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30619|回复: 2

[资讯] 电子会议系统的新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2730

积分

2

听众

-71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730
发表于 2005-1-4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应《智能建筑》邀请,希望我参与“热点聚焦”栏目,一起聊聊电子会议系统的新技术和趋势展望。说实话,拿到这个题目时的感觉就是,这个题目可大可小,弹性非常大。说它大,是因为会议系统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扩声、视频、电视电话会议、电子会务管理等很多方面;说它小,是感觉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栏目,是可以仅着眼于“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个方向有针对性的展开,可以讨论得非常细。我是从弹簧效果器时代进入这个行业的,本身在音视频集成领域工作了二十多年,近年也不断在理论上丰富自己,对音视频的技术应用技术也小有心得。因此,就在音视频特别是音频应用方面说些经验之谈,权当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请赐教。


有时我们在预计一件事情的发展规律时会茫然无从下手。但换个角度,我们从这件事情的起因逆向搜索,也许就会找到它的发展规律。体现于音视频应用的电子会议系统也是如此。抛去昙花一现的技术亮点,将能够真正沉淀下来的特征进行总结,推导出来的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自从诞生了扩声技术之后,随着电子会议系统的技术一直随着基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社会的应用面也在不断扩大。每隔一段时间,新的功能和新的产品一直在产生。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需求之间彼此牵引,一起发展,也存在螺旋上升的现象。但若仅从一些细节来判断这个产业的走向和规律,难免出现盲人摸象一般的结论。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大的维度来看待这些技术进步的现象背后的原因。然后才可能窥探这个行业的发展规律。
各个不同厂家的产品各有不同,接口数量或局部特点之所以不能得到广大的普及,就是因为它只解决了个案的需求而不能成为共性。我觉得首先应该看到的是模拟——数字——网络这个大方向,它们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系统的组成架构的不同;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使用者的需求目标随着时代和应用目标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简而言之,会议系统已经经历了一下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音频技术发展的架构形式第一代:纯模拟架构。在80年代——90年代之间的音响设备,无论是高音喇叭,还是进口音箱调音台,都是纯模拟架构。模拟处理、模拟连接、模拟传输。这样的技术真正帮助人们在确保声音品质的同时,完成了扩大音量的作用。主要是应用在演讲型会议和娱乐、演出的应用上。


第二代:数模结合架构。第一代架构的设备功能旋钮全开放,操作直观便利,但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调试好的数据难以保存和复制。因此,第二代技术中引入了数字化的产品,比如数字调音台、数字处理器等等。它们可以将调试参数进行保存和复制,并且通常一套扩声系统的周边设备集中在一台数字设备上,使系统得到了很大的简化。同时,它仍然采用模拟连接和模块传输的架构。因此,称之为数模结合架构。


第三代:纯数字架构。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音频架构中一般都需要配置的调音台的功效非常强大,有时甚至强大到非专业人士无法操作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地。同时,随着社会化的发展,人力成本的提升,专门的“音响师”岗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讨论型会议室的大量出现,调音台的作用无法满足其现场操作的需求。同时,复杂的模拟连接方案也不适应现在会议系统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全数字架构的音频矩阵技术。从话筒输入,到最后全部处理完成的音频信号输出,全部音频信号的处理、复制、传输等环节都在一台或多台数字设备的数字技术内完成,仅有一次AD/DA转换,因此称之为第三代音频架构:全数字化架构。特别是全开放结构的数字化产品,系统的核心价值已经由完全的硬件采购部分转移到了软件拓扑的二次开发上。编程开发人员的水平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设备的价值。当然,所带来的缺陷是现场操作的临场手感没有了。不过也不算可惜,现在的会议环境已经不需要音响师现场调音了。
音频应用

4702

积分

2

听众

189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4702
发表于 2017-11-19 |
调音台的应用特点是以人的技术为核心,而数字化音频处理器的特点是智能化算法为核心的。
第四代:数字网络化架构。全数字化的音频媒体矩阵等技术将会议的应用方法做了全新的诠释,将技术和品质做了飞跃的提升。同时,由于数字产品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数字传输复制稳定可靠的特点,再加上音频媒体矩阵设备本身高昂的价格和统一管理的便利性,市场又对它产生了新的期望:希望它能够将输入端和输出端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完成统一的系统管理、控制。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音视频技术的网络化发展进程。ConbraNet等技术的出现,使音频技术出现数字中心和网络化传输的结合成为可能。这个结果就是数字网络化架构。系统的构成不仅仅是硬件的结构,网络结构和软件拓扑一同形成了它的核心。它使得一个大系统的管理工作可以从几十人降低到一人完成。极大的节约了人力资源的投入。
第五代:云架构。第四代技术将一个大系统的边缘远远突破于一间房屋、一栋大楼。带来的便利性同时,又带来了很多不同的应用方案。此时,音频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已经远远不是调音台所能够完成的。人们在使用网络化的音频技术的同时,同时又对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的深深的疑虑:一旦核心服务器宕机,或者某一个分支网点需要变更软件架构,岂不是全部的系统都要停止工作?若是仅仅采用多购买一台(套)服务器后备的办法,那在使用中调整的参数、路由关系,岂不全部白费?重头再来?越大的系统会越存在这样的担心。因此,大型系统中核心服务器的热备份与自动数据同步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由此而产生的技术就是在数字化网络架构基础上产生的云架构。它能够主——备服务器同时在线运行,自动完成任何预定备份参数的自动备份,在主机宕机时自动由备用服务器接替主机的工作,解决了第四代架构中数据备份和自动同步的需求。同时,虚拟云架构的产品可以做到虚拟分区的功能,即部分区域的软件架构调整不影响全局的工作。
需要说明一下,有一个与直觉相关联的最大的误差之处,就是云架构的成本问题。事实上,云架构比传统架构在大型项目上有很大的优势——越大的项目其综合成本越低。我曾设计了国内第一个五代架构云架构的大型综合音频应用系统,当时预测三代技术架构对比五代云架构技术应用时出现了5:3的成本投入比。若考虑到应用数据信息的安全备份需求,五代架构更有优势。

安全机制安全机制在会议系统中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系统本身工作状态的安全,一个是工作内容的信息安全。即会议系统的系统安全与信息安全。
不需要多考虑就可以知道,信息安全是首要的。
在一个小型的系统中,信息安全问题似乎不是很明显,比如与会人员一定是自己内部信任的成员,而他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来保障设备稳定运行的工作安全——或者有一定的预备方案。
但是在一个大型系统中,这个问题将变得无比复杂。
首先,不可能每一个会议室或音频管理环节都配上一个受到与会者信任的,同时技术高超的音响师。而此处所需求的技术高超,除却对音响的品质控制把握得当,还应该对系统工程的结构,稳定性维护非常了解。即同时拥有对现场声音音色明锐的音响师和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工程技术经验充足的工程师等具有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的人员。这样的知识结构不是一般的学习经历就能够沉淀下来的,想必候选人员是很少的。
同时,他还需要让重要会议的负责人感到信任,不会泄露信息安全。
唯一可以想到的方式,就是用技术的能力取代人的因素。
因此,系统架构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私密会议的信任:它可以脱离云独立工作,同时又可以被后台所服务;
其次,它还需要能够完善系统设备本身的安全机制,具有后备方案,即系统安全。对于操作数据,应该能够做到实时备份;对于服务器故障,应该能够做到即时自动恢复;
对于终端接口机,应该有热备份和冷备份方案选择。考虑到接口机的数量庞大,除去非常重要的应用环境可以考虑热备份,通常可以考虑冷备份。尤其是当接口机的功能做到标准化和一致化之后,可以用少量接口机为整个系统做冷备份。
音频应用

4702

积分

2

听众

189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4702
发表于 2017-11-19 |
发展趋势展望云技术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常见的就是网页收藏同步、办公文档同步、手机通讯录同步备份等等。在未来的应用中,BYOD等概念的成熟,使得我们将办公和私有产品和技术之间更多的融合到了一起。而这之间的桥梁应该也必须是以云技术为基础的应用。而一项技术的发展,除了它确实能够解决上一代技术的缺陷之外,经济上的收益也是市场衡量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已经明确显现了的有缺陷的技术,更应该由新一代的技术来取代。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也可以得出大致的推论。
除去品质因素,产品本身的功能定位是建立在系统组成的架构的基础上的。而架构是为了满足核心的需求。会议系统的核心需求包括:
信息交流、图形(视频)展现、功能控制、会务管理、信息安全、综合成本投入等。
其中,综合成本投入是决定前面的需求的基础。从采购成本、技术成本、学习成本和应用结果之间的费效比比值关系就可以得出很好的结论。
前面说过了,早期的技术应用确定性是建立在操作人员的技能基础上,后期的技术成果确定性是建立在数字算法的基础上。甚至有些技术如会议系统常见的AEC技术,就是第一代、第二代技术根本无法实现的。面对相同要求时,前者是通过技巧实现偶然的品质,后者是通过技术实现必然的结果。因此,人的因素排除本身就给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提升。
其次,在一个以电子产品为基础的会议系统的预期使用寿命中,一般以十年为规划目标。在十年时间,每减少一个中等职位的操作人员,按照目前的人力成本,加上十年间预计的升职加薪和福利待遇,可以减少约120~160万的现金投入。那么一个拥有多个会议室、多功能应用音视频环境的大型建筑中,如果将减少的人力资源投资在智能化设备上,再加上电子技术本身稳定性超过人的感性的这个客观条件,那么这个费效比又有了一个量级的提升。
因此,在满足信息交流、图形(视频)展现、功能控制、会务管理等功能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恰当的综合投入成本的系统,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将是最佳的选择。

说到最后,我个人认为,未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制造成本的继续下降,网络化应用的继续普及,电子会议系统的应用将会朝着更先进,更智能化,更融合的方向发展。在2014年我曾著文《IP化的公共广播》,其中就提到了BYOD的概念中。未来前端设备(话筒、个人电脑、手机、电子白板等)与末端设备(投影、音箱、打印机等)之间将完全只有网络连接。而且它们之间将不再是唯一对等的关系,是分布式云架构的应用关系。硬件和软件的功能将互相结合形成最终的应用价值。主要的技术含量将由制造厂家完成品质的把控,应用环境中人为的因素会尽量被压缩。无论音频还是视频品质和稳定性以及应用范围都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稳定提高。
音频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