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1147|回复: 1

[音乐] 互联网时代,中国歌剧如何才能叫得响留得下

[复制链接]

378

积分

3

听众

168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78
发表于 2018-1-29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互联网时代,中国歌剧如何才能叫得响留得下

  在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歌剧研究会、北大人文学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歌剧民族性的现代呈现及其创作走向”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那么究竟何为“中国歌剧”?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把这个业界近几年频繁使用的词汇定义为“运用歌剧思维创作,用中国的语言、音乐语言和审美意趣,承载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的戏剧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阐明了中国文艺亟须回归自身精神家园的根本问题。而中国歌剧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精神、展现中华美学风范、体现国家艺术水准的优质载体,在文艺事业发展中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但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中国受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取向日趋多样、富于变化,给中国歌剧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中国歌剧创作者仍需在提高原创能力、挖掘民族性、提高当代性、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等方面下大功夫。

  1 业界心态浮躁 剧本套路肤浅

  “不只是在创作数量上,目前中国歌剧在固定观众群,剧目上演场次、票房,以及对社会主流消费人群的影响力等方面,也无法达到话剧、音乐剧、原生戏曲那样的热度。”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陈小朵一语道破了中国歌剧的痛点。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坦言,歌剧可谓舞台戏剧领域的航空母舰,其创作排演是一项规模大、周期长、耗资巨、回报小的艺术工程。中国歌剧更是如此,又不像经典歌剧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积淀,所以更容易遭遇票房少、演不起,剧场几日游后便被束之高阁的窘境。再加上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有的机构枉顾艺术生产规律,为了赶节庆、迎庆典而选取一些不适合歌剧演绎的题材,在制作上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最短甚至几天就拼凑出来。如此仓促不走心,就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之作。

  互联网时代,可供人们选择的文艺产品数量激增,服务也便捷多样,受众对歌剧艺术性、思想性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要吸引观众专程买票到剧场观看歌剧,作品必须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光抱怨歌剧创排有难度、不容易,是不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纪宴举例说明,业界存在一种认识误区,以为歌剧以作曲为重,成败全看音乐是否优美动听,编剧只是按照作曲家的意志剪裁甚至填词造句。但实际上,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如果编剧不专业,不了解歌剧剧本的写作规律,缺乏相应的歌剧音乐感受力,剧本则容易出现音乐与故事不协调、情节与结构不清晰、形式与逻辑不通顺、形象缺乏人格魅力、内容缺乏思想深度等问题,再伟大的作曲家也救不了。音乐评论家景作人也对此深以为然,当下的歌剧作品对社会热点的追踪,大多停留在表扬好人好事上。创作因缺乏触及社会问题的敏锐和扎根人民生活的勇气,而流于肤浅、陷入套路。“这与业界出现人心浮躁、创作缺少高水平剧作家的参与等不良趋势不无关系。我国并不缺少剧作人才,问题是如何才能发现他们,使用他们,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补充道。

  2 创作态度犹疑 风格非中非洋

  有人说中国作曲家是幸福的,因为中国音乐矿藏富饶,不仅56个民族各有独特的音乐风格,深厚的古典戏曲和文化资源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启发和灵感。然而,这些有时却成了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甜蜜负担”——由于有的创作者继承不彻底,发展不全面,态度上“徘徊”,功力上欠缺,丰富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掣肘发展脚步的阻力。提出这一观点的景作人解释说,一些作品在形式与风格上站在“民族”与“西洋”的十字路口摇摆不定,一会儿强调民族性,一会儿注重交响性,有时还会添加戏曲、话剧乃至音乐剧元素,结果形式和内容严重脱节,不伦不类,非洋非中,成了“夹生饭”。有些作曲家懒于采风,把从西方学来的带有实验探索性的音乐符号拼凑起来。而另一些采风归来的作曲家则用“旧瓶”装“新酒”,把民间听来的民歌拆装一下,填上新词,就算自己的作品。如此生拼硬凑,投机取巧,欠缺艺术智慧和创作诚意的融合,生产出来的音乐自然不符合“中国耳朵”的审美习惯,很难在听众中产生共鸣。

  “当下作曲家们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应该借鉴什么,舍弃什么。犹豫徘徊和故作高深都是欠缺的表现。要解决中国歌剧音乐的发展难题,首先要从建立创作上的文化自信开始。”景作人分析道。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徐占海从采金矿的过程得到了启示:“矿工将矿石碾碎磨成粉,置入池中进行化学反应,再将液体表面浮起的金粉撇出来炼金。这个过程值得我们思考,即我们有没有把中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矿产磨成粉,冶炼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既守住了东方审美的‘流’,又体现了时代表达的‘变’。”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78

积分

3

听众

168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
 3 脱离时代诉求 缺乏创新精神

  歌剧虽然是舶来艺术,但在引入中国的百年间也掀起了多次文化热潮,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诸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洪湖赤卫队》《木兰诗篇》等,在当时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成为镌刻在几代人心中的文化记忆。可是为什么今天的主流戏剧观众却对歌剧艺术尤其是中国歌剧产生了种种成见和疏离感呢?带着这样的疑问,陈小朵在现在很火的几个戏剧观众群里“潜水”多时:“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现在的观众普遍认为中国歌剧创作和运作思维陈旧,手段老套,缺乏创新,让人难免产生心理距离。”“在中国歌剧创作中,空间上的本土化和时间上的现代化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然而,现在很多从业者在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当代性的诠释。不少耗资巨大的歌剧作品以‘昙花一现’收尾,就与主创人员因循守旧的‘自闭’心理有关。换句话说,他们的想法与当下的社会生活和大众欣赏习惯脱节了,未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宏观设计思路、宣传普及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提升现代质感,这样就很难与年轻群体产生勾连,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知名词作家王晓岭进一步解释道。

  文艺作品唯有经受住大众的欣赏和解读,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所以,新时期的中国歌剧仍应以人民为导向,可高雅却不可高冷。歌剧人要主动走向市场,在深入了解观众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制作推广作品,普及中国歌剧。很多制作机构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国家大剧院线上线下两手抓,一方面拍摄歌剧电影、策划歌剧音乐会,举办歌剧电影展、歌剧艺术主题展等活动,另一方面建立了“歌剧兴趣培养学校”,为中小学生提供观摩学习、欣赏排演等艺术实践机会。再比如,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排的歌剧《林徽因》在开演前,将符合现代审美的宣传形象照和主题曲MV放到社交网络上,吸引受众的关注,惹得网友们纷纷留言询问首演时间。景作人说:“歌剧也可以是时尚的。我相信,随着社会艺术普及的深入与大众审美水平提高,中国歌剧的艺术性、思想性、创新性,以及社会反响等诉求,一定可以相逢在某处。将来的年轻人会逐渐对歌剧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国歌剧早晚会成为他们日常艺术欣赏的重要选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静下心来看清现在的差距,找到发展的顺畅之路,从而确立中国歌剧的风格和特点。”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