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7034|回复: 2

[音乐] 在武汉“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上的发言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8

听众

6016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253
QQ
发表于 2010-4-28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在此,我想用这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向大家介绍2004年7月以来我最重要的三个创作产物。第一个叫“具体乐谱音乐( M usique C oncrète Partitionnelle) ”, 第二个叫“否定式记谱 ( N egative Notation ) ”,第三个叫“少媒体音乐( Oligomedia Music) ”。反映到我的具体作品中,便是:琵琶独奏《顿使东风遍几垓》、筝与筝演奏者的协奏曲《要演奏不》以及观念艺术作品《12月16日》。
近半个月以来,我发现,它们分别体现了我对音乐传递媒介的思考,第一个是对传递物的思考,即乐谱本身;第二个是对传递过程的思考,即记谱法;最后一个是对传递概念的思考,即欣赏音乐的概念。
目前这些想法,还都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具体的、整体的思考,还有待以后不断的构建。
上述的三部作品,即将于2005年12月16日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欢迎各位专家到时光临指正。
下面具体介绍如上三个创作产物。
第一个是“具体乐谱音乐”,这个名称来自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 ( Pierre Schaeffer ) 的“具体音乐( M usique C oncrète ) ”,以及德国作曲家 赫尔穆特 · 拉赫曼 ( Helmut Lachenmann ) 的“具体乐器音乐( M usique C oncrète Instrumentale) ”。我在2005年第2期《中国音乐》上发表的题为《乐谱的解放》的论文,也就是大家将在此次会议论文集中看到的我的论文及其附录一,是对“具体乐谱音乐”的第一次阐述。从该论文发表至今,我又为其添加了一些其他内容,由于时间关系,与论文重复的内容我不再多讲,请各位专家自行阅读我的论文。在此,我只对“具体乐器音乐”的内容进行一些摘要式的阐述并进行一些补充。
“具体乐谱音乐”是指:用具体的乐谱作为材料而创作的音乐。因此,“具体乐谱音乐”只是由于使用了不同以往的创作材料,近而导致一些音乐工艺制作上的稍许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具体乐谱音乐”所操作创作材料的不是声音,也不是音符,而是机械复制品——乐谱。
就作曲技法层面来说,“具体音乐”是对录有具体声音的磁带条的加工技术,而“具体乐谱音乐”是对写有具体音符的、或者音乐片段的、纸张形态的乐谱的加工技术。就对我现有的总结来说,大体包括:对乐谱的剪切、倒置、拼贴、镂空、折叠、以及对阅读的创作等等。这些技巧在我目前写成的两部“具体乐谱音乐”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还有一些需要提到的是,与传统手写乐谱或者电脑打谱的创作方式不同的是,“具体乐谱音乐”所使用的创作工具是:剪刀、胶水以及复印机等等。其中,对复印机的使用,就好比“具体音乐”中对录音机的使用一样,是一门单独的学问。随着复印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学问也在不断的变化,目前来说,我所能掌握的只是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而已。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72

积分

2

听众

3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172
发表于 2017-9-26 |
如果说,我们把具体的乐谱剪切成一个个零碎的音符,这样去创作“具体乐谱音乐”,与用笔在五线谱纸上写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并且出于传统工作方式的延续,“写谱”可能比“剪谱”更容易、更方便。而对一张具体的乐谱,几乎不怎么去剪切,就直接使用,这又和复印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具体乐谱音乐”的“剪切”技术便在这两个极端中展开,显而易见,这个空间是相当大的。

每个人对不同乐谱的喜好,以及对这些乐谱的组织的方式,都有着个体差异,所以“具体乐谱音乐”在其最终形成的音乐风格上,并没有任何束缚。“具体乐谱音乐”只是一种创作音乐的方式而已。

接下来说第二个理论,“否定式记谱”。

传统的乐谱,无论写作的多么复杂——比如像英国作曲家布莱恩·芬尼豪夫( Brian
Ferneyhough )为代表的“新复杂派 (N ew C omplexity ) ”的作品,都是写的“要演奏”的内容,是需要演奏员对作曲家所写的内容进行如实的、一对一的“翻译”。“翻译”的准确性同时也是体现一个演奏员水平优劣的标准之一。我把这种记录“要演奏”内容的乐谱统称为“肯定式记谱”。

而“否定式记谱”,则是写作“不要演奏”的内容。演奏员需要根据“不要演奏”的内容,对乐谱进行相应的“解释”。以往的偶然音乐范畴所属的图表谱或者文字谱,比如莫尔顿·费尔德曼(Morton Feldman)的作品《投影I》(Projection I),虽然也非“肯定式记谱”,但并不是“否定式记谱”,而是一种“非肯定式记谱”。这种关系就好比数学上“非正数”并不全是负数的道理一样。

由于声音终究是通过“要演奏”的途径而获得的,所以这一“不要演奏”之后,导致“要演奏”的内容产生了巨大的游移性、或者说是偶然性。这一“否定”之后,留给演奏员“肯定的”、“要演奏”的内容是无限大的。然而,“否定式记谱”并不等同于偶然音乐,而是作为偶然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包含于偶然音乐范畴之内。或者说“否定式记谱”是偶然音乐的一种技巧,其偶然性来自对“不要演奏”内容的记录。我们可以通过严格控制“不要演奏”的内容,而制造出“要演奏”的偶然。这种通过绝非偶然的模式而制造出来的偶然,恰恰是“否定式记谱”在偶然音乐范畴内与非偶然音乐的交会点。

“否定式记谱”中 可以称为是“作曲技巧”的是“否定内容”的精确程度、数量、以及在时间上的安排等等。

“否定内容”的精确程便是如何控制 “否定式记谱”的否定程度、或者说否定的“面积”问题 ,也就是说如何控制“不要演奏”内容的精确度。

如果“否定式记谱”的“否定内容(即‘不要演奏’的内容)”越是精确,演奏员可演奏内容的空间就越大;相反,“否定式记谱”的“否定内容”越是笼统,演奏员可演奏内容的空间就越小。比如,在我的作品《要演奏不》中的:“不要用右手无名指演奏”,这就比“不要用右手演奏”,精确多了,那么,前者提供给演奏员的可演奏范围也比后者大很多。再比如“不要在琴弦上演奏”与“不要在第三根琴弦的近琴码处演奏”,两者相差了两个级别:前者与后者相比,后者一个是精确到了哪根琴弦上:“第三根琴弦”;第二个是精确到了琴弦的具体位置上:“近琴码处”。因此后者比前者在提供给演奏员的可演奏范围上大了两个级别。

此外,“否定内容”在数量上与精确度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另一个可以控制的范畴。否定内容的数量越多、精确度越小,提供给演奏员的可演奏的范围就越小;而否定内容的数量越少、精确度越大,提供给演奏员的可演奏的范围就越大。由于数量与精确度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并且需要根据具体的数量以及具体的精确程度来划分出哪一个给演奏员提供的可演奏的空间越大,所以这两个居中的级别:数量越多、精确度越大;与数量越少、精确度越小很难为其排序,也没有排序的必要性。

对“否定内容”在时间上的安排,也同样是“否定式记谱”的技巧问题,但这与以往的“作曲技法”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类似,在此就不多提了。

最后说“少媒体音乐”。

“少媒体音乐”是一个解释性概念,它是根据“多媒体音乐”而来的。“多媒体音乐”简单来说,是需要人通过多种感觉器官而欣赏的音乐,它丰富了传统意义上只依靠听觉欣赏音乐的模式。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谭盾的多媒体协奏曲《地图》,就是多媒体音乐的典型例子。

然而,“少媒体音乐”则需要使得传统意义上只依靠单一感官欣赏音乐的模式更加贫乏,即使得欣赏模式连单一感官的成分都要减少或者彻底放弃的音乐。由于传统意义上“欣赏”概念必须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作为媒介,因此“少媒体音乐”范畴内的“欣赏”的概念需要得到一个更为广泛的解释。在“少媒体音乐”的范畴内,“欣赏”被重新定义为:音 乐或音乐的一部分对个体的任何形式的微妙作用。

“少媒体音乐”便是基于这样一个“欣赏”的概念而展开的。

引用医学上的术语,少媒体音乐依据媒体“少”的形式,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器质性的少媒体”与“功能性的少媒体”。比如我们堵上一只耳朵去听音乐,听觉器官在这里被减半,这是一种“器质性的少媒体”。再比如现在这个会议室内,我们很难注意到我们自己手表秒针的“嘀嗒”声,这便是一种“功能性的少媒体”,这是由人们听觉神经的功能屏蔽造成的。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72

积分

2

听众

3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172
发表于 2017-9-26 |
大家好!





“少媒体音乐”的极端形式,是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或者说与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无关而存在的“音乐”。那便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对音乐这个词、这个事物、或者这个概念的想象与认识。比如我们内心对音乐的“哼哼”,对于作曲家来说,可以划归为我们常说的“内心听觉”,它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存在,但不借助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再比如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坦白的讲,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见解本来就是主观的、没有什么硬性的标准的,那么对“音乐”这个词、这个事物甚至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可以说是主观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每个人内心都有对“音乐”这个词、这个概念、甚至这个事物的不同解释,每个民族也都有对“音乐”的不同认识。这个在人们心中的“音乐”的概念,也是“少媒体音乐”的一种形式。

“少媒体音乐”是一种可以摆脱“音乐会式演奏”的音乐。它的“演奏”形式,完全可以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人们对其内心音乐的想象,即我刚才所说的人们内心对音乐的“哼哼”,这是人人都会有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奏的一种“演奏”音乐的模式。再比如,每当人们看到“多媒体音乐”字样或者欣赏到“多媒体音乐”的时候,会不同程度的联想到“少媒体音乐”这个“多媒体音乐”悖论的字眼。这就是“少媒体音乐”在其“欣赏”层面上对个体的微妙作用。

“少媒体音乐”的 艺术形式具有其特有的不确定性与广泛性。它 可以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形式演变为一种声音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或者观念艺术等等。其广阔的空间联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也是千变万化的。

下面我将发布我的第一部“少媒体音乐”作品 《 12 月 16 日》。

我的 作品《12月16日》是一部观念艺术作品,它采用一种提前通过节目单的文字介绍以及作者的口头描述等方式,散布该作品的相关信息,制造出该作品的“存在轮廓”。事实上作品《12月16日》是一部压根不“存在”的音乐作品 ,不需要任何传统意义上“演奏”的作品,它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是人们对自己内心中存在着的、对该作品的想象。

作为对“少媒体音乐”进行充分阐述的需要,我的作品 《12月16日》不得已 于今日在此会议上得到了发表,其艺术价值已经产生,希望各位对该作品进行充分的想象。2005年12月16日在北京,该作品将第一次以音乐会的形式发表。

作为我第二部“少媒体音乐”作品,也就是我的作品音乐会。

我的音乐会,题为“悬置”,是引子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术语,意思为:一个停止、中止判断、存而不论。我稍后将会借用会议的休息时间,像大家散发我音乐会的节目单。如果哪位代表到时可以光临我音乐会,我在此表示欢迎;如果不能光临我音乐会的代表,那么请依据我即将要散发的节目单,对该音乐会进行充分的想象。

谢谢!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