呼吸的过程就很明显了。
它的程序是:
吸气
(1)腹部向外突出
(2)胃下降横膈膜下降
呼气
(1)腹部向内收进
(2)胃上升横膈膜还原
以上的呼吸动作,我们称之为腹式呼吸。虽然呼吸是由横膈膜控制的,但我们不可能做到人为地控制横膈膜,所以只能用控制腹部来完成。我们懂得如何控制腹肌,就等于控制了呼吸。
现在以皮球打气筒为例。我们在打气时,先将活塞柄拉下,然后推上。拿来和呼吸对照,则活塞柄等于腹肌,活塞等于横膈膜,筒身等于肺,我们也可明白气的出入是由活塞控制,但活塞却是由活塞柄控制的。
用腹式呼吸,是不能一次将整个肺部吸满气的。我们下半部的肺是跟着呼吸膨胀和收缩的,但上胸部却无此必要,因为上胸部是一个主要的共鸣箱,要经常保持它的形状,何况我们唱歌时,只用到肺中的一半的气就够了,很少用到上胸部的气。一般不懂得腹式呼吸的人,经常在用胸部呼吸,在唱歌时,也在用着上胸部的气,以致使上胸部经常要把气挤压出来而受伤。我们只要在未吸气之前,先使上胸部充满了气,那么吸乞时就自然会使肺的下部充满气了。使上胸部充满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吸人民币前挺起胸就行了。在唱歌时,一般只用下胸部的气,用完了立即换气。除非有时要表现一种特殊的技巧,而多用一些气时,才会用到上胸部的气。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用腹式呼吸,只是没有去注意罢了。试平卧在床上,不用枕头,将手放在腹部,全身放松,就会感觉到腹部在上下的运动,那就是腹式呼吸。
2、发声
人声是空气经过声带的空隙而发出的,声带是呈V形的两片薄膜,富有弹性。吸气时,完全张开,发声时部分合拢,空气由夹隙中挤出时与声带发生磨擦,从而发出声音,它的发音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原理和用嘴唇吹喇叭相似。我们试用嘴唇作吹喇叭状,先用少量的气来吹,嘴唇就会缓慢震动而发出“卜卜”声,这时的嘴唇很松,然后再大力吹,嘴唇就会自动收缩得很紧而发“吱吱”的声音。“卜卜”是低音,“吱吱”是高音。所以声带和嘴唇一样,发音的变化是由气压控制的,我们要控制声带,必先控制气压,控制气压,必定要控制呼吸。
3、共鸣
任何乐器都必须有共鸣箱来增加它的音量,我们的歌声也不例外,它有三个共鸣区,那就是胸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胸腔共鸣是指我们的整个肺部也叫基本共鸣,它是我们无论唱什么音(由低音至高音)都不可缺少的。我们试唱一个很低的音,将手放在胸部,就会感觉到震动,再将手放在背部,也可以感觉震动。由此我们知道,唱出的声音,并非单由口中发出,而是由整个肺部发出,再加上鼻腔共鸣。鼻腔共鸣是指它两旁的鼻窦起共鸣。这里我们不要把鼻音和鼻腔共鸣混为一谈。那怎样分别它们呢?试用手捏住鼻子,然后唱出C调的solasido,如果感觉到鼻塞,唱不出,那就是鼻音,如果捏住了鼻子照样地自由发音,那就是鼻腔共鸣了。
头腔共鸣是指我们的头部而言,高音声部的人(Soprano,tenor)唱至f2音高时即要转入头腔。低音声部的人(Alto,Bass)在至降e2即要开始转入头腔。我们京剧的老生在唱高音时,有所谓脑后音,那即是头腔共鸣了。头腔共鸣不易感觉到,因为震动太快。唯一能感觉到的是当你在唱高音时,忽然会感觉到头昏,那即是说你已用到了头腔共鸣了。
三、共鸣箱体积的改变
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加以注意,即是:歌唱时人体共鸣箱及喉头需要随着音高的不同而变化。关于共鸣腔体积的大小变化,在许多音乐书籍上尚未提出。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试举一例。有一种打击乐器,是用许多大小不同的木块拼凑而成的,它就是木琴。木琴的键完全按照钢琴的规律排列,琴键的下面有着一系列大、小不同的管子,低音管长、大,高音管短、小。这些管子的作用是什么呢?那是增加木块(琴键)敲击时的音量的。
我们唱歌有如一件乐器在发出声音,而我们的共鸣箱则是肺与喉头。和演奏木琴的道理一样歌唱的共鸣箱也要随着音高而变化,可以说所有的乐器都逃不出这个原则。如果这个原则确定了,那么多年来声乐理论方面的一些争论也就解决了。
记得国内在早年的时候,声乐方面分为两大派,一派主张歌唱时小腹要向内收缩,另一派则认为小腹要永远顶在下面不可以收缩进去。事实是唱高音时,共鸣箱小,唱低音时大。
四、方向与传远(口型)
歌唱家都希望声音能传远,使后排的听众也能听到,这是要在技术上加以研究的。
今天,因为建筑技术的发达,每间音乐厅都有良好的音响效果,这样就为声音的传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使得歌声能够传远,仍然是我们要加以注意的问题。中古时代的教堂,往往建成圆形的屋顶,作用是先使声音向上集中,然后声音就会呈抛物线状,向四周传达。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声音一定要先向高处集中,然后才能呈抛物线的状态。
我们唱歌,不可能将声音向上集中,而是应该向上前方集中,即是前额的部位。为了达到这种要求,我们不能不注意口型。有些人太过于注重口型,那也是不必要的,只要自然就行了。其实张口不是张唇,是张下颚。上、下颚有筋连住,不易张大,而唱歌的要求,是要尽量张大的。张开下颚,可使得喉咙开大,易于取得胸腔共鸣。我们要照着打呵欠的姿态来练习张大口,多练习后,那条连住下颚的筋,就会比较松,而易于张开口了。
我们不必去注意嘴唇,张了下颚后,嘴唇自然就做对了。但在某种情形下,我们也要注意一下嘴唇,有的人的下唇因为向前伸出,是会影响到声音高前集中的。现用图解来说明:图六(A)的下唇不正确,声音象水一样的向下流。图B的下颚正常,声音可以兜向上。声音如不能集中前颚,那就不能传远(见图C(1))。如能向上前方集中,则可以传远了见图C(2)。
下唇不正常,也会影响到共鸣的效果。我们可作一试验,来感觉这种影响。唱一个小字二组的C音,边唱边用手将下唇拉下,然后再推回,你就会感觉到鼻腔共鸣时有时无。如果一个学唱的人,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而只有这个缺点,岂不是很可惜?那就要设法改正,可以不时用手指去推下唇,或经常做将下唇收进的动作,以使收拢下唇成为歌唱时习惯性的动作。良好的发声及适当的共鸣,会产生一种正常的音波,正常的音波也会自动在空气中向远传播的。最后,别忘了挺胸抬头来帮助声音向上前方发出。
五、音量
我们作任何运动,都不可以将力量用到极限,总要有一些保留。人声不能和乐器比,是不可能发出太大的声音的,音量最多只能达到一个(forte),超过就不合物理的要求了。一件弦乐器如果过于用力去拉,反而会变得没有声音的。
歌唱时如想表现大声的效果,可以采取音量对比的办法。表现大声的效果,可以先用小声唱,然后衬托出大声的效果来。如果由头到尾都唱大声,听的人就不会感觉到大声了。人声在音量方面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我们一定要用自然的压力来唱歌,这样才能省力、能持久。
收藏,点赞,欣赏了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