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件处理器的正确顺序是什么
对于刚刚开始混音和音频处理的人来说,最常问的问题之一是“插件处理器的正确顺序是什么?” 嗯,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顺序,但由于处理器的顺序确实会影响结果,因此最好遵循一些一般指南。从上到下
通常,与未处理信号更好地工作的插件应该在数字音频工作站通道条插入部分的链中靠前(从上到下)。那些可能修正录音基本缺陷的插件也应该放在顺序的顶部。动态处理插件通常会插入在可能显著改变整体信号电平的插件之前。
动态处理(门限) -> 动态处理(压缩) -> 均衡器 -> 延迟效果(即回声) -> 混响
变体可能在第一个动态处理插件之前有一个滤波器/均衡器,特别是如果这个滤波器是为了消除亚音速成分——比如一个高通(低切)滤波器,用于从麦克风录制(如人声或原声吉他)中去除低频 rumble 或脚步声。由于亚音速成分可能会干扰动态处理器在阈值以上或以下应用增益变化的操作,先消除它们可能会使压缩器和门限器的效果更好。
先清理
如果音轨中存在背景声音,比如麦克风的漏音,可以使用动态处理器(扩展器或噪声门)来去除它。使用设置不太极端的扩展器可以减少(而不是完全去除)人声部分中的呼吸声等中间声音。无论哪种情况,扩展器/门得到良好的干净结果,都取决于用户找到该音轨主信号的较大电平和不希望的背景声音的较小电平之间的阈值设置。
由于压缩机会减少动态范围,将音频中的响亮和安静的部分拉近,因此如果压缩器在扩展器/门控器之前,找到一个有效的阈值来区分音频中的响亮和安静的部分会更难——你希望在应用任何压缩之前先运行扩展器/门控器。因此,动态处理器的常见顺序是扩展器/门控器 followed by 压缩器。
当涉及到两种最常见的处理类型时,人们总是想知道应该先进行哪一种处理——是 EQ 还是压缩。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传统 wisdom 通常建议先进行压缩处理,再进行 EQ 处理。这种逻辑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压缩设置依赖于阈值设置,阈值设置决定了在什么电平上开始减少增益。如果 EQ 设置(更大的提升或削减)改变了信号的整体电平,已经调整好的压缩效果的响应可能会意外地改变。这通常是一个好建议,特别是对于初学者。
当然,有些情况下这个顺序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如果你使用均衡器进行校正调整而不是基于混音的创意调整,并且这些调整一旦设置后就不再更改,那么让均衡器在压缩器之前进行处理可能更好,这样压缩设置可以考虑到均衡器的影响。通常在母带处理中,均衡器可能会插入在压缩器之前。母带处理中的均衡调整通常非常小(通常只有1dB左右),不太可能破坏任何压缩设置。
在同一个音轨上使用多个均衡器和/或压缩器也是相当常见的。在压缩器之前可能会有一个校正均衡器,然后另一个均衡器用于基于混音的创意音调调整。或者,一个均衡器在压缩器之后可能用于一些戏剧性的音调变化(提升),而另一个压缩器在它之后可能被设置为更多的限制器,以驯服在峰值频率上的任何潜在过载。具体的情况将是最终的指导。
延迟效果
基于延迟的音频效果包括短延迟效果,如合唱和镶边,还包括倍音和回声等长延迟效果。当在线内(在轨道内)使用延迟效果时,延迟效果可能根据应用情况放置在链的早期或晚期。回声效果通常会放在其他插件之后。短延迟效果可以放在任何位置。
通过在单声道轨道的末尾插入/立体声输出延迟插件,可以实现音效的加倍。然而,一些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包括可以对立体声音信号的左右两侧应用不同设置的插件处理器(Pro Tools中的多单声道或Logic中的双单声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一个将单声道轨道立体声化的加倍插件插入链的顶部附近,并对左右两侧进行不同的处理——例如,从单声道轨道创建一个宽泛双吉他,并在左右两侧使用不同的放大器模型,以使两个“部分”之间的差异更大。
短延迟效果可能产生两种结果。通常混响会在链的末尾插入,以增加已经进行过均衡和压缩的声音的丰富度。但如果效果是主信号的一部分——例如,麦克风拾取了包含混响、移相器或混音踏板的吉他放大器信号——那么将该效果视为主信号的一部分并在顶部插入插件是有意义的。
混响通常作为发送和返回连接中单独辅助轨道上的并行处理设置,但在串行处理中使用时,通常会放在最后。
特殊加工
在进行特殊处理时,顺序取决于效果,遵循处理需要干净干燥信号的基本原则。因此,在链中应该首先插入音高校正插件,这样它就可以分析和处理未处理的信号版本。
其他效果(如失真等)可以放置在最合理的位置。
对于刚刚上任的混音师/制作人来说,遵循传统的关于插件顺序的智慧是个好主意——你混得越多,就越能感觉到在每种特定情况下最佳的顺序是什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