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5777|回复: 1
收起左侧

[乐器] 钢琴初学需不需要注意手型?

[复制链接]

336

积分

4

听众

27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36
发表于 2010-7-3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钢琴初学需不需要注意手型?

  我们从小跟随老师习琴,他们绝大多数都对手型有过类似“握鸡蛋”的描述和要求,德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在其著作《钢琴理论与实用教程全集》中也有过相关的论述。由于近几年学术界自由言论日益频繁,一些人士也提出了反面见解。

  在一篇名为《手型,中国钢琴教育的最大骗局!》文章里,作者认为:无论拜厄也好车尔尼也罢,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活跃在19世纪上半叶的人物,而两世纪之前,当时的钢琴音域比现在要窄,触键比现在要轻,琴键比现在要小,音量比现在要弱,踏板的延长效果也比现在要短,用“握鸡蛋”这样的弹法去处理钢琴文献中极为重要的肖邦、李斯特的大部分作品实为不适。文章还指出,被中国钢琴老师们奉为圭臬的车尔尼作为贝多芬的学生,他的几乎一切练习曲都是为演奏贝多芬的大型作品而服务的,说他风格单一绝不过分;而用车尔尼那一套去演奏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或者拉赫玛尼诺夫,就要闹大笑话。

  读到这里,笔者首先不禁要为作者点赞。敢于对学术界一成不变的规定说“不”,实属不易。如果说“用维也纳学派的弹奏方法处理浪漫派时期的作品不伦不类”这一说法没有太大异义,那么笔者并不赞成原文评价车尔尼的“风格单一绝不过分”这一定论。在他的不常见的《50首连奏与断奏练习曲》(作品335)和被埋没的《24首前奏曲与24首赋格》(作品856),笔者听到的是非常浪漫的风格。

  钢琴家朱贤杰曾撰文写道:20世纪40年代,俄罗斯钢琴家霍洛维茨发现了车尔尼的一首变奏曲(作品33),据说效果极好。车尔尼写的《C大调托卡塔》很出色,但是让人更为惊讶的是他的《练习奏鸣曲》(作品268),要求极高深的演奏技巧,并且“浪漫得出奇”(音乐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语)。车尔尼还写过交响乐、声乐作品和室内乐等,只可惜这位多达上千部创作的作曲家的大量作品没有流传开。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国内绝大部分人士只弹车尔尼的练习曲,或者大多数人只知道车尔尼写过上百套练习曲,就去为他贴上“风格单一绝不过分”的标签,这在学术上可是犯了大忌。

  回到我们文章的重点,就是否要“追究”手型之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说其正确是因为,的确文章里所说的那都是很早期的弹法,现在的钢琴家在音乐会上也的确不会完全按照那种方式处理音乐。但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初学者如果连最基本的手型“站立”都没有,谈何发力?“站立”一般是为了浪漫派时期以前,弹奏一些non legato(非连奏)、强调颗粒型的乐句而准备的,比如一部分莫扎特的作品。浪漫派作品,比如肖邦,一般需要演奏者尽可能把乐句线条拉长,那么此时,用更多指腹(也就是平躺手指触键),可以让贴键的方式更助于表现音乐的抒情性,尽可能如同歌唱。而一开始如果让孩子“瘪”着弹,能不能把音符弹均匀都成问题。难不成弹快速的跑句也让他们“平铺”手指?实际上,每个时期、每个作曲家的作品都有不同要求的触键方式,这在业内早已是共识,但是对于初学的孩子,如果纯粹撇开手型,让他们在琴键上“摸”,这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吗?

  我们必须弄清楚一点,无论是高抬指,还是需要漂亮的手型,出发点一定是从作品里所需要的声音,而不是为了纯粹的“做”而做。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一般会直截了当告诉他们我们需要什么,而不一定去说得那么透彻,因为他们没法像我们成人那样具备对声音感知的敏锐度——他们更多地是在牙牙学语地模仿。那么什么时候需要用手指“抚摸”?笔者个人以为,等孩子具备对钢琴触键一定的敏感度后,可酌情根据作品所需要的音色来改变触键方式。也就是说,“摸”也好,“站”也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作品的要求至少两者来灵活变通。但其实,即便作品需要柔美的弹奏,孩子很难具备弹奏这样声音的能力,我们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后者;等孩子慢慢长大,具备了一定的能力,遇到这样的作品再要求,或许并不过晚——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把握,规定仅仅是教师施教的一个途径而非目的。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做四部和声题里,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是禁止出现明显和隐伏的“平五平八”进行。但是现实中,很多作曲家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按照这样的规定来创作,这未免太束缚了。那么是否有作曲家按“规章办事”?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多作品里,尤其是古典乐派,一些作品以四声部中规中矩的和声进行,同样也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平五平八”。这在和声题的规定里实施,是为了使其不具备空洞音响;在一部分作品里运用,恰恰是作曲家就是为了让和声具备空洞性,比如在德彪西的作品里。这也说明,规定是人定的,可以遵守,但同样可以允许其特殊性存在。

  每一个孩子的理解程度、弹奏程度、手的大小、发育快慢都相差甚远,我们无法用一个标杆去要求所有学生在一开始是高抬指还是平躺在琴键。比如,有些孩子年龄较大才开始学琴,其手大骨架也较结实,理解力也比一般孩子较快,教师或许在一开始就可以酌情尝试将“站立”和“平铺”的手型结合教授,应对不同风格的作品。但也有特例,比如六年级的孩子,发育上和一年级孩子差不多,这时候就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决定触键方式是“站立”还是“平躺”了。

  钢琴教学向来应该是一对一而不是集体课制的,这一点也说明了因材施教极为重要。藉此,看问题应一分为二,手指“站立”应有规矩,但是这个规矩要灵活。作为教师需要观察和把握好这个分寸,即使用,“规矩”应是方式,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弹奏出美妙的声音。就像我们从小学英文要学语法,不是仅仅为了“纠缠”语法本身去学,而是为了在英语的运用和写作中避免出错。后者是我们的真正的目的,前者是一种途径。对于孩子,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但是如果对于成人在研究英语的领域里,可能就不同了。教学中的方法需时时刻刻灵活运用,“纠缠手型”重要,还是侧重“弹出好声音”,这应该是作为教师一辈子需要修炼的。请记住一个不恰当但是很实际的例子:只要能弹出好声音,哪怕你用鼻子。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26

积分

2

听众

22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226
发表于 2017-12-28 |

点赞了,好文章,不错啊,可以收藏学习了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