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8319|回复: 1

[资讯] 莫扎特:对孩童太易,对音乐家太难

[复制链接]

9

积分

0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03-12-10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捕捉到了人们生命中那些无法言状的喜中有悲的心理境况,以及那些无法命名的泪中带笑的情感状态。

  在不少音乐爱好者甚至音乐家看来,与深沉悲怆的贝多芬相比,莫扎特显得有些简单,甚至流于华丽。但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认为,在莫扎特的简单纯美背后,有着一种与现代人心灵相通的默契。

  在莫扎特诞辰260周年之际,杨燕迪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讲座上带大家走进莫扎特的艺术世界。

  贝多芬真比莫扎特更深刻?

  贝多芬与莫扎特是人们熟悉的两位大音乐家,他们的音乐风格都非常鲜明,又同处一个时代,因此常常被拿来比较。莫扎特比贝多芬大14岁,同属维也纳古典乐派。莫扎特是音乐神童,17岁就担任了宫廷乐师,贝多芬年轻时则曾求教于当时已经非常出名的莫扎特,他在后来的创作中也直接继承并发展了莫扎特的艺术。

  在不少音乐爱好者甚至专业音乐家看来,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抗争性和感召力,比如他最著名的《命运》《英雄》交响曲,总是与“深沉、厚重、悲怆、浓烈”联系在一起。而听莫扎特的音乐则更容易令人联想起贵族的宫廷生活图景———喷香水的假发套、带镶边的银丝袜、人们行鞠躬礼、跳小步舞。形容莫扎特音乐的辞藻大多是“典雅、美丽、欢快、流畅、动听”之类。

  若以“高”、“大”、“强”的审美来论,贝多芬显然更具优势,莫扎特则显得过于“清淡”,口味不够重,听起来也“不太过瘾”,似乎优雅有余,但少了点气概,不够深刻。但倘若换一种视角,全面理解两人的音乐,结果还是这样吗?

  英国音乐家戴里克-柯克曾说,自己在孩提时代,觉得莫扎特的音乐动听悦耳;到青春期时,开始听出莫扎特的优美和典雅,但并不深刻;直至成年,才感觉到莫扎特的音乐不仅仅优雅瑰丽,其中还贯穿深刻而扣人心弦的内涵。

  杨燕迪认为,柯克对莫扎特的三个认识过程颇具代表性。一位行家尚且如此,难怪大多数普通听众们容易看轻莫扎特。其实,只要对音乐的认知不断地积累,并伴随人生阅历的增长,对莫扎特的认识也会不断改变。

  举重若轻的干净和透明

  除了表面的动听、悦耳、甜美之外,莫扎特的音乐还有深厚的形式造诣与高超的创作技艺。

  莫扎特乐思的流畅性要远远胜过与他同属维也纳乐派的海顿和贝多芬,他的音乐总是如泉水一般自然流畅。从留存至今的手稿中可以发现,莫扎特的手稿非常清晰,修改痕迹不多,而贝多芬的手稿上则充满反复修改的痕迹。莫扎特的母语是德语,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意大利歌剧创作家,在这一点上,贝多芬远不如莫扎特,他一生只写过一部歌剧。更重要的是,莫扎特将歌剧的歌唱性充分地移植到了器乐作品的创作上,他的许多作品“不是人声却胜似人声”。最典型的就是他33岁时所写的单簧管五重奏,如泣如诉的旋律,有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曲折婉转。

  莫扎特的音乐就如他留存至今的手稿那样,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但这种表面的轻松并不能掩盖他强大的“内功”。在杨燕迪看来,莫扎特的作品没有浓重的学究气,却流露出了自如的品质,这正是所谓的“有艺不露,乃为真艺”。

  莫扎特在维也纳度过的人生最后十年,是他在艺术创作上最精彩的时期,他摆脱了早期的外在华丽,逐渐获得了创作技术和心理体验的双重成熟。熟悉莫扎特的鉴赏家们普遍认为,莫扎特晚期的作品结构严整而不拘谨,乐思充盈而不流于泛滥,条理明晰而不囿于常规。如果说贝多芬的许多作品往往是通过对某个“音乐动机”刻意加工得来,那莫扎特的乐思则非常充盈,他擅长把许多旋律自然而恰到好处地串在一起,条理明晰,却并不显得拘泥匠气。

  莫扎特一生写了27首钢琴协奏曲,大都是公认的精品。他在钢琴协奏曲上的成就几乎无人能真正超越,即便是贝多芬,也只是在作品的规模上超出。仅仅从一个技术要点来看,木管乐器与钢琴独奏家之间的对答和交织,后来没有任何人达到过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那样多变、精妙、自如与丰富的境地。杨燕迪很推崇莫扎特《G大调第17钢琴协奏曲》,在这首协奏曲中木管与钢琴的对答与交织达到了高度的平衡。

  莫扎特的音乐中还有许多高超的“对位”手法与半音和声的复杂效果,但这种高超的技法总是被呈现出“举重若轻”般的干净和透明。在这一方面,莫扎特比贝多芬技高一筹。在贝多芬《庄严弥撒曲》和《大赋格》等作品中,音乐似乎总是在困涩中艰难前行;而莫扎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末乐章,则以纯熟的高超技艺,自信而大气地展示着让人耳目不暇的对位技巧。

  与莫扎特的浑然天成相比,贝多芬的音乐听上去有些“吃力”,但他也很好地把这种特点转化为他的优势。恰恰是这种“不顺耳”,使听者通过困难的挣扎达到贝多芬想要表现的崇高。

  恰如李叔同的“悲欣交集”

  今年是莫扎特诞辰两百六十周年,两百余年过去了,为何他的音乐仍然还有那么多人喜欢?

  除了表面的优美流畅和背后高超的创作技巧外,杨燕迪认为,莫扎特的音乐还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维。所谓的复杂与多维,并不是指莫扎特音乐的结构思维和写作技巧,而是指莫扎特音乐的心理感觉和性格内涵。莫扎特笔下的音符看似非常简单,但若精心演绎,往往就会带有丰富、多变而意味深长的表情特质。著名的德国钢琴家施纳贝尔曾说,“莫扎特的音乐,对孩童太容易,对音乐家太困难。”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常常能听到大调与小调的频繁交替。有人说,莫扎特就像是一位大小调变换大师,正是在这种变换之中,他的音乐带给人一种难以言传的快乐与悲哀交融在一起的感觉。

  杨燕迪非常喜欢莫扎特的《降B大调第27钢琴协奏曲》,大调与小调在这首曲子中彼此渗透,快乐与悲哀兼而有之、难以分割,这种凄凉与希望的交织恰如李叔同的名句“悲欣交集”。

  莫扎特后来的人生并非如早年那般充满天才的光环,他在晚年遭遇了父子关系的紧张,生活中不断借债。但即便是对生活产生严重的怀疑,莫扎特也没有放弃憧憬,没有陷入绝望,更不会走向暴怒。他总是把悲愤的情绪蕴藏在表面的和谐之下,他的悲愤从来不是大喊大叫式的,他的悲愤是收敛的,以一种优雅克制的姿态展现人性的悲剧,而这种“笑中带泪”的色彩是贝多芬的音乐所不具备的。

  杨燕迪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捕捉到了人们生命中那些无法言状的喜中有悲的心理境况,以及那些无法命名的泪中带笑的情感状态。“莫扎特音乐中的性格复杂性和情感包容性,使他与每个时代都会发生关联,因为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莫扎特身上找到所需要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扎特的音乐其实比贝多芬更加“现代”,他的某些精神特质与“现代人”格外有缘。他的音乐一点也没有“过时”,而且似乎根本不会“过时”,甚至它好像就是专为我们当代人而作。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78

积分

4

听众

171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78
发表于 2017-8-28 |

分享,谢谢楼主的发布,我分享了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