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7373|回复: 1

[资讯] 秉承古意,师造化——抚琴方法论之运指得法

  [复制链接]

44

积分

4

听众

1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44
发表于 2009-10-19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琴之指法是抚琴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是最本质的东西,古人有“神采生于指端”之说:“山川草木、风花雪月,造化自然,此实境也。以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运指之中”。    中国古琴是将自然造化和人的心境、情感用千般指法体现出来,并完成一种艺术的转换,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有了运指,古琴才能“指于山则灵之、指于水则动之、指于林则生之、指于人则逸之”。即是以指之无尽妙处,赋予自然以生命。因此古人总结说“曲意之妙,吟猱绰注、轻重缓急之妙也”,实际也就是说的指法之妙。

  但意胜于象,方显骨气高妙。这里讲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之所以为艺术,需是形式高于内容,如此方能久远。比如一曲高山流水,仅仅表现了山川,而意蕴了了,未必有什么好,仅有内容,而形式上无力量,艺术将无生命力。山水曲之表现,指法要为琴曲意蕴服务,而不是意蕴为指法服务。同时,运指是起始,最终将归于意韵。

  “运指要古”,应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一是要向前人学习,吸收前人的精华,二是要纯正、地道。其中最重要的是向前人学习,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经验,才能营养丰富,拒绝吸收营养,艺术就会枯萎。

  “曲风屡变,指法不移”。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事物有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任何事物都一样,什么都变,那么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了,相对不变的东西保持事物的相对存在和稳定,变是使事物发展。指法是中国古琴的不变因素,没有承继有续的运指法则就不是中国传承属千年的琴了。

  “用指要健”,这里面又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用指的力度,既按令入木,弹欲断弦。同时又有精神方面的内容,健康的人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抚琴指法包含着技术性和人文精神。

  昔人谓“指力能扛鼎”是言其气之沉着也。凡下指当以气为主,气到便是力到,下指便若指下有物,所谓下指有神者此也。下指应有丰富之内含,现在人弹琴往往手下无物。应“出之于自然,运之于优游,无跋扈飞扬之躁率,有沉着痛快之精能,如剑绣土花,中含坚质,鼎包翠碧,外耀光华,此能尽琴之德之者也”。意思就是用指自然流畅无浮躁而又沉着痛快,如同宝剑生出象花一样的锈斑,中间却是坚实的质地,鼎被绿色的锈包着,闪耀着光华。这两个比喻,十分形象而又贴切地道出了琴学指法的感受和道理。“既百出以尽致,复万变以随机,恍惚无常,似惊蛇之入春草,翩翩有态,俨舞燕之掠平池。扬天外游丝,未足方其逸;舞窗间飞絮,不得比其轻。方似去而忽来,乍欲行而若止。既蠕蠕而欲动,且冉冉以将飞,此能尽指之柔德者也。二美能全,固称成德”。取之古人之言,用以表达了琴之抚弄其柔美的最高标准。



  琴之指法,体现了人的性灵、修养和功夫,这些都可以在一如线般的走手音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明白人一眼便可看出。人们在琴曲的赏心悦目之中,可以体悟人生的高深境界,这正是中国古琴的高妙之处,从琴家的角度讲,弹琴与其说是一种表现,不如说是一种寄托,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将自己的生命、情感、追求寄托在一抚一弄之中。因此,过去的文人把做人看的非常之重要,人品不高,曲意张驰之韵品自然不会高。

  “心正方可使操”,操琴可以表达人的心灵和性情,同时它又有质量高低之分,仅靠灵性弹琴是不够的,需要多年的修炼。非朝夕操弄,不可所得。要合乎规律之中,方得规律之外。没有长时间的修炼,就不可能达到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学琴必在读书,方知其理”。中国古琴的主要内容是从书中来的。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琴艺品赏倾向,对琴的流行走向有很大的影响,流传到今天的古琴文献中,有140多种琴谱,共收不同传曲传谱上千首。其中有结构宏大的大曲《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有精制的小曲《酒狂》、《关山月》等,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现在琴人能演奏的尚不到百曲,虽然不足全部的十分之一,但比起其它民族乐器的古代曲目来,仍是一大笔财富。

  隋唐时期,虽遭外来音乐的强烈冲击,华夏民族自己固有的音乐艺术却在古琴上顽强地延续下来了。这一点值得我们格外重视。《旧唐书·乐志》讲:“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杂弄。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如果说《幽兰》有许多特殊的音调反映了隋唐时代西域音乐的影响,则《广陵散》完全就是“楚汉旧声”未受外来音乐干扰的实例。在古琴文献中除乐曲而外还有可贵的历史资料和理论遗产。蔡邕《琴操》所记述的琴曲中有的可以反映当时的艺术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例如《琴操》记述的伯牙老师成连先生,把伯牙一个人放在海岛上,让他领略海涛、山林之态,为他海上“移情”的事迹,这足以表明,人们最晚在汉末就已经认识到音乐的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表里关系。成连为伯牙“补”“生活课”,而伯牙在此中又产生灵感,创作了《水仙操》,很发人深思。

  唐人薛易简(725左右——800左右)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说明这时对古琴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宋人朱长文撰辑的《琴史》记录了他以前的众多琴家的历史材料。其中至少隋、唐、宋三个时代材料是可信的,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作为艺术的古琴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是很可贵的。

  元以后《琴声十六法》:“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反映当时对古琴艺术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艺术表现等方面提出的理论。“轻、松、脆、滑”是属于演奏美学方面的,是对音乐的美好,旋律的流畅的追求。“高、洁、清、虚、幽、奇、古、淡”是属于艺术表现方面的,是对风格、意境、韵味、气质几方面提出的概念。“中、和、疾、徐”则是属于演奏技巧的几个基本方面了。    明末清初的徐谷共进而又提出《二十四琴况》,共二十四条。更细致地说明了古琴演奏艺术的诸方面要求:“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历代琴学的规则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琴的弹奏,使中国古琴保持着一种文人书卷气,保持着和中国文化内在的血肉联系。

  “注精以一之”,就是要精神完全集中到弹琴上面的一种精神状态,不这样,则无一神采。古人凡操弄之时,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沐浴宽衣,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神闲意定,将心静下来是抚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法,当需要长时的训练和培养。     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也。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例须如此而后有成。重复始终,如戒严敌,就是要用一种严肃的态度,不能以轻心佻之,慢心忽之,最终达到“注精以一之”。

  作者(高建国,字行之;古琴家,画家;中国琴会会员;江苏美协会员;江苏宿迁市古琴学会会长。)
20170411093316_53273.jpg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546

积分

3

听众

182

音贝

音频应用推广专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46
发表于 2018-3-21 |
谢谢发布,好东西,不错,点赞了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